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德”与“礼”在古代是被视为治国之根本目的、根本手段,而“刑”、“法”则被视为使用的工具手段。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他律而来,是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从非理性的他律走向理性的自律,这是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道德规范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论儒家的道德自修理论及其现代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自我教化将“内省”、“自讼”同日用常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主张道德体悟和体证是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方式,遵循道德规范必须培养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意识,成圣应成为道德自修的最终目标,其本质是实现人在道德上的不断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冯丰收 《人民论坛》2010,(6):208-209
在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循环转化中,无论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还是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都离不开个体道德自律这个必要环节。个体道德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表现出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循环转化中,无论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还是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都离不开个体道德自律这个必要环节。个体道德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表现出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  相似文献   

6.
于喜廷 《青年论坛》2006,1(3):16-18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道德自律意识的增强,是以德治国实现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形成,道德素质的提高,更加需要市场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7.
段慧兰  陈利华 《求索》2010,(11):122-124
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它以感性生命为存在前提,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作为生命的存在,道德自我具有个体性的规定,表现为身与心的统一;作为现实的存在,道德自我又具有社会性的规定。它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自我在实践中以道德自律为存在方式,以道德人格为外在形态。就其特点来说,具有完整性、可塑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自我同一性。此外,它与道德主体、自我意识、良心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律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实现形式。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指导和约束自己。道德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相似文献   

9.
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质,也是衡量主体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青少年的表现是社会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主流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在一部分人中仍发生了自律缺失的现象。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其社会地位的“边缘性”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互促进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作用,是通过道德的内化实现的,是"软"的手段,主要靠"自律"。而法律则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硬"的手段,主要靠"他律"。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两者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道德的长处是直接源于人的内心、习惯,易为人们接受,调整的范围广泛,覆盖面大;法律的长处是经过严格选择,源于道德规范又高于道德规范,由于其国家意志性,更能适合统治者的需要。但二者又各有不足,道德规范的力度没有法律规范的力度大,但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又比道德规范小。所以,道德和法律唇齿相依,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1.
李磊  黄建陵 《求索》2007,(8):135-137
目前对道德自由的研究,只从“内化道德规范”这一向度展开,从而在研究上缺乏主体性向度。为此,本文尝试从人本主义价值理念出发对道德自由进行重新诠释与构建,认为道德自由就是个人不受束缚地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的需要、尊严与价值,由此道德自由的论域包括对个人自由的维护、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以及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引导等等。  相似文献   

12.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13.
从道德内在特征看,第一,道德自律性没有外在硬性强制力,完全靠自我去实践的道德自律有时会力不从心。第二,道德具有选择性,人们不可能完全按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第三,“道德法庭”的审判常常只限于精神方面的、内在的,而这种道德评判又只能对那些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由于监督的弱化.需要加强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促进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建设中,儒家伦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提供借鉴,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作为社会调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主要是通过自律机制、他律机制和自调节机制的作用实现的。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均以道德规范存在为前提,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基础,自律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调节行为。它们的区别是:自调节行为是一种本能行为、习惯行为,自律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意志行为;自调节机制相当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自律机制相当于后天的体育锻炼;自调节机制展现生态社会的道德个性,自律机制体现德治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环境道德培育机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既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道德的培育机制主要在于内化,体现为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外部道德调控,另一方面要培养个体道德的接受机制和加强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义务·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层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道德需要作为人的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是通过道德内化而形成的 ,道德内化过程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从而决定了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并由此呈现出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 :他律道德需要、自律道德需要和自由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9.
黄雁玲  覃青必 《求索》2013,(8):91-94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道德主要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中,是作为主体的人为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形成的特殊行为原则和规范。人的主体性是一把双刃剑,在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它可以给人和自然带来福祉,但如果人的主体性过度张扬,则会导致不负责任的人类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纵欲主义.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甚至人身心的冲突与失衡。人作为主体性、有理性的存在,有责任为避免这种冲突与失衡,作出自己的道德承诺,从而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他人、自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道德思想在其青年即已经产生,这与其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毛泽东早期道德思想带有明显的心学维度,其核心思想就是自作主宰,他在道德观上提倡道德自律,认为自我是惟一的道德主体和支配者;道德中包括幸福,以满足情感需求。而道德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我",即能够充分发展自己身体与精神的力量。五四之后,毛泽东逐步向马克思主义新道德观转变,逐步建立起了一种为人民谋福利的集体主义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