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实践奋斗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90多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因为,《党章》的发展与演进体现了我党对中国国情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丰富时代意蕴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2.
张林 《求实》2002,(6):19-21
“一国两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对立统一规律 ,它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 ,反映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矛盾属性。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在集中全党智慧,运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分析我国和世界的实际,反映中华民族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继香港之后,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回顾澳门回归的历程,便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一国两制”从构想到现实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4.
“诚”是儒家传统道德核心观念之一,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大的时代价值。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角度而言,“诚”之主要意涵表现在:本体之“诚”具有促进人己合一,推动灵和肉关系和谐的意义;交往之“诚”具有促进人人合一,推动人和人关系和谐的意义;治政之“诚”对实现社会“德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商之“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企业经营“以人为本”和构建利益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结合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诚”之当代价值主要通过推行“诚”之教化、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提高自我的修养以及构建利益共同体等方面而体现。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共同任务。“一国两制”理论,显然也付出了两代领导集体的心血、特别是毛泽东对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始于第一代领导集体,成于第二代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6.
马颖章  荣莉 《世纪桥》2000,(2):32-33
我国曾经存在的香港、澳门这类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台湾这种国内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是由复杂的因素造成的。但无论是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民族创伤,还是民族自己分裂产生的不幸,只要是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和国家的分裂局面,都将要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条件成熟以后被一一提上解决的日程。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统一的时间比分裂的时间长得多。若从公元前221年秦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算起,分裂的时间不超过1/3,而统一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统一的程度也一次比一次高。因此,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由单纯武力解放台湾变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两制”,只有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政策 ,中国政府才能和平进行统一。国际上反华势力提出 ,只有中国政府和平统一 ,才承认“一个中国”,实质上是让中国政府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是保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特色非常突出。“一国两制”理论准确地把握了世界的态势和时代特征,表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一国两制”构想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实基础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哲学深度,表现了深刻的理论性;“一国两制”理论的前提是“一个中国”,没有“一国”即无“两制”,表现了原则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批判了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子置中华民族五千年统一的文明发展史与不顾,而抛出的种种阻挠统一的“对策”。祖国统一,民族和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人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10.
李金哲 《理论研究》2022,(4):28-33+72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成功经验的精神淬炼,也是为新征程上继续取得成功标注了复兴伟业的精神坐标。从理论、历史、价值和实践四个维度审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意涵,进一步明确其内在的理论基础、梳理其内含的历史脉络、坚持其内守的价值理念、发挥其内蕴的实践伟力,为中国共产党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是经历长时期演变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根据历史任务的不同,其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变化.本文根据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从纵向分析,把一国两制理论划分为萌芽、雏形、形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在我国正式实施,使回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人民的范围更加扩大,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国家机器不仅要服务于大陆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也要服务于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必须适应这些新变化,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既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体现了邓小平杰出的政治智慧、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完美的政策艺术,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本文对其中包含的"一国"与"两制"、局部与主体、感情与原则、时间与空间、"不管"与"要管"、和平与武力六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和平统一构想,只有在大陆方面具备以非和平手段实现统一的把握时才是可行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架构,只有在其成为旨在走向制度同一的过渡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宪政问题.1982年通过的宪法,解决了"一国两制"的合宪性问题,实现了"一国两制"的宪政化,从而使国家统一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航 《求实》2012,(4):27-30
文化的哲学意涵在于它与人不可分割。人的文化的生活呈现出无比丰富的形态,这些生活形态可划分为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社会交往与政治道德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情感的这样三种并存于人类生存进程之中,并且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样态。文化的时代意蕴在于只有新的文化生活形态的创造或引入,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使我们从惯常的视角、生活和思维上移开,看到新的方式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特区思想和"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同一历史条件下的两大创新。对此以往常常是分别进行论述和表述,从实际发展的情况看,其实经济特区思想与"一国两制"构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不仅这两大创新几乎是同时提出的,而且是互为关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条件是创办经济特区的应有之义,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对于实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台湾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所以国际国内许多人士对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一国两制"战略方针产生了疑问,加之台独分子的肆意歪曲,致使"一国两制"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理清"一国两制"适用对象和客观依据,并将"一国两制"理论与"非一国两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两岸关系,有助于我们推动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我国的一项有效回应了长期割裂的两岸关系现实需要的基本方针政策。从中国现代化任务来说,它提供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制度保障和良好政治环境;从处理台湾问题原则上来说,它是对和平共处的灵活运用和新的创举;从国家政治体制上看,它为海峡两岸提供了政治整合以及政治权力分配的有效路径;从政治民主来看,它体现了两种不同民主制度的共存的可行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政策为构建两岸和谐、发展和统一关系,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来源于总结民主主义革命,如土地革命战争的苏维埃政府,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华民国时期客观存在的"一国两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西藏地方政府的封建农奴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客观存在着的"一国两制",邓小平正是在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基础上并吸收了第一代领导人有关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逐渐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