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新华社披露,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然后冷处理,导致热点事件成了“烂尾新闻”。  相似文献   

2.
陶文昭 《人民论坛》2012,(30):54-55
警惕"烂尾"灾难重演近期,河南省开封市计划耗费千亿元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引发舆论哗然。此后开封市市委书记在微博上回应,会坚定地按照开封人民的愿望去做,称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事实上,类似这种动辄上亿元的投资项目,在近年来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潮中并不罕见。据统计,今年7月以来各地公布的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已达7万亿。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正处于一个有钱的时代,我们缺的不是项目,也不是市场,而是在这种被改造一切的巨大热情裹挟下的责任意识。媒体不断曝光的"烂  相似文献   

3.
刘根生 《中国人大》2010,(11):52-52
2010年5月8日,央视报道了内蒙古清水河县那个“烂尾城”。内蒙古清水河县年财政收入只有三千多万,是个国家级贫困县。10年前,在离老县城26公里处开始建新城。10年过去,耗去上亿元资金,只建了座“烂尾城”。  相似文献   

4.
“华夏第一祖龙”在社会舆论的围剿之中有可能成为一条“烂尾龙”,其实那样的结果于各方都没有好处,反而不如设法让其“腾飞”起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也不断增多。但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有些官员被问责后又很快复出,而复出的程序又不公开透明,致使社会上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6.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文章指出,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也不断增多。但是,有些官员被问责后很快复出,而复出的程序又不公开、透明,对公众欠缺一个应有的说明,往往令公众对之前的  相似文献   

7.
张勋祥 《前进》2016,(9):53-5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概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  相似文献   

8.
日前,南丹县委、县政府郑重向社会公开通报:全县去年初确定的“农业产业八大基地建设”、“新建沼气池1000个”、“实现‘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等10件为民实事,去年底全部落实,无一“烂尾”工程。 2004年初,该县为民办事先“问民”,通过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公司厂矿进行调研,在广泛调查民情民意的基础上,摒弃了耗资大、效益低的“面子项目”,最后确定10件与全县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实事,并向社会公示。 10件符合民情民意的实事,在实施过程中得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构建规范用权长效机制,山西省政府最近出台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意见,将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以"谁决策、谁负责"为原则,规范权力运行,不再允许"前任失误,继任买单",对重大行政决策严重失误或超越法定权限、违反规定程序作出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等情况依法追究责任。一个时期以来,"决策失误"成为见报率极高的一个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了出政绩,总是拼命"上项目",在重大问题上拍脑袋盲目决断,在决策进行可行性论证时靠拍胸脯,因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后就拍屁股走  相似文献   

10.
梁平汉 《人民论坛》2020,(11):58-59
政府治理中的"数目字管理"在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和理性化、改进政府绩效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虚假流量",从而扭曲信息,误导决策。"虚假流量"的产生很可能是技术因素造成的,可以从责任认定、考核指标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改进"数目字管理",根除"虚假流量"。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人大》2012,(5):61
国务院再次要求"三公经费"公开,这一次剑指省级政府,时间要求在两年内。但是,公开质量如何,公众心存疑虑。"变通"的财务手段是"三公消费"显得神秘莫测、难以捉摸的根本原因。各级政府机关每年会产生  相似文献   

12.
韩之江 《中国减灾》2013,(3X):14-16
<正>"非典"危机:从封闭转向透明经历过"非典"的人面对流行疾病,有着和从前不一样的反应。而政府和社会在经历"非典"之后,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余波未息,激荡着、塑造着我们的社会。"非典"后有评论指出:"非典"吓跑了官场陋习,产生了"非常速度",这是对当时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在"非典"的"非典型"状态下,政府和民众都被逼到了悬崖边  相似文献   

13.
马静 《人民论坛》2013,(22):25-27
政府层级间"销号"利益链所谓销号指的是,上访者在上级部门申诉后,信访部门会备案留底,且此"号"与地方政府的考核挂钩。上访者越多,留下的"号"便越多。与销号对应的是严厉的信访责任追究。而当信访责任的压力传导到地方政府,较之责任追究更严厉的"信访一票否  相似文献   

14.
行政问责是一个制度体系,是多项制度的集合体,其运行过程中的启动、推进、实现、纠错阶段分别对应着政府责任监督制度、政府责任评估制度、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和行政问责救济制度。我们应当对这些制度进行完善,使其相互配合、有序运转、形成合力,使行政问责更加有力、有效。  相似文献   

15.
首问问责制强调公众与政府关系中首位责任人的责任,它起讫政府问责制,拷问政府回应性,尊重公众监督权.但是首问问贵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实行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缺乏长效机制和相应的问责法规.其有效解决路径在于建立稳定的政府"核心价值观"和责任追究体系,实行"层层问责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增加"专门的惩罚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9,(24)
<正>问责已成为约束权力责任的重要手段和激励担当的重要举措,在唤醒各级干部责任意识、营造履职尽责氛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充分肯定和不断坚持。问责的初衷在于发挥"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教育和惩戒作用,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党员干部能够自觉尽责。然而,一些基层问责或多或少正在走样,凡事必设问责机制,凡错必行问责举措。少数地方、部门存在着基层问责泛化简单  相似文献   

17.
如果只有免责,没有问责纠错,官员权大责小的状况就将进一步扩大,而这与改革的本义背道而驰李克强总理曾谈到,"不改革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然而在现有官场环境中,对改革"不感兴趣"的官员大有人在,因为改革失败很可能仕途中断,做"太平官"反而更有可能步步高升。近日上海市政府为调动官员改革积极性,出台了一份  相似文献   

18.
陈建华 《小康》2009,(11):77-78
这是一个位于中国最发达城市的烂尾工程,它在拷问谁——政府官员,法官还是作为当事者的商人?  相似文献   

19.
邓淼 《新重庆》2007,(1):38-39
近代史上,我国著名的改良大师康有为曾讲过:"中国政治是无人负责的政治"。今天,历史已进入21世纪,世界多数国家政坛上已推行的官员问责制,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这说明逝去的历史不再。问责制的建立,就是要明确责任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为其行为后果"埋单"。近几年来,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因一系列重大责任事故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20.
《人大建设》2008,(12):54-54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文章指出,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也不断增多。但是,有些官员被问责后很快复出,而复出的程序又不公开、透明,对公众欠缺一个应有的说明,往往令公众对之前的问责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