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隆11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任县令。板桥在潍县为官7年,竟有5年发生旱蝗水灾,民生涂炭,哀鸿遍野。他心急如焚,一面向朝廷据实秉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呼远近饥民赴工就食。他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巷口开场煮粥,供妇孺老弱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市价卖给饥民。板桥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灾情最危急之时,郑板桥置个人荣辱安危于脑后,毅然决定开官仓放粮。其僚属劝他勿贸然行事,待等是批之后再说。板桥说:“待到层层报批,恐怕百姓快要饿死完了,还…  相似文献   

2.
“杨州八怪”之一的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山东范县知县。范县地处黄河北岸,人口十万,县城仅四十五户人家,为鲁西的一个小县,墙内民风古朴淳厚,农民辛勤劳作,民间诉讼稀少。如遇诉讼,郑板桥也是详细了解案情,绝不冤枉无辜.故而史称板桥所在“有惠政”。有一次,村民扭送一对青年男女至县衙。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系江苏兴化县人。他,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公元1752年,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公元1736年,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上;公元1742年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  相似文献   

4.
清代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曾遇到一棘手的人情问题。该县一富家子因欺少凌弱被郑板桥捉拿归案,富家惶惶不安,便以重金请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张先生前去说情。板桥摆酒款待,酒酣时,张老先生婉言表达相求之意。郑板桥一面敬酒,一面说:“仁兄,不瞒您说,板桥早知您的来意,您也熟知板桥的为人。我为官不才,上街时‘一不骑马,二不坐轿’(步行,谐‘不行’音)。”寥寥数语,既巧妙拒绝其无理要求,又毫不伤及同科之谊,实在令人钦佩。古往今来,凡是为官从政者,都会受到人情的考验。当今社会,就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他们或为亲戚邻居…  相似文献   

5.
据古籍记载,郑板桥爱吃狗肉。穷人送其一碗熟狗肉,他就以一幅字画答谢。然而那些达官权贵们就是送他百两甚至于两黄金,也不为之著一笔。郑本人奉行“作画用以慰天下劳人”的宗旨,颇有美名,广为传颂。有一年春游,板桥被一乔装为山野老臾的大盐商设下的圈套所骗。在其美餐了一席香喷喷的狗肉之后,即兴为“老臾”作了几幅字画。事后获悉真相,悔之晚矣。 掩卷沉思,郑板桥误为富商作画,不仅使其后悔莫及,也令世人为之惋惜。不过,这件事却显然给后人留下了教训,它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投人所好以求一逞的人。 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  相似文献   

6.
清代艺坛上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人说郑板桥"怪",在他的"怪"中却蕴含了人文精神。其书品、画品、诗品均为世人称誉,但他还有一品,却鲜为人知,那就是"镜品"。郑板桥担任潍县县令后不久,对当地出土的古铜镜兴了购藏之举。收藏铜镜不能说"怪",那么,郑板桥"怪"在何处?潍县出土了各类青铜器,要说时尚,上古的礼器、乐器等仿佛更受鉴  相似文献   

7.
人的一生总难免有些遗憾,一些执法者也是如此。清代诗书画三绝奇才郑板桥在为官断案中,虽然“难得糊涂”,但也留下了一个终身难忘的“遗憾”。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接了一桩田产官司。原告刘家是一户财主,状告王家把已卖给刘家的十亩地占着不给。郑板桥接了状子,传来原、被告当堂断案。原告先拿出写有争议田地尺杆弓步、卖价、中人、年月日的地约请郑老爷过目。郑板桥当堂审查后,没有发现破绽。而被告却没有地约,只称“是祖上所置,已经过几代人,地约早已失去”,且只管种地,  相似文献   

8.
刘吉同 《政府法制》2010,(18):10-10
1749年,郑板桥57岁,知山东潍县,但已到仕途的晚期了。这年他给弟弟写信,悔恨此生走错了路,"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令人有些不解的是,自古做官风光无限,何以郑氏反常理而"怨"之呢?  相似文献   

9.
逸西  邓敏 《法律与生活》2010,(17):17-17
写下“感恩是一种力量”这七个汉字,使人想起乾隆七年间,50岁的郑板桥当上范县县令后,不忘家乡众人福泽。他想起乡亲们还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时,就写信告诉其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其余邻里乡党相赒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相似文献   

10.
廉与威     
本人曾在名人集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吉鸿昌的茶碗》。吉鸿昌生前用过一只细瓷茶碗,上面有他的亲笔字:做官即不许发财。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患重病,吉鸿昌来到榻前,父亲语重心长:“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为父死而瞑目。”吉鸿昌眼含热泪说:“为儿记下,请父亲放心!”父亲病逝后,吉鸿昌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细瓷碗上,交给陶器厂仿造烧制一批。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  相似文献   

11.
清代"扬州八 怪"之一郑板桥有 一段时间在潍县 任知县。 一日,潍县集 市上人来人往,熙 熙攘攘,十分热 闹。一位卖柴的农 夫,一不小心把一位秀才的眼镜碰落在地,镜片摔了个粉碎。农 夫赶忙赔礼并愿意卖了柴后赔偿。可秀才不但不依不饶,还想趁 机敲诈。这时正好郑板桥路过这里,把二人带回县衙里审问。  相似文献   

12.
杜娜娜 《山东审判》2015,(1):117-118
小时候我喜欢听爷爷讲故事。爷爷没进过学堂,识字很少,但乐意讲郑板桥的故事,他讲"郑板桥是个清官,卸任潍县县官返乡时,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载着装有书和笔墨的箱子,另一头让送他的伙计骑。伙计还小心地帮他带上一盆兰花,这就是全部家当"。我扬起稚嫩的小脸问"清官是个什么官儿?"爷爷停下手里的活计,指着桌上的一碗水说"清官就像这水一样清"。参加工作后,回家和爷爷聊起自己工作的事情,他凝视着我递给他的水杯,缓缓地说到,  相似文献   

13.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做山东潍县县令时所作。郑板桥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官尚能关心百姓疾苦,而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却是“歌声舞声酒杯声,声声入耳;难事苦事群众事,事事不闻。”不把群众放到心上,只把群众放在口上。大会小会上一套一套地讲为群众排忧解难,遇到群众有具体困难,却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抓大事、谋全局的,群众的具体困难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枝梢叶末的小事,不值得费劲去抓。其实“一枝一叶”看似…  相似文献   

14.
向贤彪 《中国监察》2010,(10):62-62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此乃清代画家郑板桥十分喜爱的一副楹联。楹联如其人。板桥画竹,虽是寥寥数笔,却好似“三秋树”——脉络分明,姿容别具;又如同“二月花”——姹紫嫣红,争芳斗艳。  相似文献   

15.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这是杭州西湖于谦墓上的一副对联,作者是明朝名臣王守仁。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449年“土木之变”后,任兵部尚书,拥立明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后英宗被敌酋也先(蒙古人)放回,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杀害了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以咏石灰为题的诗,是于谦写的明志诗,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他认为“名节泰山重,利欲鸿毛轻”,“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  相似文献   

16.
张军 《法人》2014,(12):92-94
正郑板桥把读书、明理、做人、做官视同一体: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才能做个好人,做好人才能当好官郑板桥入仕是比较晚的。作为书画大家,他曾自刻闲章,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以自嘲其应试之路,这大约是不差的。而从这个跨越三朝的功名图中,你也可以想见他在其中走得多么艰难、迟缓,比如获取进士,他就已经44岁(乾隆元年,1736年)了,至于得到实缺,被授予范县知县兼署小县朝城时的年龄,他已是50岁的半百之人了。尽管不少人视郑板桥为"怪",且将他归为"扬州八怪"之一,但观其一生,终究他还是从诗云子曰中读出来,从苦寒中熬过  相似文献   

17.
有“广西最年轻的市长”之称的广西北流市原市长李水明,去年年底被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与众多贪官夫唱妇随、同谋攫取钱财不同的是,他的“亮点”在于父母、妻子和同事的三道“防腐墙”都未能拦住其疯狂受贿的步伐,有关媒体报道:李水明担任领导职务后,父母经常用身边的一些贪官为金钱而走上自毁之路的例子告诫他:“贪钱只有死路一条”。他的父亲还特意写下“贪钱”两个字,用红笔在“贪”字上打了个醒目的“×”,让他铭记贪婪的恶果。面对正直严厉的父母,他当面点头答应,一转身又把严训抛到了脑后。妻子为守好“后…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575年,楚、晋两国的大军在鄢陵决战,楚军首战失败。楚军的统帅芈(音mǐ)侧坐在军营中,苦苦地想退敌之策。可是,还没等他想出来,酒瘾却上来了。但是,走前楚王有令,谁也不许喝酒,所以在军中是找不到一点酒的。这时,他的一个亲信谷阳来了,聪明的谷阳一眼看出了芈侧的心事。于是,谷阳把私下里藏的一瓶酒拿来,给芈侧倒了一杯。芈侧不经意地喝了一口,马上感到味不对,就对谷阳说:“这怎么好像是酒呢?”谷阳马上解释说:“这不是酒,这是冷茶。”芈侧一听笑了,故意问谷阳:“你还有‘冷茶’吗?”谷阳忙说:“有。”于…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同时,他又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合称“20世纪传统四大家”。初名懋质,应试后就改名质,字朴存,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以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其实他是浙江金华人,原籍在安徽歙县。  相似文献   

20.
韩文公殁后,唐古文运动日渐衰落。大中以后,文坛上坚持维护古文之士有若晨星寥落,就在此时,出现了孙樵这颗灿烂的明星。孙樵,字可之,一字隐之,生卒年不详,自称“家本关东,代袭簪缨,藏书五千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