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为帮助台胞台企参与大陆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解决台胞台企在农业林业领域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农林22条措施",台湾各界广泛关注大陆为台胞台企参与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建设给出的政策新机遇。台胞台商:政策及时雨坚定扎根大陆发展信心对于"农林22条措施",在大陆发展多年的天津市台协会创会会长张连兴表示,过去几十年,很多台商到大陆设厂后获得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陆方面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奋力抗疫。大陆方面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高度重视关怀台胞健康福祉,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涉台工作,积极为在大陆的台胞提供防疫服务和生活帮助,精心医治台胞患者,大力协助台企有序复工复产。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21,(3):42-45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阖家团圆、喜迎新春的日子。受疫情影响,不少台湾同胞留在大陆过年。各地台办在协助当地台胞台企落实好防疫措施的同时,以多种形式走访慰问当地台胞台企,全力保障在大陆台胞过一个安宁、详和的春节。  相似文献   

4.
7月14日晚,全国台联在北京举办台胞青年夏令营。共有1200余名台胞青年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来自台湾岛内的青年558人、在大陆就读的台生343人、大陆台籍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23,(5):20-21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及“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讲话精神,福州市出台“台胞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台胞同等待遇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一次性向台胞提供保障性住房1050套,数量在大陆各城市中最多;房源重点分布在晋安区、仓山区、高新区等一些配套较好的区域。2022年1月至今,已有206户的304名在榕就业创业台胞陆续入住台胞社区,在福州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城市”上迈出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哪些大陆居民可申请赴台1、台胞在大陆的父母、子女(子女亡,其媳、婿可申请)、配偶、同胞兄弟姐妹(年逾70、患重病或行动困难者,可准许其配偶随行)、配偶之父母、(外)祖父母、(外)孙子女可申请赴台探病奔丧。2、1949年前到大陆定居的台湾省籍同胞;在台...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2020,(2):F0002-F000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陆方面高度重视台胞健康福祉。对台工作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怀台胞健康福祉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台胞一视同仁,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国台办和有关省市对台工作机构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主动加强与当地台胞台企及台资企业协会的联系,加强防疫宣传,关心照护台胞,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闲难,努力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台胞申请在大陆定居的条件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由台湾来大陆旅游、探亲、经商和进行其他方面交流的人员越来越多,而这些台胞中,有一部分国民党退役老兵由于在台孤身一人,年老体弱,无人赡养,提出要求回原籍定居,投靠其在大陆的亲人。是否台胞只要提出定居申请,...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0,(4)
<正> 2010年初春,一年一度的两会开幕。两岸话题年年话,对台籍代表、委员来说,变的是如何扩大服务两岸台胞乡亲的视野角度,而不变的是服务两岸台胞乡亲的赤诚之心。今年两会上,作为台胞乡亲的代言人,台籍代表、委员们围绕着帮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引进台湾优秀人才、保护台胞合法权益、放宽大陆台胞赴台自由行、帮助台湾少数民族产业发展及促进大陆台生就业等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而作为当下  相似文献   

10.
李立 《黄埔》2008,(3):100-103
大陆热情接待台胞回乡探亲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祖国大陆积极响应,热情接待。原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斯德回忆:  相似文献   

11.
正"31条惠台措施"的出台,直接让在大陆发展的各群体台胞从台商、学生、教师到创业青年无不欢欣鼓舞,让他们在大陆的发展更加顺心,也更加安心。在大陆台胞纷纷表示,"31条惠台措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为他们今后在大陆生活学习、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他们深受感动,备感温暖。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12.
刑军志 《台声》2003,(2):37-38
刚刚过去的2002年,虽然两岸政治局势依然冷如坚冰,但两岸的民间交流与人员往来却持续升温,鄂台两地的情形也不例外。据湖北省台办交流处介绍,2002年,鄂台两地的交流交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各类专业团组赴台交流162项759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和88%;台胞来鄂交流190批2285人次,交流的人数比上年明显增加,增幅达63%,其中约有20%的台胞为首次来大陆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两岸交流     
《台声》2007,(6):8-9
台资企业利用网络科技远距雇用中国西部人才;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9月举行为两岸合作搭平台;马祖500余名妈祖信众首次直航湄洲岛谒祖进香;福建8所院校可对台单独招生方便台湾青年学习;台资企业天福在大陆创办全球第一所茶业高等院校;福建省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式落成;辜振甫遗孀辜严倬云率妇女团访京林澄枝等同行;方便台胞往来武汉航空口岸开办落地签注;台湾水果登陆福建两周年从台进口总量超2000吨;  相似文献   

14.
正经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国经济的强大内生韧性正在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新认知,也让广大台湾同胞更加清醒地看到大陆经济的不竭活力和无限机遇。目前,大陆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好风凭借力,值此大陆经济迅速复苏之际,广大台胞台企台商把握机遇积极参与正逢其时,并将大展身手、广获效益。一、大陆始终是台胞台企台商投资创业的首选之地大陆经济发展虽受疫情暂时性影响,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大陆仍是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2002年,虽然两岸政治局势依然冷如坚冰,但两岸的民间交流与人员往来却持续升温,鄂台两地的情形也不例外。据湖北省台办交流处介绍,2002年,鄂台两地的交流交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各类专业团组赴台交流162项759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和88%;台胞来鄂交流190批2285人次,交流的人数比上年明显增加,增幅达63%,其中约有20%的台胞为首次来大陆交流。在人员往来方面,台胞来鄂人数大幅度增加,达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有2870多人因私赴台,600余对两地新人喜结连理,24…  相似文献   

16.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对台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推动沪台经贸合作稳步提升,促进沪台基层文化交流持续深化,不断扩大在沪台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上海已经成为台胞在大陆安居首选的家园、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高地、台青向往创业就业的热土。一、参与和主办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重大意义的两岸交流活动1998年,"汪辜会晤"在上海举行;2003年,54年来第一架正式降落大陆机场的台湾民航飞机平稳降  相似文献   

17.
看天下     
《就业与保障》2009,(6):55-55
人保部去年责令用人单位补发工资等83.3亿;65%受调查中国消费者:中国经济没有衰退;人保部:一季度应届大学生签约率为20%到30%;大陆惠台新举措将给台胞带来新实惠;日本四成大型制造业企业计划裁减正式员工;韩国4份出口价格下降6%降幅创11年新高;欧洲陷入深度经济危机海运行业受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台声新媒体     
《台声》2015,(14)
<正>台胞来大陆"说走就走"6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的决定,其中两岸讨论最多、点赞最多的一项,就是7月1日后,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V微博摘登1从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至今,两岸的交往正逐渐从隔膜走向热络。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赴台感受宝岛特色的风土人情,更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学习、就业、投资。——人静风动一枝花2台胞到大陆真正拥有"说走就走"的"任性"心境,对经常往来两岸的人来说既省钱又省时。台商和台生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落实“教育立国”的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进一步做好大陆台胞的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台胞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从1994年起,全国台联设立了“全国台联台胞教育基金”.教育基金以大陆、台、港、澳和海外的团体、个人的捐赠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基金的利息进行奖励和资助.为做好这项工作,全国台联制定了“教育基金章程”和“教育基金实施细则”,并根据章程规定成立了“全国台联台胞教育基金管理小组”.  相似文献   

20.
地方动态     
《两岸关系》2006,(8):64-68
宁德市改革开放成果和宁台商品展销会开馆;台大眼科和上海眼科携手两岸眼疾居民可就近诊疗;天津市台资企业贷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台胞幼儿疫苗预防接种开通“绿色通道”;台胞杨俊天鼎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台胞程大诚心系家乡教育献爱心;高雄市南澳县同乡会为祖居地募款赈灾;湖南“绿博会”:台湾绿色食品闪亮登场;浏阳市市长为台商排忧解难;日照市长杨军率团赴广东东莞开展对台招商活动;景德镇市领导深入台企现场办公;天津市台协与市教委举行座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