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性别认同是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因而也被称之为心理性别。通常情况下,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的生理性别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部分个体,他(她)们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因而产生了生理上的男性认为自己是女性或者生理上的女性认为自己是男性的现象。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以及变性人等性少数群体的产生与性别认同有密切关系。性少数群体在许多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歧视,就业领域的歧视尤其值得关注。中国已经出现了涉及性别认同的就业歧视案件,但目前尚未有任何规制性别认同歧视的法律法规。美国法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审理涉及性别认同的就业歧视案件,其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能为中国相关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农村妇女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文章认为,农村妇女移民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农村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生存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以传统汉人社会为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春 《思想战线》2005,31(2):19-23
传统汉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男权制度控制下的边缘地带,她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精神世界等领域与民俗及社会性别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习俗惯例是一种潜移默化地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话语,它无所不在,贯穿于女性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甚至潜入女性隐秘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交叉"(intersectionality)理论,考察女性售货员在服务业转型过程中多维身份认同的变迁,探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百货A与市场经济时期的私营百货B的女性售货员在公民、性别和阶层三重身份上的差异。研究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安排的性别分工下形成的公民身份逐渐由于市场进入而消逝,建立在"姐妹情感"上的性别认同也逐渐出现分化,性别分化与阶层分化互相加强。  相似文献   

6.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文章使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男女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务工有助于削弱农村人对姓氏继承和性别分工的传统观念,但并未动摇财产继承这一最核心的父系家庭制度,而且外出务工对姓氏继承观念和性别分工观念的影响在女性样本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认为,进城务工对农村人传统性别观念的削弱作用表现出由表及里、逐层推进的特点;作为传统性别观念的既得利益者,农村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很难发生与女性同等程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性别身份的视角对女性如何理解并塑造有效领导和成功领导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来自建筑行业140名女性的开放性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职位女性在领导有效性、职业发展、满意度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描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发现:建筑行业女性对有效领导和成功领导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她们主要以他人导向且女性刻板特质来刻画领导有效性,对职业成功的描述则主要集中在自我导向且男性刻板特质方面.基于以上性别身份认同,女性对塑造有效领导和实现职业成功作出的策略性选择均与能力和职业发展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进行身份认同的唯一依据,人们会通过一定的消费行为来完善对个体身份的构建,由此出现了"他人导向个体"和"后传统个体"两种个体身份认同的形式。前者更为重视外界信息对身份的影响,认为个体身份认同就是要符合外界的期待;后者则认为个体身份认同虽然会受到外界影响,但自己保有最终选择权。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体性是改变女性地位的关键,一直为社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女书之乡—江永县的女性和女书传人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分析认为,自然女书传人通过创造和使用女书这一特殊性别文字来反叛男权、否定男性,女书传人对母亲身份和女性身份的认同是女性主体性的启蒙。但女书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话语,在国家和女性自身话语的双重建构下,女书传人仅作为一种表象的在场者,其主体性仍然缺席。后现代女书传人借助政府主流话语女性利益代言人力量,通过女性自身的主体活动来寻求和建构女性的自我认同,形成健全的女性主体性,继而寻求并赢得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家庭养老服务供需缺口巨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对养老服务护理员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养老服务护理员则面临工资待遇和福利低、工作辛苦、社会歧视层出不穷等困境,存在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本文关注养老护理员如何在困难处境中建构身份和建立职业认同。本文以东部地区两市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护理员的经济、家庭照料、道德和情感等个人因素以及地方文化和性别等社会因素角度透视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机制和过程,分析影响不同类型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的因素及其特征,并从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社区身份等方面分析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本文认为,以上五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存在相互作用: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是所有类型的护理员共同的职业认同因素;经济因素、家庭照料因素和社区舆论因素在本地护理员、外来护理员以及院舍护理员和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间起到不同作用,背后存在地方文化和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是女性经由家庭身份、社区身份和职业身份互构形成的多重身份建构,是多重复杂身份互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雅克·拉康从性身份定位理论出发阐述了"女性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提出孤立的人自身是不可能存在的,人只有在同世界的他物和社会上他者的接触中,才能发现自己.对于拉康性身份定位理论的理解,学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存在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拉康的性身份定位理论在他们看来是不完善的,女性相对于男性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二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不是先天解剖学差异造成的,而是根源于私有制;拉康的性身份定位图是对稳定的身份认同发起了激烈的攻击,但是却没有完全的抛弃它.  相似文献   

13.
乞巧节,古称"女儿节".女性是乞巧节的活动主体,她们乞求貌巧、手巧、生巧、身巧.从表面看,乞巧节是女儿们的狂欢,实则是在传统的男权体系下对性别意识的教化和强化,是女性对传统性别期待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4.
捕风捉影     
《干部人事月报》2011,(3):74-74
香港:七成女性遭遇职场歧视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的一项社会调查发现,逾70%受访者认为女性的身份会影响其薪酬及晋升机会,更有1/4受访女性因传统观念影响,不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相似文献   

15.
刘彩霞 《求索》2014,(10):27-31
美国女性传统上被父权文化界定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然而她们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次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主动参与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解构,积极体现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消解社会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不断改变自我身份标准,提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新的身份建构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来,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变:在研究视角上,表现为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的转变;在研究隐喻上,表现为从"玻璃天花板效应"到"迷宫"与"玻璃峭壁"的演变;在研究方法论上,表现为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的变革。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不仅有助于纠正传统领导理论及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中的"认同同质化"的本质主义倾向,促进对多元边缘化群体的关注,揭示女性领导者复杂的多元经验;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从而厘清多元交错的社会认同对女性领导者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揭示权力与社会不平等的生产机制,促进女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18.
刘慧姝 《思想战线》2005,31(4):120-124
麦克因斯的性别理论揭示了现代性与性别身份的关系,并认为性别主导着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的矛盾冲突在于为真正平等的公共权利而进行的持续、艰巨的斗争.该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政治,系统地瓦解了父权制,为女性斗争创造了条件,同时,反对把"个人的"看作"政治的",提出只有在一种更平等的性别分工前提下,才能谈社会性别身份的解放和发展自我人格等话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梳理启蒙运动以来的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从以下三个重要的裂变点把握该理论话语内部出现的断裂、转变、延续、更新等话语裂变现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19世纪英国女性的觉醒;法国当代女性身份认同的两种政治主张——波伏娃与伊利格蕾;苏珊·弗里德曼与后现代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上述梳理揭示了女性身份认同从同一到差异的演变及其不断差异化与多元化的嬗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文明将人类交往不断推给世界历史,世界不同种族与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相继出场,社会个体及其类群也由此开始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归属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或他人贴上身份标签。在此进程中,交流、印证、吸收乃至碰撞、冲突,都应被视作人类文明普遍联系与永久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自然呼之欲出。试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与机制、全球化视野与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与文化认同、文化战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必要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