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残疾人》2011,(11):5-5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辽宁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2012年,该省将对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在校生实行免费教育,并逐步提高生活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21世纪文明发展观的新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徐徐落下帷幕,人类正在跨入基督诞生后的第三个千年盛世。百年与千年相交,使21世纪更增添了几多浪漫的色彩。然而,世纪回眸与新的千纪前瞻,却使我们深刻感到,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3.
在特殊教育这片净土上,我走过了14个春秋。十几年来,存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深深体会到特殊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爱”。给学生一份爱,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从改革观和发展观上寻求化解社会问题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中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需要我们从改革观和发展观上进行反思。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和贯彻正确的改革观,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地调整政府的决策,对于化解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著作文本,挖掘其本真意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所表述的正义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借助于对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分析,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在《博士论文》中萌芽,但又超越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所表达的正义观;《莱茵报》时期发表的论文把《博士论文》中隐晦表达的正义观运用于分析具体的社会现实,是对《博士论文》中正义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季相林 《桂海论丛》2003,19(1):63-65
确立未来社会新的发展观是面向21世纪全人类无法回避的课题。未来社会新的发展观的基本取向是 :从改造自然、技术、环境等转向改变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7.
小雨 《中国残疾人》2011,(10):13-1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特教事业来说更是如此。第27个教师节前夕,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和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专程来到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慰问特教教师和学生,给师生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  相似文献   

8.
傅治平 《湖湘论坛》2007,20(4):39-42
第四文明,又叫生态文明,这是一种被生态环境逼出来的文明.从社会文明发展的纵向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从社会文明的横向面看,随着环境的恶化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加深,生态文明的主体地位必将被不断提升,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提并论的一种文明.今天,我们只有"四大文明"共建,做到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相对封闭的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往往动力不足。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教教师中虽然不乏高学历人才,但很多并没有掌握系统的特教知识;而职后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地扩展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因此,就当代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而言,在职特教教师对特殊教育系统知识的掌握相对不足。这与当前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管理不规范,教师个人职业追求懈怠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要把宜昌建设成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首先观念要走在前列,必须树立起新的机遇观、优势观和发展观,以思想解放上的先人一步实现发展上的快人一拍.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哲学蕴含。它集中体现了自然观的转变、实践观的变革、伦理观的扩大和发展观的深化。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生态文明的实践理念;关爱自然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明的奠基与武昌首义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号称“东方芝加哥”的近代武汉,曾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辉煌。90年前爆发的武昌起义是其最辉煌的一页。武汉何以成为首义之区?辛亥革命对武汉的近代化进程带来何种影响?日前举行的“武汉市纪念辛亥武昌首义9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众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辩证法思想,正确理解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和谐辩证法思想,有利于化解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有利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道路探索与理想形态,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文明批判、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和共产主义文明构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从主体逻辑、道路确证、价值旨归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现代化探索,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逻辑、实践道路和理想形态日渐丰盈,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重绘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图谱,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思人类文明与现代化问题的宏大使命与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文明蒙尘”“被动卷入”“照搬照抄”逐步迈入了“伟大复兴”“主动探索”“自我革命”的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中国文明叙事、理论进程与实践参照,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绘就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思想,在国内、国际上引起了高度重视。科学的发展观的突出体现就是统筹观。公安系统应把学习科学的发展观放在突出的地位。要运用统筹观,调整好打、防、建的战略关系,协调好科学、道德、法律的决策与勤务平台,把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推进民警素质的全面发展。要突破狭隘的思维模式,提倡开放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程莉薇 《传承》2008,(16):22-23
科学发展观的真正树立和全面落实,需要一系列观念性的根本转变。包括:政绩观的转变、政绩评价和考核方法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成果从少数人享有到共享观的转变、从"物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这些观念的转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它一定会在新旧观念的反复交锋中完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残疾人》2012,(5):7-7
18日,广州中考特殊体育考试正式开考,历时半天顺利结束。全市共有75名随班就读的特殊考生,分别在广州市聋人学校、广州市盲人学校和越秀区启智学校等三个考场参加了考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虽然马克思继承的是“费尔巴哈派”的人本主义,但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主观性和不彻底性,建立了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坚持统筹兼顾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改革指导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现实矛盾的准确把握与科学处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正:公共政策价值的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艳 《理论月刊》2008,(4):135-137
公共政策应以社会公正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追求程序公正的同时也应追求结果公正.然而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现代化的进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的公共政策偏离了社会发展的公正元素.正是因为这种偏离,我们在今天看到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畸形,看到了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看到了弱势群体的更加弱势化,看到了基尼系数的逐渐变大.反思这一切.我们认为公共政策应向理性选择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