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废言四章     
废园 今天忽然有了兴致,想到小河套梨园看看.至少有四五年没去那里了. 那还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那是一个梨花似雪的日子.如果一树梨花开放,素首素眉素妆,那是让人爱怜的;但千亩梨树,百万梨花,竞相开放,那就让人震撼了.你站在玉石桥边,放眼望去,银海雪涛,连天奔涌,似雪非雪又胜雪.因为,雪虽有味,但梨花香阵,能将人晕倒、醉倒.读南宋诗人卢梅坡的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如以梨花置换梅花,那香味又岂只"一段",而是香风阵阵已成气势了.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一看到千层布鞋。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那时的我。对这种布鞋有着一股莫名其妙的怨恨.多次瞒着妈妈奶奶外婆把它一个劲儿地往石头碎瓦泥水里折磨,咬牙切齿发誓不给它留下一片伤痕决不罢休——它实在是太朴素了.像故乡田野上那随处可见的黑土一样让人熟视无睹。半点也俘虏不了我那已经知道盲目爱好的驿动之心。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8):48-48
有一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节目名我记不住了,但节目内容让我印象深刻。 节目里,制作人员在公共场所做了一个特别安排,以观察人们的反应。这个特别安排就是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放一棵“钞票树”。他们在一个盆里栽了一棵高达6英尺(约为1.83米)的假树,然后,在假树的叶子上用别针别了许多1美元面额的钞票。他们在树下的盆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艺术作品”4个字。节目组人员躲在街对面的卡车里,把摄像机对准钞票树。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雪下的也早。夜间一场罕见的大雪给干渴的京城带来了久旱的甘霖,也带来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记得那天恰是周日,清晨享受周末闲暇的人们还在睡梦  相似文献   

5.
古松情深     
每当我走近村镇 就看到你屹立在庭院旁 你那苍翠茂盛的华盖 曾呵护我从寒窗走向疆场 每当我走近森林 就看到你挺立正群树中央 你那高大伟岸的身躯 笑迎着逼人的冰雪风狂  相似文献   

6.
春天在哪里     
正温暖的三月,万物复苏,春的气息日渐浓厚,从一点一点的新绿,到一树一树的花开,所有的丰盛都源于最初的纯真。红花、绿草、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的美丽景象正如歌里所描绘的,呈现得淋漓尽致。01春天在我的回忆里又是一季春来到柳絮满天飘,暖风轻扬桃花红了榆钱串上了梢……记得上中学那会儿,我和同学经常会哼着这首歌上下学。春天的时候,我家胡同里总是会弥漫着清甜的榆钱和槐树花的浓香,而今对于春天的记忆我也只是定格在那个年代,因为房前屋后的榆树和槐树不见了。  相似文献   

7.
从小到大,我从没见父亲流过一滴眼泪.可在我手术前,他哭了. 那是春节后的第4天,我肚子疼得厉害,几天也不见好,父亲带我上医院检查了几次,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个所以然. 在那度日如年的半个月里,父亲每天坐在床边,眼巴巴地望着我.不久后,我又做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束,医生紧皱眉头,自言自语:"怪事,小肠中怎么有个瘤?"医生认为,这种瘤极为少见,十有八九是恶性的.很快,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就在快进病房的时候,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冲我笑了笑.  相似文献   

8.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夜晚,深夜11点,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收工。回家路上要开半小时车,我习惯性地打开收音机,电波里传来标准的广东电台播音。1分钟之后我才反应过来,以为是一个幻觉,接着便惊叫一声。来到新西兰已近半年,这才知道有个华语广播电台。自此,我成了华语电台的听众。并非它有什么精彩节目编排,除了新闻报道外,其节目内容实不敢恭维。即便是新闻也不过是本地中文报刊的“文摘”版。每到时候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打开收音机,究其因由或许为的就是听听自己熟悉的汉语言。想不到后来我居然加入了此中行列。  相似文献   

9.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0):42-43
我羡慕那些吃饭很慢,一直吃尽碗里最后一颗饭粒的人。最后那颗饭粒,可能正是农民弯腰从地里捡起来的那颗谷粒。见到这样的人,我岂止是羡慕,简直会景仰他。  相似文献   

10.
刘传珍 《工会博览》2005,(17):76-77
让人犯愁的冬季又准时准晌地来了。我家的灶屋,黑锅底是透着锈红的冰渣,水缸裂了缝,结了冰,取水时需用铁锤凿开冰层。做熟饭,母亲往灶灰里放一块红砖,过半个时辰,取出,让我们搂着那块砖头取暖。这个笨办法是母亲的创新发明。可是,这仍然解决不了大问题。我们冷啊。像树巅一片枯萎的黄叶瑟缩颤颤不已。我的手冻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试卷,那是儿子的一份小学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上面的得分栏处用红笔批写着一个醒目的得分:59分。这张试卷里包含着一个我与儿子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苦舌艳遇     
嘟嘟!几声电话铃响,我连忙抓起话筒。话筒里传来一个年轻女人软绵绵的声音:您是住在头条7号的张先生吗?是啊!只听那女人扑哧一笑:可您近期又没住在那儿,对吧?对对!大冬天的平房太冷,我懒得生火,在丈母娘家睡沙发呢!那女人哼了一声:那你在书柜上瞎写了一张什么字条?你可够损的!  相似文献   

13.
正是从何时发现已走在了盛夏时节的呢?也许,是从那一声声复一声声的蝉鸣开始的吧!蝉,天生就是一位有着金嗓子的好音乐家。它卖力而不知疲倦,或是在高高的树梢,或是在爬满绿色藤蔓的墙壁上,无忧无虑地哼唱着曲儿,有时高一声声,有时低一阵阵,深深浅浅地回荡在周遭的空气里。那声音,像是一首永远都唱不完的多重唱,这边还没结束,那边复又开始,像浪花一样,一层层地翻涌着蝉儿们身体里所有的热情,也翻涌着夏天的活泼。印象中,蝉鸣,总是和树相关的。是的,  相似文献   

14.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工作7年.两千多个日子,锦瑟年华,女汉子涅槃成长;两千多个日子,回眸相望,女子静静明媚绽放;两千多个日子,三种境界,让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成为青春时光里意味深长的留白.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初出校园时,于我而言,工作是生存独立的方式,无关喜恶,只是必须.风风火火,毛毛躁躁,女汉子只想尽快完成工作,却很少思考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搔了一痒     
这所学校是由旧祠堂改成的,我家曾住在祠堂右巷一间房子里。‘大革文化命’那年,学生不来上课,住校的老师也都搬走了,庞大一个祠堂只住着我家六口人。不久,一个工作队搬进祠堂前厅厢房。当晚,队长叔叔便来我家拜访。他一进门就走过来拍我的小脑袋,还伸出他那只鹰爪似的手,在我的胳肢窝里搔了一痒。那一痒给六岁的我留下了温暖的印象。工作队把祠堂后巷一间从未住过人的破房子清理一净。打那以后,我便时常听到后巷传来‘说不说’、‘啊——’以及类似硬物碰到皮肤发出的那种音响。我不明白这些音响到底因何而来,于是有一天傍晚,趁妈正忙着炒萝卜干,我偷偷溜进后巷。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我在《公民社会与中国外交》一文里(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已经注意到这一相关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我在那篇论文里提出,中国外交必然会受到公民社会日益增大的影响,而后者的成长是市场经济和公民意识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文章引证了  相似文献   

17.
2000年7月20日,我作为国家教委派出的访问学者开始了在印度一年的留学生活.所见所闻,感触颇多.回到北京,我想不能让我在闲暇时记下来的印度民俗风情仅仅留在我那厚厚的几十本影集里,应该让更多的读者和我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8.
熟悉我的人近日都象发现了新大陆:“你?发福了!”我免不了一遍遍抚摸着日渐凸现的“啤酒肚”向对方点头微笑:“是,发福了。”对方有时还有新发现:“每一个发福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善烹调的贤妻!”我这回摇头了:“错了,是我自己做的菜搞胖自己的。”我说这话时并无半点责怪妻子不贤的意思。妻子上班的地点远,要等她回家才买菜做饭那我的肚子就得拨长空城计的时间,我受不了。广州人眼中的“最佳妻子形象“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可我从正式进入二人世界那一天起就代为承担了“入得厨房”那一半(另一半则我  相似文献   

19.
幸福的味道     
一天坐地铁,不经意间瞥见隔壁车厢里有位女孩,捧着一大把红色的玫瑰依偎在男友身旁。她的脸被玫瑰映得红红的,淡淡的笑容里写满了浓浓的幸福。整个车厢都因为她而变得靓丽起来,我的心也被包在这温馨里,不愿出来。我似乎闻到了玫瑰的清香,那是幸福的味道。很羡慕那个女孩,可以和陌生的路人共享幸福的时刻。  相似文献   

20.
蝉趣     
彝鑫 《工会博览》2013,(17):21-21
每到夏天,儿时的我都会去捕蝉.现在,我依然怀念那快乐的年华,因为在那悠扬的蝉鸣里,有着最温馨的童年时光. 小时候,每当夏日的雨后,伙伴们就会带上铁锹,到树下去挖蝉蛹.轻轻地用铁锹铲起潮湿的地表,就会露出一个个的小孔,这些小孔就是蝉蛹的洞穴,用铁锹深深地挖下去,就能将蝉蛹挖出来.如果洞比较深,就找一根麦杆插进洞里,然后蝉蛹就会顺着麦竿爬出来.如果实在挖不出来,蝉蛹也不顺着麦竿爬出来,我们就会念那祖辈传下来的咒语:蝉蛹,蝉蛹,快出来,出来就能生小孩……说来也怪,只要稍等一会,那胖胖的蝉蛹就会顺着麦杆爬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