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同时对马克思"人本"思想,以及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满足人;解放人、发展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切入点来审视和考察"现实的人",而不再是从"抽象的人"或"理性的人"出发解读"人的本质",这就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两个基本而独特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基本的层面和形式上对"现实的人",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现实处境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进而深刻地揭示"人的解放"的根本动力、社会条件、未来状态等等,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人的解放"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荣海 《理论学刊》2005,2(1):20-25
马克思对"人"的新发现在于揭示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命题,并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角度提炼出人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底蕴,表现在人处于实践和理论的出发点地位;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入分析了人的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的视域内,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实践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解读人的发展问题要由"现实的人"着手。本文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着眼点,解读实践维度与社会维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5.
阅读的力量     
正读书是生活方式,也是人生态度。有人在阅读中超越自我,更多的人在阅读中思考改变。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眼底,"自由劳动"作为人的"应然本质",建构了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历史的"三重文化主体关系".因此,它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值得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当下的时代运行逻辑中,真正意义的"自由劳动"尚不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具体国情,选择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对通向共产主义"自由劳动"有所助益的实践模式.具体而言,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性质的"必要劳动"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体制";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上,选择"试错型实践方法",探索由"必要劳动"通向"自由劳动"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富有"与"贫困"作为经济学上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马克思对此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其赋予了"人的即社会的意义"。围绕人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态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形态。在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中,人的"富有"与"贫困"状态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动。对人的"富有"与"贫困"的思考与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富强观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从国富走向民富的必要性以及"富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10)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地决定了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发现幸福本质的科学基础。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马克思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需要"、"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是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前提。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的历史观突出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真正的历史主体。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充满了活生生的人的内容,充满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生存论意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六个观点,只有依据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才能得到合乎逻辑的阐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从人本身理解人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原则能够得出包括"类特性"与"需要本性"的人的双重生命一般属性;在现实性上,能够通过包括人的共同体、人的社会联系在内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把握个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11.
"劳动"和"制作"是以"沉思"为起点的,它们在"沉思"指引下创造了属人的世界,人和人在"沉思"中建立关系,在"劳动和制作"中把关系融入了被创造物中,这个世界就被创造成了以物为中介,反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世界。行动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从一开始就把人与人的关系放置在实践中,以复数性的形式通过"公共领域"改造世界,认识真理。实现思维和行动的倒转,可以改变"沉思"的极端化倾向,使人类更关注生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3,(6)
马克思的"现实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现实人"在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这些现实的关系决定了"现实人"是多维立体的总体存在,是自然维度、自由维度、社会维度、劳动维度和历史维度的辩证统一。多维统一的人才是"现实人",多维统一确证人的现实存在;"现实人"必定是多维统一的,人通过多维统一表现自身的现实存在。说人是现实的,是说人是有条件的,是相对存在,多维统一是"现实人"的存在条件。"现实人"是多维总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对人的逻辑分析代替人的现实存在。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人",必须划清与各种形式的抽象人性论的哲学界限。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5,(12)
马克思扬弃了旧哲学人的本质观,科学阐述了"类本质"和"现实的人"的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超越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到实践唯物主义;从"类本质"到"现实的人",再到"共同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向,马克思不仅从哲学上关注和回答了人的现实问题,而且在人学思想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对我们消解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原子化"趋势,确立"类意识"的价值吁求,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宗教、政治和市民社会的直接批判,隐喻了"现实的人"的信仰被宗教、法哲学和金钱所异化的状态,并由此将"现实的人"的信仰异化归结为三种形式,即宗教形式、金钱形式和法哲学形式。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现实的人"的价值取向背离于"人的现实"而造成的信仰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外在性的压迫"造成人对现实的无奈;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性的束缚"造成人的心灵的空寂,这种心灵的空寂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贬谪。最后,信仰主体——"现实的人"的祛魅,要在批判中超越人的自我意识的贬抑。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握以人为本中"人"的深刻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志高 《理论学刊》2005,4(1):26-29
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中,有的干部群众包括理论工作者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分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牵涉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具有丰富的内涵,认为"人"是自然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政治人"、"经济人"和"文化人"的统一体,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统一.其中实践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并且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6.
《中庸》中"诚"的"自明性"不仅能够说明天地万物生长的力量在自我之性,也能够说明人的成德要求源自个体生命。不同的是,"物"顺性而"自明",从而成其为物,人则是积极主动地发挥自我之性,体现"自明"。这个不同,不仅决定了人的"自明"方式是自我感通,而且还决定了人在"诚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生。正是"诚"所具有的这种"自明性"才给人的成德提供了无限空间,也提供了足够的条件让人承担起"赞天地之化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启蒙本质上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人获得"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启蒙在后来的演进中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启蒙变成了"神话",人又重新陷入了"非神圣形象"--"资本"的"自我异化"之中.马克思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揭示资本逻辑的"自反性",把人再次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启蒙,进行启蒙的"再启蒙".  相似文献   

18.
史海一粟     
正陈云:"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1938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演。他认为,"用人之道对于领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毫无缺点的。"所以"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  相似文献   

19.
在"尼尔森调查"发布之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其结论——"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和分享负面信息"进行了再调查,共有11928人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33.6%的人表示发表过批评意见;64.3%的人认为"网络适合发泄情绪";59.5%的人表示"网络之外的现实渠道不通畅";45.5%的人觉得"网上很多评论不客观,是冲动言论";37.8%的人认同"大量不真实的评论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0.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