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日本刻意渲染东亚威胁特别是"中国威胁",迎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安保政策进行战后以来的大幅调整。主要内容包括重构国家安保顶层设计;调整防卫理念,增强自主防卫力量;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步步解禁集体自卫权,颠覆战后专守防卫政策;调整对外安保关系,加强日美安保同盟,构筑地区多层安保框架等。日本安保政策的调整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在重塑与加强自身防卫的同时,打造出战后以来日本最具危险性的政军体制,使日本成为东亚安全中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其次,不利于中日安全互信的建立,复杂和恶化了中日关系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使东亚本就存在的安全困境更为恶化。最后,使日美同盟从防御/威慑的内向型同盟转变为威慑/进攻的外向型同盟。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在加强美国对东亚安全事务干涉与掌控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日本的自主性与主导性,日本不正常的"国家正常化"又前进了一步,最终将破坏日美同盟及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安倍政府正式废除实施了47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1日,安倍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已实施47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未来日本不仅可以出口军火,而且可以和美国展开全面的军工合作。随后,美国务院发表谈话表示,欢迎日作出的调整,美愿与日强化相关领域合作,支持日在亚太及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外媒认为,解禁武器出口是日战后安保战略的重大转折,也是安倍政权为打造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3.
2012年末,安倍以较高人气顺利进驻永田町,所推出的“安倍经济学”为其赢得了暂时民望和长期执政预期。同时,安倍通过渲染中朝等周边威胁、制造东海和南海联动、强化日关同盟等博得民意和社会基础,开启了作为其夙愿的解禁集体自卫权进程。解禁集体自卫权涉及修改宪法、国民投票法等一系列法律环节,关乎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和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走势,直接影响日本能否成为正常国家和强化军备成为军事大国。因此,解禁集体自卫权注定成为安倍内阁年度热点和焦点大戏。与此同时,面对中韩等国家的反对,安倍以及日本政坛和社会进一步右倾化的风险与挑战也陡然加大。  相似文献   

4.
时隔四年,日美安保磋商委员会“2+2”会谈于今年6月召开,会谈中日本正式授权美国向第三国转让日美共同研发的“标准”-3Block2A型导弹,①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质疑,也标志着日美反导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日本从2007年开始正式部署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BMD),近年来日本在导弹防御上的动作随着地区安全局势变动愈发频繁,日美在导弹防御上的互动程度也日趋深入,日本已成为美国全球最大的导弹防御伙伴。  相似文献   

5.
2015年2月10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对“开发援助(ODA)大纲”作出修订与调整,并通过了更名后的新版“开发合作大纲”.新的ODA首次允许对其他国家军队提供“非军事目的”援助.这被认为一直以来主要在与军队无关的民生领域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日本ODA政策将实现重大转变,反映了日本政府在2013年通过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提出的将积极从战略角度利用ODA的方針,以及日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日本政府修订ODA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安全保障,辅助武器出口三原则,但实际上可能损害日本的海外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核政策的走向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日本核政策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无核三原则",但为拥核埋下伏笔;反对横向核扩散,积极参加国际核不扩散和促进核裁军进程;大力发展民用核能项目.从技术上说,日本具有发展核武器的能力,但要造出核武器还需相当的资金和时间.日本国内在政治和法律上对拥核仍有很大限制因素,但这些因素正受到某些挑战.国际环境与国际机制对日本拥核的制约作用远大于刺激作用.从长期来看,日本是否发展核武器,主要取决于三大矛盾的发展趋势:日本广大民众反对发展核武器与极少数右翼政客企图核武装之间的矛盾;日本"无核三原则"国策与成为"普通国家"国策之间的矛盾;日本依赖美国核保护伞与要求全面彻底消除核武器之间的矛盾.日本坚持"无核三原则"将有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日本核武装将严重损害日本国家利益和地区安全.日本拥有发展核武器的技术和材料,引起国际社会担忧.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世界经济军事强国,冷战结束后,在政治大国化的推动下,日本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作为防卫政策支柱之一的“无核三原则”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突破。对日本而言,其核潜力巨大,制造核武器并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核武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日本的发展方向。日本无核化政策存在内在的矛盾性,同时,日本国情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日本的核国家道路。  相似文献   

8.
日本核政策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核三原则"是战后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之一.但是,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双重影响下,日本在核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其核政策也发生了耐人寻味的新变化,无核化政策前景日益令人担忧.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及既往研究成果,对冷战后日本无核化政策的新动向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未来日本核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10日,日本内阁会议出台了新《防卫计划大纲》及据此制定的《2005—2009财年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以下简称为《中期整备计划》),为日本防务能力在未来10年内的发展提出了总体构想,并对2005—2009财年日本军事力量的调整做出了具体安排。同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发表声明,宣布日本将突破“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则”①,为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研发、生产拦截导弹的组件。这标志着备受世人关注的日本新防务战略的正式形成,反映出日本与“专守防卫”渐行渐远,其军事扩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攻击性越来越明显。一、日本新防务战略出…  相似文献   

10.
小泉内阁的政策取向与中日关系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泉内阁对内对外政策取向,重视日美同盟关系,意欲修改和平宪法,要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等言行主张,无疑给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发展,尤其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前景增添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性因素。中国面对的是一个要做 “正常国家”却又不愿承认和清算侵略历史的日本,一个经济上强大、政治作用也不断扩大的日本。要在警惕和阻止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和军国主义化倾向的同时,发展同日本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盛欣  曲向丽 《亚非纵横》2012,(2):52-57,60,62
2011年日本军事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推进防卫力量改革,增设新的军事机构;加快武器装备发展,重点发展海空装备;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推行武器出口新标准;强化“西南方向”兵力部署,战略重心逐渐南移;拼抢“新疆域”战略制高点,加快太空军事化进程;自卫队执行多样化任务,防卫力量作用日趋增大;日关恢复“2+2”战略磋商,深化和发展日美同盟;加强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积极介入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军  尚侠 《东北亚论坛》2011,20(3):125-129
战后日本能否始终坚持"无核三原则"的国家政策,是国际社会防止和控制核扩散的一个焦点所在,因此一直受到密切注视。作为学术选题,核政策问题通常是日本政治的领地,但日本政治在本质上是文化与人的产物,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一直影响和制约着日本人关于核问题的思考与行为方式,而离开了这样的视角,对日本核政策的认识注定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中道"外交构想源于战后吉田路线,2l世纪初随着自由主义思潮在日本的兴起,该构想逐步走向了政策前台.定位为"中道"外交的日本外交新战略,其核心是解决对美对亚政策的平衡,最终实现日本的"自主外交"目标,从而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大国",实现"普通国家"战略.新当选的日本鸠山政府作为"中道左派"政权,正在进行"中道"外交的实践,以求重新树立日本的新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地区格局正处于重大而深刻的转型和变化之中,尤其是日本对外政策的保守化趋向令人注目。自小泉执政以来,日本为实现其"正常国家"和政治军事大国化的战略目标,推行了一系列保守化的对外政策,否认侵略历史、推行价值观外交、实施"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等,日本对外政策不断走向保守化。本文尝试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支撑,凝练身份、规范、认知三个变量因素,试图对小泉政府以来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演变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总的来看,重塑国家"身份"是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的根本成因;"规范"是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的主要成因;决策者的"认知"转变是日本对外政策保守化的关键成因。  相似文献   

15.
日本岸田文雄内阁的诞生,是执政的自民党为应对大选而"临阵换帅"的结果。执政联盟利用广大选民对新内阁的"政策期待",加之国内疫情趋缓、在野党势力孱弱以及选举对策缜密,从而赢得了大选。大选后岸田内阁的执政基础虽暂且趋稳,但在权力交接、路线调整及国政选举等层面上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其政治稳定性不容乐观,实现长期执政的难度较大。随着岸田内阁施政渐次展开,其在防控疫情、强化日美同盟与推进印太战略上将保持较强的政策延续性,而在经济增长方式与国家安全保障上将实施政策调整。岸田内阁提出构筑"建设性且稳定的中日关系"并奉行现实主义对华外交方针,但其对外政策取向仍将保持涉华指向明显的惯性,经济安全保障、"人权外交"等政策主张或将加大中日关系摩擦几率。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2月的日本第47届众议院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精于政局算计,突然提前解散众议院而举行的。选举结果为执政党大胜并占绝对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在野党势力低迷,无力应对众议院选举。在"一强多弱"的政党格局下,安倍内阁执政或呈长期化趋势,但也仍存有变数。安倍内阁将继续推进"安倍经济学"的实施,其外交与安保政策也将加速向战略现实主义方向调整,且会产生导致中日双边关系摩擦的新诱因。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以无核三原则确立自己的国家定位,日本在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中,响亮地提出了要争当无核常任理事国的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国际社会也有一些国家表现出对日本这一目标的支持,在世界核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的今天,日本的这一理念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日本暧昧的核政策及其脱联合国主义的倾向使其难以达到成为“无核常任理事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日本能源主要依赖进口,维护能源安全一直是日本关注的重点。世纪年代后 日本开始卓有成效地实施保障能源安全的国内体制改革, 并成功制定了减少对石油依赖的综合能 源政策,使其在能源利用率、节能和非石油能源的开发方面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成功的一 个。日本的集中管理模式和制定综合性能源政策的经验值得中国能源管理机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核潜力及日本政府核政策走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已经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近年来日本的核武化趋势令人担忧.本文试图分析日本现有的核力量,总结日本政府过去的核政策,比较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利弊,推测日本政府核政策的走向.本文认为,日本当前还是会公开执行"无核三原则",但是,日本的核政策受日本国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内部因素中,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右倾政治势力崛起;外部因素中,美国政府将对日本的核政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防卫技术合作是日美同盟关系深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安全合作以及同盟管控的组成部分。日美防卫技术合作的进展受防卫技术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和日本在同盟关系中自主化水平双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日本武器出口规范和技术能力的限制,日美之间的防卫技术合作以美国单方面援助日本为主。其后,日本在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开始在对美技术合作与自主技术研发之间寻求平衡,但技术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影响了两国的合作。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后,日本在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深化与美国的防卫技术合作,并寻求技术合作的多元化。通过日美战斗机研发合作的案例可以发现,看似日本对美国渐趋自主,但仍然难以摆脱对美防卫技术依存的困境。日美之间防卫技术合作的深度以及日本防卫合作对象多元化的广度将是影响日本未来防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