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去年暑期的讲《论语》,今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百家讲坛”又播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讲《庄子》。从收视情况看,一如既往地“热”。  相似文献   

2.
刘金祥 《奋斗》2007,(4):53-55
易中天、于丹、阎崇年之后.2007年初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成为《百家讲坛》推出的又一位“学术超人”.由王立群主讲的“读史记”才播出五期,《百家讲坛》收视率再创新高。看着“读史记”收视率节节攀升.大有超“品三国”赶“讲论语”的态势。无论是阎崇年、易中天、于丹还是王立群,毕竟通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这一媒介引发了日益火爆的读史热,对这一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产生的深层诱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于丹迅速蹿红是近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文化事件,有人戏称为“于丹红”。面对“于丹红”,我们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草根阶层发出的是“挺于”呐喊,以“十博士”为代表的一些精英发出的则是“倒于”的呼声,当然还有很多有识之士主张对此事理性看待、认真思考。对于丹,不管是“挺”还是“倒”,可能都是基于某种有局限的单一视点、单一标准而作出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继去年暑期的讲《论语》,今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百家讲坛”又播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讲《庄子》,从收视情况看,一如既往地“热”。我基本上坚持收看了,且以为不错。我这里的“不错”有两层含义:一是于丹教授讲得不错,古今结合,引经据典,声情并茂,娓娓道来;二是受众的认真劲头不错,从收看电视和图书购买状况看,现场听众的专注和场外人们的热忱都很明显。在社会大转型、浮躁风相当盛的背景下,出现这样全民的学习和思考中国古代经典的现象,确乎令人感奋。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讲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近日来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讲演。崔天凯大使说,使馆特别希望能够从《论语》中找到外交人员在日本工作时的态度。 一个使馆工作人员问于丹,他在工作中有时很难回避中国人和日本人情感与合作机遇的问题:一方面,两国之间有一段不幸的历史,老觉得过不去;另一方面,现在的合作机遇又确实很多。“《论语》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能给我们提供答案?”  相似文献   

6.
2006年“国庆”期间,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11月底出书,到12月的第二个周末,该书印刷105万册,实销80万册。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12):86-88
曾经有一个女学生送给于丹一幅十字绣,上面绣着一个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下面是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起初于丹并没看懂这副绣品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意思,后来发现背面竞夹着一张女孩写的字条,上面写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于老师,在我的世界里,这个人,就是您。”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为了出版新书《蚁族》,廉思找了8家出版社。当时,他信誓旦旦地对一位编辑说:“这书肯定会火。”但对方说:“你以为你是易中天还是于丹?”后来他自己垫了3万元出版费,《蚁族》才得见天日。  相似文献   

9.
平视孔子     
金陵客 《唯实》2008,(3):95-95
陈卫平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谈于丹《论语》心得的硬伤与软伤,引用了罗素一段话:“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便妨碍了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而尊崇便妨碍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陈先生接着说:“我认为对待儒学传统的正确态度也应该如此: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但于丹的心得,只有对儒学精神光芒的尊崇。”这话搔着了痛处。在我看来,何尝仅仅是于丹的心得,差不多整个“国学热”,  相似文献   

10.
《思考与运用》2007,(6):37-46
“生命就在你的手中”。这句话就是在春深似海的季节送给各位朋友的祝福。古人的期望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那座教堂,让我们的生命变成我们勾勒出的模样。 本刊隆重推出于丹教授在重庆“三峡大讲坛”的宣讲稿供读者鉴赏。文中随手拈来的事例及阐发的道理,我们似曾相识,但重读一遍定会有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石鼓书院大讲坛”、“衡岳讲坛”、“衡阳市民讲堂”、“枫叶论坛”……150余个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宗旨的讲坛在衡阳各地风生水起:余秋雨、于丹、王世明、陈晋、纪连海等知名专家学者来衡讲学,场场火爆,一票难求;《把信送给加西亚》、《沉思录》、《维基经济学》、《读有所得》等书籍源源不断被送往厂矿农村、机关学校……这是衡阳积极...  相似文献   

12.
杨悦 《求贤》2009,(8):50-50
1989年.于丹硕士毕业正赶上一个新政策出台.当时说是为了让大学生锻炼,其实就是下放。于是,于丹带着户口,来到北京南郊一个叫柳村的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厂的女工。  相似文献   

13.
万方中 《廉政瞭望》2014,(10):57-57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毕业后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4.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欢迎,在全国范围刮起一阵不小的于丹风,让北京师范大学一名普通教授眨眼间成为"明星",既是公众人物就任公众评判,喜欢的热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当代大学生来说,自觉地追求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件正常且平常的事情.应该是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常态”。近年来,气功热、健身器材热、养生补品热,一热未止,一热又来,而且常热不衰。至于心理健康的追求则远不及“健身热”那么强烈。在许多大学生眼里,心理健康只存在着两种状态,“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似乎除了那些精神失常的人以外.任何人都是“正常人”,都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不仅要求从事党报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责任感,而且要较好地掌握引导方法,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度”。新闻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度”,对于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准确把握好“热度”。哪些方面的报道需要热,哪些方面的报道需要冷,必须要有准确的判断。近些年,一些人在报道中经常制造出一些不正常的所谓“热”的杂音,于是出现了种种该“热”的不“热”,不该“热”的反倒日渐升温,如明星热等等。这些“热”不仅没有起到好的…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11,(4):58-61
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都会被集中热议。今年在“两会”开幕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华网“意外”透露的信息,则令个税话题在“两会”前就热起来。  相似文献   

18.
《于丹趣品人生》是著名学者于丹最新的作品,它是一本充满着宁静、恬淡、智慧的好书。书中,生动地讲述了她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诠释了对人生和幸福的生命体悟;告诉我们如何摆脱名利的羁绊,享受生命的孤独,觅得平凡的幸福生活。有人称,它不失为现代浮躁世界的一份清凉剂。阅读此书,仿佛聆听到于丹在娓娓而谈那些与她息息相关的生活点滴;那些妙趣横生又信手拈来的岁月故事。透过那一篇篇温暖的睿智之言,让我分享到了她宝贵的人生洞见和深刻思考。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古典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山水情怀、琴棋书画,抑或一壶酒、一杯茶……  相似文献   

19.
张小平 《前线》2012,(10):40-41
近年来,“文化遗产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意识在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化遗产热”的背后已经出现了一些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最近出现的"于丹热"现象,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内容通俗易懂和语言优美、讲解富有激情,以及大众传播工具的使用等,同时,对学术研究与大众需求的关系也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