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询案现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军 《人大研究》2003,(10):21-22
笔者对近期新闻媒体报道的 2 3件质询案进行了分析 ,归纳如下 :一、目前质询案的九多九少状况1.从时间上看 ,近四年质询案多 ,以前很少。 1980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宝钢建设质询案被称为共和国第一质询案 ,以后到 1989年湖南省才有一件 ,到了1999年、2 0 0 0年省市县的质询案逐步增多 ,说明人大的刚性监督在不断加强。2 .从报道情况看 ,不公开报道的多 ,主动公开报道的少。笔者接触到的案例肯定不是质询案的全部 ,一些案例没有被公开或详细报道 ,想必是公开报道对受质询机关有负面影响 ,或者质询程序、方法上还需要完善而不宜公开。3.从会议级…  相似文献   

2.
质询(即质问),1835年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它指的是由议会就某一问题向政府提出质问,并要求政府作出解释、说明和进行答辩。后逐渐演变成为国家代议机关利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后来为资本主义议会制国家所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质询案难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道生 《人大研究》2003,(10):20-20
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质询权 ,但真正运用的地方很少 ,不少迄今还未运用过。这方面原因很多 ,大体有 :一、有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 ,对质询的认识不足 ,总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采取的审议、视察、执法检查等监督形式是普遍运用和列入议程或计划的 ,质询属可搞可不搞的监督形式。由于对此抱无所谓态度 ,所以对提质询案缺乏主动性 ,致使这一利剑束之高阁。二、质询 ,难免带有尖锐的批评和指责 ,而且直接涉及具体部门和具体人 ,有的拉不开情面 ,有的担心人家接受不了 ,怕影响关系 ,今后难以共事。由于在“不说好 ,…  相似文献   

4.
李伟 《人大研究》2003,(10):17-17
从各地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 ,各地各级人代会上质询案非常少见 ,这应当引起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因为没有质询案 ,并不表明有关国家机关不存在问题 ,相反 ,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如“三乱”问题、司法腐败等问题 ,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 ,未出现质询案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进入程序难。据反映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 ,有些代表尽管按照有关要求提出了质询案 ,写明了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但议案审查委员会提交大会主席团会议表决时 ,总是以质询内容不清或者质询的问题不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 ,而被…  相似文献   

5.
质询案是指依法具有质询权的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以法定数量联合对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部门提出质询的议事原案。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质询案提出或决定交由受质询机关答复的极少。质询权极少运用的原因质询权在宪法、监督法、组织法和代表法中都有明确的条文,而且法律对质询行为都有程序上的规定,但多年来,质询这一项法定职权并没有得到有效行使。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宣传不到位;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认识不到位;三是代表履职不到位。  相似文献   

6.
质询是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政府及其部门、法院、检察院工作中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有关机关作出解释说明,督促一府两院改进工作的一种活动,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与监督法规定的另一种监督方式──询问相比,质询更具有刚性。  相似文献   

7.
谢宝富 《新东方》2006,(3):42-44
质询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即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某一问题依法向本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部门提出质询和询问,受质询机关有责任予以答复的权力。近年来,质询权作为人大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渐为世人瞩目。一、关于质询权的制度检视我国1954年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有权向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问,受质问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1975年宪法取消了人民代表的质询权。1978年宪法恢复和发展了质询制度。1979年地方组织法根据宪法精神,对我国地方人大的质询制度作了明确规…  相似文献   

8.
三个质询案     
2003年8月27日下午,鲁山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办公楼四楼会议室。  相似文献   

9.
<正>质询是对被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失误的一种纠察和责问,它比一般的监督形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刚性,也更为严厉。质询权运用得当,有助于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树立人大的权威,促进一府两院更好地开展工作;运用不  相似文献   

10.
质询的制度设计质询(questions)制度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是指在国会开会时,国会议员针对内阁的施政方针、施政报告或其他重要事项,向内阁总理或者内阁组成人员提出质问或疑问。1869年,下议院的工作通告首次开列一个新栏目为"Questions",即质询。这也通常被视为下议院建立质询制度的时间。随后,在一些实行议会制的西方国家,质询制度得到广泛实行。我国的质询制度则伴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秦洁  郑连虎 《人大研究》2003,(10):15-17
一、人大监督不力及质询案操作现存的问题与原因各级人大监督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法律不完善的问题 ,有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但最根本的还是体制上的原因。(一 )现存有关质询制度运作的基本法律框架195 4年宪法规定了全国人大代表的质询权 (当时叫“质问”) ,195 4年的地方组织法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现行宪法第七十三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 ,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  相似文献   

12.
质询意识普遍不强。人大代表受自身素质影响,不愿、不敢行使质询权,还有部分代表不会运用甚至不知质询制度;被质询机关将被质询视为出丑,担心质询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或因暴露薄弱环节而丢选票;广大民众因对质询制度的意见长期得不到采纳而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质询案的时间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有人认为,依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质询案的时间只能是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但有人认为,监督法实施后,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仅可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期  相似文献   

14.
闫旭辉 《公民导刊》2013,(10):46-46
<正>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可以依法提出质询案。但笔者认为,质询案的实质要件是如何答复,而不在于是否在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提出,提出质询案只是整个质询案受理过程的一个起始点,是准备阶段的工作。质询作为一种重要监督形式应以监督法为准。虽然地方组织法第  相似文献   

15.
蒋政 《人大研究》2013,(7):32-35
质询权制度最先起源于英国。一般认为,质询权制度在议会内阁制国家比较重要,而在议会总统制国家地位并不显著。从各国宪政实践来看,质询权由于使用方便、弹性较大,总体上发展得比较快。如英国1847年提出质询案仅129件,但是到1946年激增到27393件。法国国民议会1970年有6039次书面质询,有5565次得到答复,回复率92%;1984年有19139次书面质询,其中15914次得到回复,回复  相似文献   

16.
长宁区人大代表团依法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质询案,促进了新华地区在全市率先摘掉重点污染地区的帽子——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1,(4):45-45
李继力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6期撰文认为,质询权是宪法赋予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一府两院”的一项重要职权,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权力机关对质询权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不好用等离位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勇  杨光 《公民导刊》2013,(9):47-47
<正>关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质询案的时间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有人认为,依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质询案的时间只能是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但有人认为,监督法实施后,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仅可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期  相似文献   

19.
孙轩柏 《公民导刊》2013,(10):46-46
<正>允许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大在闭会期间提出质询案是现实需要,可以使这一更具针对性、刚性和严肃性的监督方式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我国现行宪法、地方组织法虽然没有赋予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闭会期间提出质询案的相应权利,但由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会期较短,省级以上一股两天至三天,市县级时间更短,而且程序较多,如此短暂的会期很  相似文献   

20.
论质询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诚 《人大研究》2003,(10):18-20
质询制度是宪法规定的权力机关的一种监督制约手段 ,从理论上探讨完善我国质询制度的实现途径 ,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依法治国有重大意义。一、质询制度简介质询是指议员在议会会议期间 ,就政府的施政方针、行政措施以及其他事项 ,向政府首脑或高级官员提出质问或询问并要求答复的制度。质询的主体 ,也即质询案的提出主体包括议员 (或代表 )个人、议员群体或代表团、立法机关的委员会等。质询的对象是行政机关 ,并由行政首脑或其他高级行政官员进行答复。但有些国家宪法也允许对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提出质询 ,例如越南宪法第九十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