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稻米贸易发展迅猛,不断增长的趋势明显,但双方稻米贸易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也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在探讨双方稻米贸易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出口集中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其动态与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双方稻米贸易具有市场地位极不对等、比较优势差异较大、贸易互补性较强等特征。本文对中国与东盟稻米贸易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在对方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也逐年升高,本文选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方法,对中国和东盟十个成员国从1995~2009年的出口商品进行全面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借助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实证数据,得出中国和东盟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及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比分析其纵向横向的变化,并提出中国发展与东盟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结合度指数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贸易结合度越高的产业,说明该国(地区)在该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那么产业间贸易越明显;产业内贸易明显的产业,其对应的产业比较优势差距较小。中国与东盟产业贸易既存在互补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中国在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以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充分利用历史机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盟的果蔬贸易在双边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2000~2009年作为研究的起止年份,首先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及其果蔬产品贸易现状;其次选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东盟及其各国果蔬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用双边贸易综合互补系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整体及东盟各国果蔬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进出口额、进出口增长速度及进出口额占各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几个方面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日益增强.同时,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进行测算,表明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上越来越强劲的竞争性.文章对中国与东盟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对东盟10国贸易和投资差异的现实和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有无国别差异。通过分析,中国对东盟10国的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过程中,直接投资存量水平、出口规模变动、出口结构变动、直接投资的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都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成,为中国福建省开拓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福建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地缘和华侨优势,对东盟贸易额不断增长。本文分别通过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差异度指数考察了福建省与东盟之间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发现福建省与东盟在海关统计数据库HS编码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第八类产品革、毛皮及制品、箱包等上的竞争性较强,并据此对今后加强双方经贸合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熊彬  严海霞 《东南亚》2012,(4):46-53,91
通过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及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测算来分析云南与南盟的比较优势产品、贸易互补性及出口相似度,可以看出云南与南盟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存在竞争性,出口贸易存在相似性。此外,云南与南盟国家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云南与南盟互补性较强的商品正是云南对南盟的主要出口产品,同时云南自南盟国家进口的主要产品也是南盟不少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越南互为邻国,交通便利,两国在水果贸易中既有竞争性又有互补性。本文在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基础上,使用2007—2016年中国和越南的水果贸易数据,对两国水果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在贸易竞争性方面,中国与越南水果的比较优势较明显,双方有贸易合作的潜力;在贸易互补性方面,中国出口和越南进口的贸易互补性较突出,中国进口和越南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在部分水果种类上有所减弱,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与越南的水果贸易互补性还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林淑惠 《东南亚》2003,(4):25-29
本文选取制成品出口这个角度,以美国市场为例,运用修正后的RCA指数,测算了19 98年至2 0 0 2年中国与东盟五国在第三市场的显示比例优势指数值。结果表明,中国与印尼、泰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竞争比较激烈,与新加坡的互补性则比较强。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中国、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那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比较优势如何?”、“出口品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怎么样?”,这些问题引人思索。现有的文章中,大多数学者都侧重于分析东亚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