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养殖业例析农户型态演绎与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求索》2010,(7):76-78
中国上下五千年可谓一部以农民为主体演绎的小农史,认识和了解小农犹显重要和必要。继马克思的"剥削小农"、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黄宗智的"商品小农"、舒尔茨的"竞争小农"等这些构建在建国前的经典理论后,徐勇教授提出了"社会化小农"的理论框架。本文拟以"社会化小农"理论为指导,以农户养鸡这一日常性、微观性行为作为切入口,对不同时期农户养鸡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了解不同时期农户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动机,并通过农户养鸡的选择变化来透析中国小农身份的演绎和小农经济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小农经济的劳动投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国小农经济的劳动投入问题可借助生产函数,即分析小农生产以厂商生产作参考。黄宗智“过密化”假设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劳动投入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是:“木桶效应”原理;最优劳动投入受农产品价格、地租率(或农税率)和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影响;单位土地上有一个最佳劳动力投入量和一个最大劳动力投入量;用劳动力的数量还是劳动时间作为分析标量等。  相似文献   

3.
从"小农"视角,探讨了小农经济与法国社会结构的关系,分析了农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认为,中世纪以来法国的小农传统不仅直接决定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和性质,更是直接决定了法国近代、现代革命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耿元骊 《求索》2011,(7):247-250
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的社会,以单个的小农家庭为基本劳作单位,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一个农户能占有耕作多大面积的土地,体现了农民的经营能力,也反映了农民的普遍经营规模。把文书材料和传世史料结合起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唐代有田20-80亩的户数最多,小农户占有土地数量,平均在50亩上下。宋代的主客户统计,主要是根据资产,而资产又主要由田产组成,通过统计不同时期的垦田数、户口数并综合分析,宋代的小农平均户占土地亦在50亩上下波动。这是唐宋时期一户小农所能经营的最佳规模,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唐宋之间小农户的土地占有平均规模相似,小农经济的普遍规模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1.架起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我国三农问题症结是小农自给自足经济向市场化商品经济的转折关没有过好所致。小农经济的最高目标,便是实现温饱,这在小平同志理论指导下已完成。现在是实现了温饱奔小康,小农经济体制已无能为力。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提了出来,庄园经济的建设要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动员广大党员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世纪后期具一定规模的,输出到世界市场上的台湾茶叶,其种植和粗制是由小农家庭进行.晚清台湾茶业虽然有足够的土地、劳力资源,但囿于小农经济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如何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在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小农户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小农户已经陷入劳动力替代资本和技术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中,不具备自组织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改造小农户组织的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第一,扩大农地规模论;第二,组织小农家庭论;第三,对小农经济实行部分改造论。这三种方式对于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农户都有局限性。只有在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确立现代农村金融体制,以及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前提下,结合小农经济实际,才能提出改造、组织小农经济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一、农户行为的经典理论农户是农村生产、生活和交易的最基本单位和组织。对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经典理论:恰亚诺夫的组织生产理论,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黄宗智的过密化小农理论,斯科特的道义小农理论,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理论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恰亚诺夫在《农民经济组织》中认为,农户的生产经营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不同,二者在经营目标、收益核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小农经济的研究不能等同于企业的研究。从经营目标看,农户并不是以追求利润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宋代小农家庭经济体综合型生产力的发展已趋成熟,家庭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日用必需品、婚丧礼祭、再生产过程和赋税完纳等方面,由原来经济体内的自给性消费转向市场购买,成为商品性消费。小农家庭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培育和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不可能培育出更高层次、更为发达的市场。这种商品内循环类型的农村市场,并不能诱发个体家庭经济突破自给性生产,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云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存在着商品经济,只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呈现出发展层次的不同。从总体看,近代云南经济类型不是自然经济,而是复合经济。小农经营是这种复合经济的基础。突破小农经济结构局限的关键乃是解放生产力。为此,要通过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出小生产机制中的商品经济能量,并创造条件使之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