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的政治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 ,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坚持党的领导 ,又要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最高级的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政治资源、力量支持和重要保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3.
庄威 《团结》2003,(5):10-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也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一、政党意识的核心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反腐倡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以广泛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公开和透明、科学合理高效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为反腐倡廉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思路 ,反腐倡廉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逐步深入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必将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相似文献   

5.
王树人、刘顺厚的文章探讨了搞好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色;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政治文明的发展依赖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完善程度而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也将会通过推进自身执政方式的创新,坚定不移地把我国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逻辑上讲,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发展与创新,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要实现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目标,前提和关键就是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历经竞争性、垄断性、合作性三种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在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8.
陈泽斌 《团结》2003,(5):41-42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报告还强调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这就明确指出了民主党派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是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肩负着与执政党同舟共济、共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他从实际出发,总结了以往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这包括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维护政治稳定和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等。结合中国国情,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条件,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渐进性规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必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丽萍 《团结》2003,(5):38-40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观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方面的内容,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形式和根本保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与政治文明具有密切关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门。一国选择何种类型的政党制度,关系到该国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改善党 的领导、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发展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经验和客观规律,进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民主观念淡薄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这是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钮小明 《团结》2003,(2):6-7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完善这一政党制度、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执政正当性,意味着执政党的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正当性的新探索,主要表现在积极扩大政绩正当性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三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正当性的意义上,乃是启动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朱维究 《团结》2003,(3):16-17
“政治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科学认识上来之不易的一大跨越。它预示着我们又面临着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意义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真理标准、生产力标准认识一样,如何估价均不为过。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的三项核心内容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执政者要“依法执政”。这表明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政治文  相似文献   

17.
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重点是要从民主实现形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各个政权更是执政党应该首先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持久性、稳固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合理性认证。针对我国政治合法性的特殊性,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全新执政课题,构筑起了我国政治合法性的两个支点,为实现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合法性的良性互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亚泽 《理论探讨》2006,2(5):174-176
执政党的合法性是现代政治良性运转的一个基础性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获得是历史性的,并非一劳永逸。随着社会的进步,执政党在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员社会公众的同时,必须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开发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理念的制度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 ,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用系统科学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