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公民政治权利分配的标准入手,把公民政治权利分为基本政治权利和非基本的政治权利,并进而分别推出它们各自的分配标准,但这种标准也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在分配原则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是譬如:功利主义、契约论这样的"元理论",最后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按照贡献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公民监督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监督既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政制度,又是防治官员腐败的根本途径.在我国现阶段,公民监督权虽然已由"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但现实状况与法律规定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威力和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实现公民监督的功能,需要整合监督资源,实现"四个结合",即:公民监督与人大监督相结合;公民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相结合;个体监督与群体监督相结合;公民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公民"一词取代此前特许状中的"臣民"一词,开始被写入部分殖民地新制定的州宪法之中,从而开启了殖民者在法律身份上由"臣民"转变为"公民"的历史进程。但是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缓慢的。对于正在与英国决裂的殖民者而言,虽然他们已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臣民"、并刻意避免使用"臣民"的称谓,但他们似乎还无法一下子彻底抛弃"臣民"之语的使用;与此同时,他们虽然也已经认识到自己正在成为一名逐渐成形的新政体的"公民",并有意地使用"公民"一词,但似乎一时还无法完全在法律思维和语言上为"公民"用语找到合适的位置。恰值这"旧去新来"的档口,制宪者们在各州宪法中频繁地运用"居民"、"人民"、"自由人"、"不动产所有者"等旧有法律资源中的其他身份词汇来填补空缺,架起了"臣民"向"公民"过渡的桥梁。在此过程中,"臣民"概念逐渐褪去了原有的君主制色彩,而"公民"概念本身则发生"裂变",催生了具有精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不同倾向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4.
叶雷 《法人》2014,(12):95-95
正曾经的"烟王""罪犯",如今的"橙王",褚时健是励志、更是传奇,说他是"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一点也不过分。王石称自己是褚时健的粉丝;严介和说中国最稀缺的是像褚时健一样的企业家;柳传志说褚时健"就是一个下金蛋的母鸡"。从"褚橙"到"柳桃"和"潘苹果",把产品内容化,把产品当作内容来卖,而不是只当成产品来卖;它们在市场上热销被赋予了"社会化营销"的定义,它们与电商的结合又引领了"媒体化电商"的风潮。《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采  相似文献   

5.
胡建君 《检察风云》2013,(18):88-90
导语:在绘画作品都以"方尺"计价的年代,贺友直一如既往喝着老酒、画着小人书;在老版连环画手稿也拍卖到千万元的当下,他毅然将上千份手稿全部"捐脱",不留片纸给后人。他说自己"不眼红、不攀比、不妒忌","因为自己明白自己"。  相似文献   

6.
今天已经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也是公民精神觉醒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德国学者耶林提出的一句著名口号"为权利而斗争",已成为公民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宣言书。可以看到,每一起事件的出现,都会在网络形成公民表达的海洋。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大家都觉得自己表达的是公理,代表着正义。一个人刚刚表达一种观点,很快就会有人口诛笔伐,往往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权与公权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的特定涵义是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的"公人"、"政治人",公民权即公民"参与国家"的"公权利",它与"私人"的自然人、经济人及其"私权利"不能等同.而"国民"的则具有宪法上的公民和私法上的自然人的双重身份和公权利与私权利双重权利.公权利是对应和对抗公权力的.所谓"市民社会"也应兼有政治性的"公民社会"和经济社会性的"私人社会"双重属性.澄清这些概念和确认其宪政地位,并保障公民权的享有和行使,对于推进政治改革,建立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府重大决策事先征集公民建议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啸天 《法学》2014,(3):26-34
征集公民建议是政府的义务。政府不应在民主不健全的状态下"负债经营",征集公民建议有利于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制度建设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保障。征集公民建议的关键是理念更新和制度建设,征集公民建议不能搞"花拳绣腿",征集公民建议必须不怕引来公众对政府的批评。征集公民建议制度建设的要点:一是,征求公民建议是政府决策的"规定动作"而非"自选动作";二是,建立"可溯源、可追责"的政府重大决策信息公开制度;三是,政府在重大决策酝酿阶段应主动向社会公开决策意向;四是,针对决策意向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五是,政府重大决策必须召开决策听证会;六是,人大常委会应当对政府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  相似文献   

9.
公安部"允许公民直考驾照"的回应,得到了众多人的积极肯定,无疑为"史上最严交规"下的学车人提供了一奈"自学成才"的成功蹊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直考驾照还面临着诸多体制性、现实性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考驾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应当明确的是,政府相关部门不能满足于"空口承诺",必须顺应民意,顺势而为,努力打破权利的"玻璃效应",真正保障公民在驾照考试中的选择权。2013年4月,就网友提出的"公民考驾照是否可不报驾校直接考试"的问题,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回应称:我国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申请驾驶证必须经过驾校培训,但在道路上学习驾驶技能,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进行,应当使用教练车,在教练员随车指导下进行,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不得乘坐教练车。这意味着,公民可  相似文献   

10.
论点集锦     
不宜提"××省公民"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布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落实该《纲要》又制定 了冠名为《××省(市)公民道德规范》。这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贯彻党中央精神的 态度自然值得褒扬,但有一个宪法性问题引起笔者的疑虑:"公民"是否有国家与地方之 分?我们是否可以提"××省公民"? 《××省(市)公民道德规范》中所出现的"××省公民",可能会产生两种涵义:一是 指"××省公民";二是指"在××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前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 上的根本错误;对于后一种,应该说,认识是对的,表达是错的。  相似文献   

11.
高湘泽在《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撰文认为,所谓"公民的道德责任意识",概括地讲,即作为道德主体的公民对与自身的角色身份和权利、能力相联系的自己在道德上的"分内应做之事"或"应当为没有做到分内应做之事所担当的道德过失"的自觉体认,它应当而且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公民对自身作为道德主体所应担当的道德责任"是什么"的明确认知和判断,其二是对自身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2.
正8月25日,备受关注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四审稿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此稿在针对"小金库"问题上的全口径预算、公民参与预算的预算公开、转移支付、预算审查制度、地方债等方面均显示诸多亮点。作为安排国家财政收支的法律,预算法常常被称为"亚宪法"、"经济宪法",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预算法修订涉及的预算编制、预算监  相似文献   

13.
正确地理解"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对加强我国人民民主法制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的小册子和报纸杂志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却很不一致,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提出一点意见.一、"公民在法律上—律平等"对已被推翻的反动阶级的人们是否适用?有人认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权利只属于人民内部,而不属于已被推翻的反动阶级的人们.譬如,李光灿和楼邦彦就是这样主张的.李光灿在"论我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见"光明日报"1955年10月25日)一文中  相似文献   

14.
财产权与生命权关系之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锦光  王楷 《法学家》2004,(4):28-32
2004年全国人大第四次宪法修改的一个重要之处,是在宪法层面上将公民的"财产权"、"私有财产"的概念和保护制度明确地载入宪法.那么,公民的财产权与生命权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人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5.
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是由政府为广大纳税人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应当是服务于作为纳税人的广大公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消费性是法律这种"公共物品"的一大特质,法律其实是作为纳税人的公民的消费品,"享受法律、消费法律"应当是现代公民崇尚的法治新理念,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法治化生存"的新模式。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法律的可消费性往往被法律令人敬畏的威慑性和强制性所遮蔽,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第一部调整公民与公民、法人与法人、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律。它是中国民事立法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中国的"权利宣言"。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本文从它们存在的意义着手,来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结合之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站着站着,你就睡着了;看着看着,我就哭了。"这句话饱含着网民对冲锋在抗疫一线英雄们的深情。数月来,一线抗疫人员牢牢把自己"钉"在各条战线上,共同筑起一道"防护网",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这些抗疫英雄来自各地,有不同的职业;共同的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群众赞美的新偶像。人们信任他们,感激他们,赞美他们。此次抗疫中,许多专家在网络上走红,既丰富了"网红"二字的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的尊崇。  相似文献   

18.
人心的江湖     
正人心是个江湖,从中映照的是社会文明、道德伦理和公民素质。2013年的中国,行进于社会转型的轨道,也经历着人性道德的纷争。道德的伤口这一年,从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背后隐藏的交通陋习,到多地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所遭遇的"集体抗拒";从故宫铜缸被刻上"到此一游",到长假期间景区垃圾成山的丑陋景观,无不暴露了公共准则、文明素养的缺失;这一年,从埃及神庙惊现南京中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20,(1):5-14
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国家,中国国家治理离不开对其基本国情的判断和分析。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政治体系和特点的判断十分丰富,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认为中国国家治理一直面临着"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基于这样的判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政权在实践中选择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治理工具,这些治理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央地方关系基础上的"统一权威与分散治理的整合",二是基于国家社会关系基础上的"集中权威与自主治理的调和"。这是对自清朝晚期地方过度分权导致的国家政权机器碎片化的重大修正,奠定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的基础,更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合和"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评说速览     
1尽心呵护公众对法治的信仰"我还要上诉。"日前,"上访妈妈"唐慧诉湖南省永州市劳教委案被一审驳回,走出法庭之后,她掩面而泣,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无独有偶,浙江杭州强奸冤案当事人张高平出狱后,表达了相似的心迹:我这10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作为一位母亲,今天的唐慧无论对女儿的不幸经历多么痛心疾首,对自己受到的劳教处分多么不服,都没有采取有违法治的过激行动,而是选择依法诉讼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作为一起冤案的受害者,张高平哪怕在囹圄之中也不自暴自弃,始终坚守着"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的信心。这份对法治的朴素信仰,令人为之动容。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过马路,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唐慧和张高平这些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坚持,正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