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乾 《法治纵横》2011,(9):22-22
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颁布,出现“责令辞职”一词。这被认为是中国官员问责制的源头。 7年后,中央正式颁布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其中除了“责令辞职”外,“引咎辞职”也开始被人熟知。2004年,中办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于引咎辞职的规定更为细化,共有9类情形适用。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一年间,全国范围内有一大批官员因为相关责任事故引咎辞职或被免职。这一次被问责的官员涉及的层级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处理速度之快在中国的官员问责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官员问责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官员问责事件,结合国外问责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本文对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度进行分析,探求我国官员问责如何由风暴型向程序化、制度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4月20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消息:免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 北京市市长孟学农的党内职务,其后,两人分别被免除行政职 务。随着这两名政府高官的"下课",一场让中国各级官员惊心动 魄的"大考",在SARS病毒的肆虐中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问责"回放     
《检察风云》2004,(17):11
"引咎辞职":从县、市长到正部级官员 2004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监察部关于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井喷特大事故、北京市密云县"2·5"特大伤亡事故和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2·25"特大火灾事故调查情况的汇报,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相似文献   

5.
各地动态     
(2006.3.21—2006.4.20)江苏出台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在江苏,引咎辞职将不仅仅是一项行政制度,因为4月1日结束的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首次列入了引咎辞职的条款。根据这个条例,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为预防职务犯罪第一责任人,而当发生因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有直接责任的情况时,这些单位的领导应当引咎辞职。本人不提出辞职的,有关机关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或者依法免去其领导职务。四川各市(州)长签下…  相似文献   

6.
相关条例明确指出,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提拔担任领导职务。问题官员最近"频频复出",甫闻山西省静乐县原县委书记杨存虎因"女儿吃空饷"被免职仅仅两个月,随即便出任地级市环保局副局长。紧接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因2010年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被免职的环保局局长去年12月履新。再往前看,还有三鹿"毒奶粉"事件被免职的官员陆续复出,宜黄拆迁事件中被免职的官员再任职等,这些复出都招致了社会质疑。当然人们不是非得跟这些官员过不去,也不是说曾被问责的官员就该永无出头之日。关注的背后,其实是对官员非正常复出的程序焦虑。  相似文献   

7.
近期以来,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北京市密云县县长张文、吉林省吉林市市长刚占标、海宁市市长张仁贵等一些领导干部相继引咎辞职,成为新闻报道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人们在对有关事故痛心之余,更对引咎辞职制度的实行感到欣慰。毋容置疑,实行引咎辞职制度,对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引咎辞职制度体现了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原则。引咎辞职是领导干部对一些问题感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出于政治责任感而主动提出辞职。引咎辞职并非一种党纪政纪处分,更不是一种法律责任的追究。因而,可以说它是官员所承担的一…  相似文献   

8.
记者6月到安徽省阜阳市采访,正赶上中央对有关毒奶粉事件官员的处理,从工商局长、卫生局长到市长,记过的记过,撤职的撤职,了一大批。市民有拍手叫好的,为受处分的官员“叫屈”的。认为,中央这样“问责”那些在毒奶粉事件中“严重失职”及“严重失察”的官员,是整治吏治的有力举  相似文献   

9.
一、引咎辞职具有积极意义最近不断看到媒体关于一些地方或者机关规定引咎辞职的报道,如重庆市出台引咎辞职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宣布两院系统内将实行引咎辞职制,而且据称,深圳龙岗、海南万宁地区也已有引咎辞职的有关规定。初闻之际,感觉甚是兴奋。常常看到国外政治舞台上官员们因失职、过失而引咎辞职。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克里切尔高地案件(Crichel Down Affair)”为一起典型的涉及农业部官员行政行为不违法但失当的案例,结果是有关文官受到惩戒,农业部长引咎辞职,案件最后导致英国议会于1958年制定了《行政裁…  相似文献   

10.
辞职,是一个常用词,即辞去现任 职务的意思。 辞职,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古今 中外,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 有着辞职的可能性。过去皇帝去当太上 皇,就是辞去皇帝之职务。如今农民离 开土地,也该算一种辞职吧! 辞职,又有无过辞职和引咎辞职之 别。工人嫌工资低,白领觉得屈才,向领  相似文献   

11.
陈良 《政府法制》2014,(26):34-35
在当今社会,官员因工作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及恶劣影响,或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因此主动提出辞去现任职务,称为引咎辞职.其实,引咎辞职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由于案例实在太多,这里,仅以宋代仁宗一朝为例,谈谈几次引咎辞职事件。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现在施行政务公开,有些事情公开时可能还不太成熟,有时难免出错。老百姓应允许官员有时说句错话,要不然政府工作人员一对着镜头就紧张,又去念稿,说话怎么会生动?美国总统布什还老说错话呢!说错后,新闻发言人再去纠正就是了!" "老百姓应该允许官员说错话",这句话实在不错。人是不可能绝对不说错话的--只有这句话才是绝对不错的。自然,老百姓的话也可能是"不太成熟"的,特别是我国的老百姓长期缺乏这样的操练,万事  相似文献   

13.
陈良 《政府法制》2014,(3):19-19
在当今社会.官员因工作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及恶劣影响,或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因此主动提出辞去现任职务,叫做引咎辞职。其实,引咎辞职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由于案例实在太多,这里,仅以宋代仁宗一朝为例,谈谈几次引咎辞职事件。  相似文献   

14.
徐元善 《行政与法》2006,(9):F0003-F0003
自2004年SARS危机以来,“高官问责”、“行政问责”、“引咎辞职”等成为了中国政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各地媒体发表了有关行政问责和引咎辞职的相关文章,更有新的问责法规相继出台。这场持续至今的“问责风暴”无疑为我国的改革生态与政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但仍有改革家和评论者们担忧,这场轰轰隆隆的改革风暴会沦为政绩爱好者粉墨登场的又一次良机,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热情的削减而成为一场过眼烟云。令人欣慰的是,由张创新、赵蕾撰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专著《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以其冷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广泛掀起了"行政问责"的热潮,行政问责制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是我国迈向责任政府的重要一步。据统计,仅2008年9月,就有19名高官辞职或被免职,因此有人称2008年为"行政问责年"。目前,问责制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有其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行政问责制的一般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并提出从法律的角度来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只有使引咎辞职成为政治生活中一个新的政治惯例,才能迫使各级官员始终以一种临深履薄的心态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官员引咎辞职通常是受到外界强有力的监督的结果。因此,要使官员引咎辞职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惯例,加强监督是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7.
引咎辞职:法理阐释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宪法文本中规定引咎辞职制度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通例。作为一种违宪责任形式的引咎辞职制度有着其它制度所无法代替的独特功能,它深刻地表明了社会公众对特定政府官员职业伦理素质的诉求,并使之具有了程序上的可操作性及效力上的法律性。我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以及宪政的实践均已充分表明了创设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与迫切性。引咎辞职制度具体内容的构建则主要包括了该制度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与适用程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熟人社会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客观地说,中国社会至今也没有走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存在给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提出了严正的挑战。因此,积极地应对这一挑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熟人社会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其对行政伦理的冲击,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了熟人社会中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博客"一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写博客了.如果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是纪昀(字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员最早的"博客"了.  相似文献   

20.
段惠  老言 《政府法制》2007,(17):23-24
6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首次对公务员的家庭生活作出规范,对包养情人、拒不承担赡养抚养义务、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公务员,予以严厉惩处。《条例》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政府的"管官铁律"。近年官员处理家庭问题出现两个极端,一些官员将亲情摆在党纪国法之上,为了给老婆孩子谋好处,不惜以身试法;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人当了官就抛弃家庭,拒不供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甚至买凶杀害发妻。近几年,包养情妇已成官场时尚,官员抛妻弃子的事情更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威信。今年初,中纪委将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开除党籍,送交司法部门处理。这是中央首次惩处包二奶的高级官员。此次国务院颁布"处分条例",可谓及时雨。为了使规范官员私生活的铁律落到实处,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外政府有哪些盯紧官员"私生活"的成功经验,或可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