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晓慧 《前沿》2005,(12):231-234
中国古诗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以意象为诗词生命的主要元素,而意象以语符为外在载体。进入古诗词语境的语符往往超越了单个语符原有的所指义,而具有了深层的审美价值。解读古诗词,从语言层面看,是对语符的一种解码;从艺术层面看,则是对意象深层蕴含的感悟,是与作者心灵沟通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2.
鉴赏诗歌的重点和难点是把握意象、意境。说它是重点,是因为诗歌大多运用意象、意境来表达感情。说它是难点,一是因为意象、意境至今是个没有定论的概念;二是意象、意境的内涵往往也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概念,意象、意境和境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演变。意象倾向于客观而明晰的物象,意境扩展为意象之外的虚灵,境界扩大为对作品和人生价值高低的评判。三者的发展体现出由简单到丰富的内在逻辑,但三者又统一于"道"和"气"这一层面。  相似文献   

4.
秦倩  ;秦乐娱 《求索》2008,(5):118-119
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对于解释语符系统和语言意义的模糊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该理论强调范畴之间边界的模糊性和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它源自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说。它使我们对语符系统及其意义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该理论本身却还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本文拟探讨其合理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16)
正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都是诗歌创作的形式,都是中国文学的载体。适当运用古典诗词形式,可以写出现代思想情感的佳作。胡乱采用现代诗歌的形式,也会写出封建意识的劣作。诗歌创作,并无载体新旧的问题,只有艺术表现的优劣问题。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新诗成为诗坛主流,古诗退到边缘地带。这个情况,可以说是新诗革了古诗的命,也可以说是古诗自己抱残守缺的结果。近年来,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呼声  相似文献   

6.
王定勇 《青年论坛》2011,(3):123-127
金代寿词的发展演进经历了"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三个阶段。金代寿词意象独特,意境开阔,摆脱了寿词以功名、富贵、长生祝祷的套路,跳出了谀辞谄语的窠臼,迥异于同时的南宋寿词。其原因与北方的苏学流衍、贱老之俗、全真教传播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在英美诗坛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丰富而饱满的“意象”使庞德等众多诗人为之倾倒,然而“意象”的接受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意象”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英美意象主义诗人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遇到的多重羁绊,这正是意象派借鉴中国古诗意象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建梅 《求索》2010,(3):181-183
晚清至五四时期,域外文学的书写语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文言走向衰亡,白话取得正统地位。本文采用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将晚清到五四域外文学的书写视为一种文化生产,其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是具体状态的书写者、体制状态的教育制度和客观状态的域外文学文本。具体状态的书写者由现代语符书写者替代了传统士人,体制状态的现代学堂制度替代了科举制度,这种状态决定了外域文学文本语言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张慧 《传承》2013,(13)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冯慧玲  张慧 《传承》2013,(11):140-141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意象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从源语意象塔的整合到目标语意象塔重建的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可细分为整体内化,传情解意和变通创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共同决定意象传递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3.
陈利群 《新东方》2002,(3):56-61
《廿四诗品》是一部以“诗笔写诗论”、形式特殊的文论著作。其艺术形式蕴涵着独特的美学意义;其审美形式的抉择主要源于艺术形式自身的历史承传、美学思想传统、作者的诗美观及民族思维传统;其审美方式为借助意象意境的塑造,阐发艺术感受和理论思考;其艺术哲学为“由技进道”:诗歌创作应从技艺上升到艺术规律,乃至融汇于整个宇宙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中,意境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范畴。什么是意境?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深奥的问题,自3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文艺学家和美学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但是,对于意境的界说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意境研究走向深入,使意境范畴的内涵得以正确揭示,不少学者从西方文论、美学中寻求与之对应的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早在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将克罗齐的“形相”、康德的“意象”看作是与意境基本相当的两个概念。50年代中期,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的意境与西方的典型是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  相似文献   

15.
孙健 《宁夏政报》2015,(4):63-64
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归纳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从而领悟诗歌深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意境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在极不利于意境理论生成的现代诗学语境下,宗白华的意境研究很好地填补了现代诗学研究的空白;2.现代诗学涌现出“西化”思潮,宗白华意境研究既能立足于本土诗学,又能有机地消化西方诗学,把“西化”上升到了“化西”的高度;3.宗白华的意境理论还很好地实现了古代诗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
郑益兵 《求索》2012,(4):141-143
意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看,美学意象分为单一意象和多元意象。两者形成的机制不同。前者是由诗歌创作者共同的审美体验造成的,后者则为诗歌创作者思维活动的个性差异所致。每一个意象都有其存在的理据。意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与客观物象的特性密切相关。把握住诗歌的美学意象,有利于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容,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9.
在咏史诗的创作中,传统的咏史方法是对史实的追叙与评述。中晚唐咏史诗突破先唐及初盛唐时期“传体”、“评体”等咏史模式,注重诗歌意象的运用及意境的创造。认为,中晚唐咏史诗的意象特征可用“衰飒”二字概括,其意象类型以水、烟、月为主,具体运用中又注重意象的立体组合;在意境创造上,中晚唐咏史诗重视“实境”对“虚境”的开拓,从而使咏史诗充满了意出言外的暗示性与空间美。  相似文献   

20.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