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波 《春秋》2012,(4):43-45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成为向外国人开放的中国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烟台对外开埠,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结果,对烟台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埠文化。烟台开埠经过。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相似文献   

2.
李广智 《春秋》2013,(5):62-63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8月22日,将通商口岸改为烟台。烟台正式开埠,成为近代山东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也是当时渤海沿岸最早开放的“北洋三口岸”之一。烟台开埠以后,英国率先在烟台山上建立了占地60多亩的领事馆。此后,法、美、日、德、丹麦等国相继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  相似文献   

3.
一、辛亥革命前的山东局势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民族矛盾的加深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新增开10处通商口岸。山东登州(后改烟台)即为其中之一。1861年8月,烟台正式设关开埠。  相似文献   

4.
1月1日,南宁市举行“纪念南宁开埠1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与其他被外国人用舰船大炮打开门户的城市或者港口不同,南宁是主动向当时的清政府要求对外开放。据史料记载,1899年1月13日,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请清政府在广西左江地方设立口岸。1907年1月1日,清政府订立《南宁开埠章程》20条,宣布南宁开  相似文献   

5.
王海鹏 《春秋》2012,(1):52-54
11世纪中期.北宋政府在登州修建“刀鱼寨”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这是烟台地区大规棋海防建设的开始。明清时期以至近代。随着外患加剧和统治阶级对海防的重视,烟台地区的海防建设进一步扩大。登州水城得到扩建,军寨、炮台、烟墩沿海岸线星罗棋布,海防体系日趋完备。  相似文献   

6.
《长江论坛》2007,(3):F0002-F0002
汉口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自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汉口为通商口岸后,殖民主义列强纷沓而至。他们在这里划分租界,设立各种机  相似文献   

7.
周妤 《前沿》2010,(4):21-23
1887-1909年,清政府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发展对外贸易、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对外开放沿海和内地通商口岸21处,约占中国全部通商口岸的1/3。中国政府充分拥有这些"自开口岸"的土地所有权、行政管理权、警察权等主权国家应该享有的权利,也不另设租界,外国人在这些口岸之中不享有"约开口岸"的特权。中国近代政府出台支持"自开口岸"的政策在客观上推进了各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其经验对于现今中国各级政府灵活地、正确地处理对外关系、对外贸易、发展区域经济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地区交通的发达与否与该地区开发的程度及经济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清初台湾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发 ,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岛上对外交通限于鹿耳门一处。其后 ,由于大陆移民大量来台 ,中、北部的开发迅速展开 ,人员的往来、货物的流通大大增加。清政府“顺舆情 ,资民便” ,从乾隆四十九年起相继开设了鹿港、八里坌、五条石、乌石港等作为对外往来的口岸 ,岛上对外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晚清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糖、茶、樟脑、煤矿等产业兴起 ,台湾岛上对外航运交通空前繁盛 ,然而 ,由于中国的贫弱和列强的侵略 ,当时台湾对外的航运交通竟多为列强所把持。  相似文献   

9.
汕头是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全国五个经济特区所在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全市包括所管的县共有951万人,人均才0.326亩耕地。 汕头早在1858年就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对外经济贸易比较发达。1933年,汕头  相似文献   

10.
梧州自古以来便是岭南的著名商埠,素以“广西水上门户”著称,1897年辟为通商口岸,同年6月正式成立海关,正式开埠。它是一座百年商埠,一个古老口岸,曾在广西商贸中独领风骚50年,曾被誉为“小香港”。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不列颠词典》就有记载,梧州是广西最大的商业城市。  相似文献   

11.
香港自开埠至今,从来就不是一个农村社会,当年英国人来香港,就是要把香港建设为一个通商口岸。香港作为一个商港、一个城市,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自然会改变,所以香港的传统大家庭在很多年前己经解体。由大家庭变为小家庭.传统的“婆媳纠纷”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老人被子女抛弃、被  相似文献   

12.
《政协天地》2010,(4):77-80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其中福建就占了两口——厦门和福州。在中国180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英国殖民者特别青睐福建的厦门、福州,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因为这两个港口以及相关的区域有着悠久的通商历史。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21,(1)
正清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卸任天津知府的潘霨抵达烟台,接替被清廷免职的崇芳,出任登莱青道道员兼东海关监督;同治七年(1868)擢升山东盐运使兼署按察使。潘霨任职登莱青道5年间,锐意开新,在口岸管理、城市建设、安定百姓等方面都有不俗建树,是烟台开埠后为城市发展作出奠基性贡献的人物。修订口岸税则潘霨接篆之时,登莱青道衙门由莱州迁往烟台尚不满一年,百事待兴。海关事务尚未走上正轨,对重中之重的征税事宜,前任崇芳虽曾加以整顿,  相似文献   

14.
张冰冰 《创造》2002,(7):43-44
一、蒙自海关的开辟 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再加上法国的威逼利诱,最后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1887年6月26日在北京签订的《中法续议商务专约》中规定:“中国允许开放广西龙州、云南蒙自和蛮耗为陆运通商口岸”。  相似文献   

15.
王立夫 《春秋》2016,(1):45-47
烟台启瘖学校为美国传教士梅理士·在理博士于1887年所创建。1884年以前,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梅理士到中国登州(今山东蓬莱)传教。他有一个聋哑小儿子,留在美国路彻斯特聋人学校上学。几年后,梅理士的妻子病死,他回美国看望他的聋哑儿子,并结识了他儿子的老师特卜逊·安耐德。  相似文献   

16.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从一个封建大帝国逐渐地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得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发生急剧的分解,国家主权开始被破坏,晚清政府全部腐朽性反动性在人民眼前暴露出来。从建筑的角度看,“从近代开始,在对外开埠的城市,在传统建筑文化整体弱势的形势下,具有了与西方交流的特征。这个分化分离的过程,强势外来建筑文化必然对这些地区和城市的传统建筑文化产生冲击和破坏,从而使它们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产生了一次无序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齐康总序)  相似文献   

17.
刘学良 《传承》2009,(12):146-147
齐文化是鲁商文化的基础,儒文化是鲁商文化的重要因素,齐文化中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与儒学理性思考的精神相结合,又和地域文化中的工商文化相融合,发展至明清时期,在山东分别形成临清、济宁和聊城一带的运河文化,莱阳、登州和烟台一带的海洋和半岛文化,济南、周村和潍县一带的商埠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鲁商的系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国势衰微,被列强打开国门后,丧失了独立与主权。清政府又屈于洋人势力,外国人公然在中国领土上擅自开办邮政,美其名曰“客邮”。福建的福州、厦门是近代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客邮最早活动的地方之一。福建客邮的存在及活动对本省的邮政事业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上海农村社会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毗邻中国最大通商口岸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农村,受其影响和促动,当地社会变动明显。一上海开埠前,周围农村的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相吻合的,“重农务本”的传统观念,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上海开埠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后,以近代工商业、交通业等为主干的上海城市经济的较快发展,与毗邻农村的经济联系大为增强。早在19世纪50年代,为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在华活动范围,欧美商人就以上海为基地,将轮船运输业的触角伸向四周的内河水道,采购生丝等货物运抵上海。…  相似文献   

20.
1843年,上海被辟为中国第一批对外通商口岸,1853年以后,又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此后经久不衰,保持了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领先地位。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的一件大事,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乃至对以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