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普遍人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齐延平 《法学论坛》2002,17(3):5-11
普遍人权已成为支持当代国际、国内事务政治上正当、法律上合理、道德上正确的必要基础。普遍人权理论从人的起码尊严与价值这一基点出发 ,可析分为人权价值的普遍、人权主体的普遍与人权标准的普遍。普遍人权应以先验的人性共似观为基石 ,以理性的文化相对观为限度。  相似文献   

2.
普遍定期审议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首个任满6年的人权理事会成员。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对各国人权状况的审议,发挥建设性作用,恰当运用赞扬、关切、声援与呼吁、询问、澄清、关切和建议等手段,积极开展人权交流、合作、对话与斗争;另一方面,中国也以认真、开放和坦诚地态度接受人权理事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审议。在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这一人权外交的重要舞台上,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应在坚持人权外交的基本立场,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不断增强我国参加国际人权合作、对话的斗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直面经济全球化,马蒂基于欧洲的视角,一方面反对美国式的独白式普遍主义的霸权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反对四分五裂的消解普遍主义人权的努力,而给出了一种欧洲式的共同体下的世界法.这种世界法预设了一种普遍人权,这种普遍人权既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预设与论述之间的内在紧张,更为重要的是其预设本身就缺乏一种正当的对人之为人的生活样态的关注的理据.因之,在全球化下,对普遍人权的基础与正当性需要作出一种新的检讨.  相似文献   

4.
各国议会是否应当参与以及如何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正在成为一个新话题.从议会在人权保护和促进方面固有的独特优势、人权条约机构的实践以及有关普遍定期审议的国际法文件来看,各国议会应当、而且可以参与这一机制.从实践来看,许多国家的议会已经在国家报告的准备、互动对话、审议建议的执行等各个阶段参与这一机制.我国的全国人大在国家报告的准备、互动对话和审议建议的执行等各个阶段已经参与这一机制,不过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参与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 在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中,常常引用国际保护人权作为这种授予权利的例子。例如,赫·劳特派特(H·Lauterpacht)断言:"显而易见,联合国宪章在其包括的尊重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义务的限度内,它承认个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但是,这种见解只能从一元论的观点才能证明是正确的。而这  相似文献   

6.
庞从容 《政法学刊》2011,28(6):82-87
人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话语,同时也是一个深刻、敏感并极富争议性的论题,其中人权概念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基本问题。现代人权概念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类的人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人权的几个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权概念本身的演变及其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发展过程。它们从某个角度记载了人权事业发展的曲折艰难历程和人类在人权事业上不断进步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朝鲜人权问题一直受到联合国的关注。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首次将朝鲜列入了国别人权审议名单;2006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取代了人权委员会,建立了普遍定期审查机制,并于2010年对朝鲜进行普遍定期审议;蒙丹篷特别报告员多次提交关于朝鲜的人权报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朝鲜的抗议。而朝鲜自身的人权问题也对其周边国家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静芳 《河北法学》2007,25(4):7-10
米尔恩把本书称作一部人权哲学著作,在中文版序中他提到作为理解世界和人类状况的一种尝试,哲学探究不限于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统.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人类的探究,任何人都是可以投身于其中的.这里唯一的要求就是苏格拉底的那种"刨根问底"的执着.重新审视米尔恩提出的低限人权,并试图开放出米尔恩的努力所伴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薇薇 《法律科学》2007,25(2):49-56
联合国经济制裁是安理会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1条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战后安理会实施的经济制裁一方面给受制裁国发出了要求或强迫其遵守国际法的警告,而另一方面,在实施制裁过程中给受制裁国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妨碍而不是促进人权,从而削弱了经济制裁的效力.因此,联合国在经济制裁中也应遵守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主义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宗教四要素说为理论基础,结合伊斯兰教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谈论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12.
This paper responds to the subvers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iscourse by corporations. It begins by placing such subversion in three contexts: the ascendance of human rights as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mor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to human rights posed by other-than-natural-human entities; and ambigu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gal subject and the human being.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resist corporate human rights distortion it is important to reclaim the language of the human for the natural human being, despite complex philosophical and definitional challenges attending the designation of the term ‘huma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by re-attending to the implications of human embodiment for human rights theory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re-invigorate the protective potential of human rights for vulnerable human beings and communities against powerful disembodied legal persons (corporations).  相似文献   

13.
14.
以人权促进发展:工具性人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向和  袁立 《河北法学》2011,29(5):46-55
人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议题,而长久以来人权与发展在两条互不搭界的轨道上运行,人权与发展的结合能为人类增添更多福祉。人权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扩展人权,这是目的性人权论。而人权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且人权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以人权促进发展"的工具性人权,是人权最终得以保障的最佳路径。工具性人权有着深厚的法理底蕴、现实基础和规范支撑,人权演进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工具性人权的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从美国到中国的实践经验无不表明人权对发展的重大作用,世界人权宪章等国际规范性文件无不论证着工具性人权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者对于儿童是否可以拥有权利的理性反思最初是在人权维度上展开的,他们依据人权的论证逻辑来论证儿童是人,因为他们是人,他们就应该享有人之为人的权利,儿童权利乃是一种不可剥夺的道德权利.无可否认,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在人权理论上的证成对于发掘儿童的内在价值、认真对待儿童权利、丰富人权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种论证过于简单和粗糙,其存在着对于人权理论中“人”的含义的重大误解,缺失对儿童这一群体特殊性的关注及其对儿童权利认识的有限性和不充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权宣言》不仅对世界宪法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体现了丰富的行政法思想。它不仅是对天赋权利的法律确认,而且将自由作为行政法的前提,蕴涵了正当法律程序的雏形,通过宪法性文件的形式规制了行政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ROBERT ALEXY 《Ratio juris》1996,9(3):209-235
Abstract. The author's thesis is that human rights can be substantiated on the basis of discourse theory. The argument has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rules of discourse. The second step consists in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mportance that the preamble has in relation with the Declaration.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the legal nature of such,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amble as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as it shapes the "context of the document". All this is in reference to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Bioethics and Human Rights, whose preamble will be the object of a detailed study.  相似文献   

20.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ruly just in the matter of a country's currently established human-rights interpretations appears not to be the same as the question of what it is morally right to do by way of coercively effectuating a given set of such interpretations. There are grounds for contending that acts of support for a coercive political regime can be justified morally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regime's prevailing human-rights interpretations are made continuously available to effective, democratic critical re-examination. However, it is not possible ever finally to know whether that condition is satis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