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德斯鸠曾经精辟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当时党和政府是准备探索走法治道路的,在公权力运作上比较重视行政法制制约.  相似文献   

2.
这30年的法制改革,走的是一条从人治到法制,到政策之治,到法治之治的转型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际上是三方面的社会转型,构成一个大的社会转型的过程。第一个转型是经济转型,指从原来计划的、管制的、统一僵化的体制转向一个宽松的、有弹性的、相对自由的体制。  相似文献   

3.
在安防市场的产品线逐渐丰富,并且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曼口何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成为各厂商思考的重点。从仅仅追求单一的安防产品销售到如今广泛重视集成化综合解决方案,这一发展源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产品细分的必然结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出现了了解客户需求,具有产品、系统整合能力的厂家,厂家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行业化升级改造,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当今世界各国几乎普遍选择的一种治国形式,这是因为现代法治对人治和专制的否定,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是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虽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法治的内容不同,但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如同市场经济一样,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既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也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靠的也是人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法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使我国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依法治国"的建国方略,从而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政治工程,既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推进司法改革,做到依法行政,又要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强化全民法制意识.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力度在不断加大,腐败现象泛滥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从治腐的套路和体制来看,还没有摆脱“人治型治腐”体制。如何实现从“人治型治腐”到“法治型治腐”的转变,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人治型治腐”与“法治型治腐”是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人治型治腐”是对历史上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领导体制的一种概括。其基本特点是时起时伏,带突击性的,往往也是大兵团作战型的。这种反腐败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往往没有也不靠稳定的法定主体依法进行,一般来说是大造舆论、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至于如何运作,…  相似文献   

6.
从法理上讲,治理国家是要人治还是要法治,不能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应该是以人治与法治在其由来发展中对国家管理的作用,人治与法治的实质含义,并结合掌权者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以及国家建设管理实践来思考、鉴别和选择取舍。  相似文献   

7.
时下人们给予极大关注的政治体制改革对我国法制建设意味着什么?政治体制改革中法制建设的前景如何?这些问题都是法学界经常思虑的问题.辨明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既是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法制建设正常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实社会的审视,从人治与法治的矛盾中初探阻碍和限制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现象问题,进一步对相关现象问题作了简要分析。从而在保证法治角度统一,确立法治权威的前提下,建立全面自由体系和督法体系,来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绝对理性的不存在,法治与人治的优劣分析得不出必然正确的结论,只能对法治所用之法和人治所依之人的相对理性进行比较。纵观法学家的理论,法治和人治作用的发挥都要以理性为精神,道德在其中的作用虽然不容忽视但绝非核心。追求理性这个共同点和人治并不等于专政的理论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在何者为主的问题上,理性的法治往往更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李德顺在《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上撰文《用法治文化代替人治文化》,指出:法治不同于人治,其根本特征在于,法治本质上是民主的形式化、程序化、规范化落实。民主是法治的本质。因此,理解民主是理解法治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中国人民在十年“文革”之后选择了发展商品经济、建立民主政治的战略目标时,也自然地作出了走向法治的历史抉择。因为,法治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只有在法治社会里,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其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突出,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如何推进改革创新?如何保障改革创新?如何规范改革创新?这是加快改革创新进程不容回避的问题。不久前,中国首部改革创新法律《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在深圳颁布。这部通过立法建立改革创新的动力、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改革法制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一、人性的假设 法治,是西方国家惯用的做法;人治,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中国人认定人性本善。所以,才出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系列差别。 人性本“恶”的西方人在条条框框的监督约束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面临的是法律的严惩。人本“善”的中国人鲜有条条框框的规范,悠哉游哉,自由自在。待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已距离死刑不远。我先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外企员工在每月的收费条中,都仔仔细细地把办公室电话中的私人通话项目统统另立出来,自己付钱——否则,不  相似文献   

14.
法治转型是围绕社会转型进行的,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相应,法治转型则是由贵族法治转为帝制法治。贵族法治的特质是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也就是西周以降的礼治。“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立郡县”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内容。这种转型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为适应社会的这种转型,先秦法家提出了“法治”理论。这种“法治”,与传统的礼治相对立,其特征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重心是治吏治官。这是秦汉以后中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法治主要是这种观念制度化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用“儒家思想法律化”来概括帝制中国的法治特征较“法律儒家化”为妥。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呈现多发的态势,各类信访活动持续增长,信访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研究信访与法治的关系,即在法治视野中审视信访,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呈现多发的态势,各类信访活动持续增长,信访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研究信访与法治的关系,即在法治视野中审视信访,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法治与人治之争,人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被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当作一种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基本方法.但是,现代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法治作为治国方式,这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以法治与人治的历史比较为题,指出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必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当前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单纯的法治,也没有过单纯的人治,任何统治阶级总是把法治与人治结合起来;有的同志甚至作了一个形象比喻:法是武器,人是战士,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好比武器同战士的关系,因而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既要实行法治,也要实行人治,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动引起了两种思潮,一种侧重于发挥礼和德的总用,一种侧重于发挥法律的权威,后世资产阶级学者遂将这两种四场概括为人治和法治。回顾人治和法治问题的历史发展,从中探索必要的规律,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李立 《政府法制》2008,(17):10-13
30年改革,30年探索;30年建设,30年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乘改革之风,踏开放之浪,中国在成功登上经济快车的同时,政府法治建设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告别人治,推进依法行政,迈向法治政府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