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积淀着深厚的法律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法律思想,使得中华法系始终独树一帜、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散发着独特的法治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是“第二个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落实,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更好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吴秋红 《理论学刊》2005,(10):33-35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是中华法系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中华法系的若干特质,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教育形式结构的双轨制;二是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和教育对象的局限性;三是教学模式单一化和教育内容儒家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自然法学与中国法家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永强 《探索》2001,(3):125-129
西方古代自然法与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分别是中西法律文化的源头,他们在法的实质、运行、作用及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彰显出中西法律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中西社会的历史走向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我们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种比较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婷 《世纪桥》2008,(4):47-48,57
文化意义上的法律样式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中社会生活和法律文化在深层结构和表层映象上所形成的法制体系宏观运作和法律实践凝结成的宏观程序。在同一时域下的不同空域,而在不同时域的同一空域,判例法、成文法和混合法则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中国法律样式的过渡和变迁经历了一个否定与融合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地理环境、法律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法系传统上的相对封闭成长和近代吸收变法的成果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法制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言之有理"工作室约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为我们展示中华法系的鲜明特色、文化底蕴、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一、法系及中华法系概述"法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博士率先提出。他按照各国法律的传统与相似性将世界法律分为"印度法族、中国法族、回回法族、英国法  相似文献   

7.
考量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与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新视野》2007,46(2):52-54
中西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中国伦理的价值导向是强调“整体”,主张“道义”和重视“情感”,西方伦理的价值导向则是崇尚“个体”(自我),提倡“功利”和注重“理性”。中西伦理价值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惟有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在文化方面中国始终处在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的两难境地。总结近代以来的文化争论,有两项成果具有突出意义。一是提出了“去中西之见”或“学无中西”的见解,它具有文化取舍的“真理尺度”的意义。二是在文化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为文化建设确立了合理的价值标准。文章详细论述了学无中西的真理观和今中为体的价值观,提出综合创新要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魏淑君 《理论学刊》2006,(12):92-94
中国晚近的百年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以来,中国最深刻的变革其实是生产方式的改变。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晚清公司实践的开始。中国最初的公司采取了“官督商办”的形式,这是洋务派在企业组织形式上的“中体西用”。甲午惨败宣告了“中体西用”发展模式的失败,庚子之变更使晚清政府走入危亡境地,最终不得不走向改革之路。因传统的中华法系无法为清政府“工商立国”提供制度、文化上的支持,于是,晚清新政开始了最具历史意义的修律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法律制度。在晚清“挽回利权”、“先订商律”思想的指导下,1904年《公…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上认识论的杰出成果。将其从哲学命题转化成治国理政之政法实践上的“以和为贵”,并在法律理念和制度上予以谋划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贤臣明君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本文从“天人合一”与“以和为贵”两者之关系契入,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内涵、变迁和实践,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华法系中的制度体现,以和为贵之中国传统法律表述,如追求限讼、息讼乃至无讼的制度设计,礼法融合之法律精神,以及以和为贵的古代司法实践等,进行了阐述。指明了“天人合一”与“以和为贵”等民族理念,在当下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进程与全球化进程同步,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可贵的机遇和条件,社会主义只有在全球化进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反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也有某些相容之处,它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复兴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力量和外在环境。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一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要把握二者的有利、有益因素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2.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大学生思想现状等来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文化传承创新: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和底蕴,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以文化教育为载体,做到政治性与文化性兼具;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者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的功能表现在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和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两个方面。在马克思看来,对宗教和无神论都应当抱一种扬弃、而不是消灭的态度。恩格斯在马克思之后又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20世纪的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科学理论到革命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辉煌。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标志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实事求是地说,在全球化背景下,苏联模式不仅没有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局部失败。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进程,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把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全球化趋向相吻合。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模式不仅要以全球化为背景,从中国国情出发,而且模式的定型是一个摸索和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回顾从远古以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期榕台两岸交往合作的历史 ,阐述新时期榕台交往在贸易、投资、交通、科教、文艺、新闻、宗教、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现状及其政治背景 ,并提出促进榕台合作交流的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应当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以保持社会稳定与社会政治发展协调一致的情况下 ,逐渐加以推进。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涵及特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民主 ,从其本源上讲 ,指的是“人民的权利”,“人民的政权”或“多数人的统治、治理。”这就是说 ,民主的涵义与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这一概念出自一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政治学说。一千年后 ,马克思在运用这一概…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11月4日,本次市党校县级理论班安排我们在深圳考察学习半月,通过8个专题的讲座和考察学习,我们深深感到深圳市的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大社会、小政府”的现代政府理念。深圳有今天的成绩和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改革开放早、工  相似文献   

20.
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福州市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人缘优势、政策优势,在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福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仍然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科技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并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