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标志是能否促进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提高大学的学术质量。然而,基于H省的调查表明,除了大学组织进化中治理模式和教师身份变化等普遍因素外,我国特殊的大学治理惯习,包括以权力干预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效率导向下政府与市场的合谋、重点建设模式下政府对大学的强化干预等,会共同导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陷入困境。要改变这种困境,必须持续深化改革,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校长的大学治理能力,在地区与大学两个层面做好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中心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体系,自上而下建构起适应学术职业规律的制度与文化体系,为教师以学术为志业并持续投入其中创设相宜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8月上旬,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主题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和“大学科研与科研成果转化”,共有138位中外知名大学的校长和专家出席。校长论坛的举办旨在交流校长如何办出高水平大学,  相似文献   

3.
张敏 《前沿》2014,(21):74-7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大学精神最为鲜活也最为本真地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应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我在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时候,接触到许多大学校长的材料。比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的罗家伦、梅贻琦,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四川大学的任鸿隽,中正大学的胡先骕。这些大学校长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和人格风范,曾经被我们淡忘。这不仅使中国现代教育传统被人为地中断,而且还让我们的教育在很长时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精神失落的理念根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是极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或者将两者简单等同,互换引用,或者认为大学精神内含着大学理念,或者认为大学理念内含着大学精神,这势必影响着大学精神建设的思路。事实上,大学理念对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理念的偏失是大学精神失落的根源。探讨大学精神必先讨论大学理念,要通过牢固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学术至上"理念、"民主管理"理念,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与民主精神,提升大学精神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2015年1月10日,由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哈尔滨商业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及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财税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的80多位财政税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两岸税制改革探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研究以及财政学税收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哈尔滨商业大学校长辛宝忠教授致欢迎辞,台湾  相似文献   

7.
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钢 《探索与争鸣》2005,(11):19-21
当前,需要从大学发展的特性,讨论如何健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同时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两种知识生产模式与知识产权、交叉学科与分化的两个趋向、如何形成与学术学位体系相配套的专业学位体系、适当调整高校投资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大学的发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学章程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及其现代大学制度的法律保障,是处理大学内、外部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大学章程的制定应该基于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原则。大学章程的具体制订应该由举办者委托大学草拟,在经过内部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由法人代表签署后报举办者审批。其内容除了法定的绝对必须记载事项外,也应该明确记载部分相对必须记载的事项,以利于协调大学内、外部的关系。但大学章程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还取决于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郑楚光 《世纪行》2012,(3):19-20
一、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能力要求与职责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其灵魂是学术追究,本质是创新,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造科学与文化,是要把一群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产生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智慧。这就要求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是:  相似文献   

10.
赵玄 《理论月刊》2015,(2):72-76
在高等教育的语境中,大学治理指相关权力主体参与大学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是关于大学的各类治理机构的权责划分及其在运行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大学治理结构作为大学章程的重要内容,主要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学术机构三部分共同构成。罗马传统的大学因其国家的成文法渊源,一般均有较为完善的章程。通过梳理罗马传统的大学章程,可对治理结构的不同机构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类型化的机构模式,这对于我国大学治理以及大学章程的制定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平原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关注近代以来的中国大学史和教育史,有《老北大的故事》、《中国大学十讲》、《大学何为》等多本相关著述出版。这些论著或纵论"大学何为"的学术文章,或是探寻大学传统薪火传承的历史追忆,而这本《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则与之前的著述有所不同,用陈平原自己的话说,他"很早就有一个企图,为大学生写本书,谈谈如何‘读书’;或者为研究生写本书,谈谈怎样‘做学问’"。如今,这本既谈"读书",又讲如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学改革的思考 --读《大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纹 《前沿》2005,(5):73-75
《大学的使命》是奥尔特加·加塞特的一本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在书中他分析了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本文是在读了这本书后的关于大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指出实现大学的目标需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归还大学的启蒙功能和呼唤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继传承传统文化之后在"西学东渐"嬗变的过程中,其"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和引领社会文化"为最基本的时代特征;其彰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交互的教学文化、厚重浓郁的文化氛围反映当代校园文化、大学育人的真正含义。然而单一的专业化教育模式的缺陷和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面临着时代挑战。因此,转变观念、开创提升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创新文化,文理交融、开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内容,注重实践、开展适应大学生个性特点的科技创新,整合资源、构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网络和环境等是实现大学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汤爽 《传承》2011,(27):30-31
网络丰富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隐性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时代大学隐性教育开展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更好地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的学风校风建设,倡导大学要保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品格,弘扬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的氛围。中国正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让大学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真正成为绿色的净土。  相似文献   

16.
除绝少数确有大学治理能力的官员出任大学校长、院长等领导职务外,一般卸任官员都只能当大学普通教师。教授级别的高低,依据的是学术成就与能力,而不是官职大小  相似文献   

17.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警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挑战。要处理好涉外警务案件,就必须掌握好警务英语的表述。文章从对传统公安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公安专业英语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公安专业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对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公安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公安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学界关于大学理念的阐发,一直围绕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话语体系展开。大学和政府、大学和市场往往被简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体系,其背后的参照物,很大程度上源自一种文学化想象。一方面,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话语已成为漂浮的能指,无法承载当代大学的复杂性,无法应对大学与权力之间互相牵引而不是全然敌对的多重网络关系;另一方面,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理念被赋予某种救赎色彩,已成为压制自由研究的道德话语体系。大学与时代的脉动保持一致,服从特定制度的运作逻辑。大学理念的研究要从固化模式中突围,必须从关注当代大学现实语境入手。  相似文献   

19.
知识性是大学组织与生俱来的禀性。大学的知识禀性决定了矢持志于“高深学问的追求”是大学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知识的权威地位是大学的立足之本。从这个角度出发,维护大学的知识权威地位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大学知识创造活动的根本保障。在大学发展史上,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贯穿于大学制度建构的始终。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应是现代大学制度坚守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施鹏  程刚 《前沿》2015,(3):10-14
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为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和学术环境,相应呈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规则文化四种形态。在"求真育人"的本质价值诉求中,规范学生的学术思想与行为、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目标与功能指向的真实解读。鉴于此,应倡导并培育"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大学学术精神;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制度,形成学术立校传统;加强学术伦理建设,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形成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全面推进大学学术文化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