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毅 《外交评论》2002,(4):14-18
文章认为为进一步把中国的外交学学科建设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好外交学是一门独立的、有特定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学科;处理好同相关各门交叉学科的关系;系统总结中国外交实践的丰富经验;参考并借鉴国外外交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学学科体系。在学术研究中应贯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使中国外交学学科更加充实、完善,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贾健 《外交评论》2003,2(4):101-105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外交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外交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先进文化是中国外交学科发展的方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外交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历史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实践为中国外交学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强调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必须与整体外交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文章结合我国外交实践的新发展,遇到的新课题,例举了10个方面的问题应作为进一步加强外交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例如,对当今时代主题,多极化全球化两大趋势,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系统的理论阐述;对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中长期战略问题的研究;以及外交与树立中国形象、外交与国内建设、外交与安全、外交与非政府组织、外交与大众传媒、外交业务与技术、外交与队伍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使外交学更好地服务于外交,指导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4.
傅耀祖 《外交评论》2000,24(3):25-29
建设当代中国外交学要以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外交思想为理论基础,新中国外交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和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和思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外交家对当今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问题,中国外交的纲领、路线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外交风格和艺术丰富了外交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我国外交学研究机构得以组建,专业期刊杂志纷纷创办,还出现了许多享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抗战时期中国的外交学研究,既推动了中国外交学的发展,也促使中国人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力量。由于受限于当时极端恶劣的国内国际环境,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学也出现了一些缺失,如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学术性不足等。  相似文献   

6.
当代外交学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飞 《外交评论》2002,(4):25-33
我国对外交学的研究极为重视。了解当代外交学研究的现状对我们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外交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外交学研究的历史、主要问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介绍,以期对中国的外交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外交学学科建设与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以1978年底为界划分为两大阶段。 前30年中国外交学走过了曲折路程,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绩。文章对当前国内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指 出存在的外交学学术性格不鲜明等四大问题,作者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展望外交学发展的良好机遇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外交学院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外交学的设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具有战略眼光。由于外交学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准备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谈一些初步意见。外交学和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指的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从中国的角度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科学总是为实践服务的,外交学和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也不例外。东西方国家的国际政治学,学派林立,观点五花八门。但从其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实质来看,它  相似文献   

9.
《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根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来分析课程应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设计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精心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项目,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和造就能够依法、公正、严格、高效调查与处理治安案件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全国高职院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对《概论》课教学目标的探索过程中,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构建价值认同、形成情感共鸣、实现心灵沟通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三者之间互相补充,又互为实现途径.围绕这些教学目标,如何科学构建《概论》课教学体系,又将需要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外交学,顾名思义,是指研究外交工作规律、方法、特点、历史及现状的科学。它是对外交工作理论的总结。由于各国的外交理论、实践及外交工作的原则各异,而这又与各国的切身利益和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交学上各国学者观点歧异、众说纷纭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不可能也不应该强求一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学,重在阐明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总结我国外交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团结合作深入探讨 --首届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推动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加强中国外交学教学研究单位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外交外事工作和外交学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外交学院发起召开了中国首届外交学学科建设科学研讨会。这次大会于2002年9月26—27日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与会代表有外交部、中联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世界知识》出版社等40多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得到了外交部、中联部领导的重视。外交部原副部长、外交学院院长杨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更有利于内容从教材向教学体系转化。通过分析影响专题式教学的三大关键因素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体系的建构及其内容,可以对该课程专题式教学方法作出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14.
外交学是在我国社会科学体系中急待建设的一门学科。早在1949年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外交部成立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就曾指出:“关于外交工作,特别是同帝国主义斗争,我们不能说是没有一点经验。抗战以来十多年,我们当然是有些对外斗争经验的,但是经过整理,使它科学化,系统化而成为一种学问,我们还没有开始”。其后,周总理还提出建设中国化的外交学的倡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学习《周恩来外交文选》令人信服地看到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博大精深。周恩来的外交思想是随着新中国外交实践的演进而发展的,它处处显示周恩来纯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光彩和力量,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对外交学的探讨研究是无价的宝藏。  相似文献   

16.
《治安案件查处》作为公安院校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具有实践操作性强,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其实践教学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环节、积累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为公安实战提供实践性技术服务,是该课程实践教学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一本优秀的教材能否切实发挥其作用,还存在着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概论》课教材体系存在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转化应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与遵循教材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转化的基本评价依据应是政治性、思想性强,具有理论厚度等。  相似文献   

18.
民鹏 《外交评论》2006,(2):84-87
适值周恩来逝世30周年之际,“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暨首届‘周恩来外交学’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2006年3月18日),来自外交部、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等单位的老大使、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作了主题发言。会议主要就周恩来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周恩来的外交风格与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周恩来外交学学科体系架构等方面展开研讨,对于周恩来外交学的研究状况,与会者既充分肯定了成绩,又指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非…  相似文献   

19.
文中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等问题,结合实际课程教学,从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重视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为充分发挥《基础》课的应有作用,应注重其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教学考核方式创新、教育教学队伍创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