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兴紫砂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较深文化底蕴的民间工艺,其中紫砂材质的选用和温度控制,颇有讲究。作为制作紫砂茗壶及陶艺产品的主要原料——紫砂泥,被业内人士称作是陶土中的“泥中泥”,产于宜兴丁蜀镇附近的山丘之中,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及红泥三种原色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  相似文献   

2.
36岁的蒋雍君是一个做陶艺的女人。 与陶泥为伍的时候,她没有自己,陶就是她的心。有陶,她才有了一切。 她生在陶艺之乡,长在陶艺之都。用她的话说是“一生下来就和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她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陶艺系。毕业后,她回到老家江苏宜兴,一边在轻工业学校任美术老师,一边潜心做她的陶艺。 十年过去,蒋雍君因陶艺而声名渐起,也因陶艺,收获了一个心心相印的爱人,还有他们爱情的结晶——女儿。  相似文献   

3.
在太平洋彼岸,有这样一位热心人,为了促进中国现代陶艺的国际交流,10多年间30余次奔走于中美两国,其间曾10多次来中国瓷都景德镇,探寻民族陶艺之根,传播现代陶艺之种。他,就是旅美台胞、著名陶艺家李茂宗先生。今年8月,李茂宗先生来景参加“高岭国际陶艺研讨会”,笔者在南昌拜访了他。  相似文献   

4.
阳羡问陶     
宜兴是商贾眼中的生财之地,作为紫砂的生产集散地,街道两旁紫砂销售店铺,制壶工作室鳞次栉比。对宜兴人而言,制陶是世代相传的技艺,从明武宗正德年间紫砂烧制成壶以来,500年间,宜兴人世代以此为业,创烧于明代的前墅古龙窑至今窑火不断。紫砂也是传递亲情的纽带,宜兴不乏几代从事制壶的家族企业,据说现今当地从业人员注册工艺师达数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这里装修别致而个性鲜明,堆满残破瓷片的玻璃柜以下沉的方式嵌在进门的地砖里;中庭的墙壁上绘有巨幅的切·格瓦拉头像,但角落的造景又是精致的田园春晓。这里以陶艺为主线,却又从陶艺演化出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这里就是主人王东明的泥巴世界——本土窑。与本土窑相识两年,一直觉得本土窑的掌柜王东明是个热情活络、有趣而又富有年代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9,(22)
<正>11月15日至16日,在全国台联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全国台联原党组书记梁国扬带领下,台湾南投县文化资产学会理事长、锦春堂文化基金会执行长梁志忠等台湾陶艺大师一行12人来到古城扬州参访交流,这也是"两岸一家亲"两岸陶艺人制壶技艺研讨交流活动的最后一站。11月16日上午,交流团一行首先拜会了扬州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派玉雕泰斗顾永骏先生。顾永骏大师热情欢迎台湾陶艺大师们的到来,亲自带领大家参观他的工作室和代表作品,耐心介绍作品背后精雕细琢的故事。梁国扬等与顾永骏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宜兴有天土,吴门出陶人。继陶瓷后,紫砂已成国艺。一盈把握,诸子尽在一掬之间,上兑庄老之露,下泡儒佛之泉。禅意不看红尘事,一捧紫砂释天机。宜兴吴门,百年传承。吴氏陶艺第五代传人吴海龙自幼随父习艺于吴氏陶艺工作室,受上承下传的家风熏陶,将紫砂工艺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吴海龙的作品在"光货"类型上外形精致,轮廓讲究,自然淳朴,简洁高雅;在"花货"类型上师化自然,手法丰富;在筋纹器造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民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汉代时,已有喝茶的习惯。每个朝代的沏茶方法与所用的茶具都有新的发展。早在宋代,诗人梅尧臣写下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句中,就有关于紫砂茶具的描写。此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苏轼)在谪居宜兴的时候,据说他特别喜爱一种提樑式的紫砂茶壶,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后人就把这种壶命名为「东坡壶」,而且沿用至今。到了十四世纪的明代中期,宜兴紫砂茶具异军崛起,成为别具一格的茶具。明人喝茶,不用过去  相似文献   

9.
正宜兴,古称"荆邑"、"阳羡",素以"中国陶都"著称,所产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誉为"五朵金花"。特别是宜兴紫砂,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人说"壶必阳羡",由此可见宜兴紫砂壶在中国的影响何其深远。但谁又知道,宜兴紫砂壶能走出国门,风靡世界,与海峡彼岸的台湾密不可分。台湾同胞的紫砂情结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出版界和民间文化团体的  相似文献   

10.
伟建 《台声》2002,(4):37-37
提起中国的陶瓷,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起著名的瓷都景德镇、闻名海内外的洛阳唐三彩、品茗飘香的宜兴陶器等等。而在宝岛台湾,一种叫“交趾陶艺”的民间艺术,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这种起源于中国宋代的交趾陶艺刚从广东问世时,并未受到世人的重视,直至晚清时代由于其釉色精美且光泽绚丽而开始受到世人的青睐。而在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中国人开始将交趾陶艺运用在建造装饰精巧的庙宇上,渐渐地交趾陶艺便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深深扎根,并发扬光大。“交趾陶艺”是最具台湾特色的民间艺术工艺。它集设计、捏塑、彩绘、烧窑等技…  相似文献   

11.
黄彦娜 《今日上海》2010,(12):52-53
紫砂壶作为我国独树一帜的陶艺,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著称于世。不久前在北京开槌的2010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由壶艺大师顾景舟于1948年制作、书画大师吴湖帆题书作画的“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紫砂壶拍价的世界记录。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
正林国隆,台湾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第三代传人,台湾工艺之家协会荣誉理事长。1958年出生于南投陶瓷世家,1983年承袭水里蛇窑第三代,投入古窑振兴。1994年至2015年,获邀海内外大专院校、小区、学会共演讲150场次。1995年至2014年,共主办8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协办台湾岛内陶艺相关活动62场次。1998年,担任南投县陶艺学会第二届理事长;2009年,任台湾工艺之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8年,  相似文献   

13.
孟凡舜  王志旭 《台声》2006,(11):82-83
一个秋日的上午,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记者有幸走访了“翡翠缘”主人陈锦元先生。走进陈先生的展览大厅,满目翡黄翠绿,顿觉心旷神怡。陈先生微笑着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翡翠108壶。红黄翡巧雕古龙对壶、三彩得心应手佛手壶、巧雕双龙戏珠金蟾如意壶、荷叶莲藕连得佳偶壶、梅兰竹菊四君子壶、九九归真九龙献瑞壶等等,精彩纷呈,极有目不暇接之感。真格是108壶,各自显春秋!陈锦元先生是台湾人,本着自己对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茶玉文化的热爱,他选择从事翡翠这个珠宝业里最复杂的行当。当被问及创业之初的情境时,陈先生只淡淡地说了一句…  相似文献   

14.
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有华侨华人近四万,占毛国总人口的3%。其中,老华侨华人三万多,广东梅县地区客家人约占90%,大多已入毛国籍。客家华人在毛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毛岛客家人非常重视子弟的传统教育和传承发展客家文化,他们与当地其他族群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繁荣、丰富毛国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外媒体眼中,周小川不仅是一位有经验的金融高官,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型官员”。现年61岁的周小川,祖籍江苏宜兴。在宜兴,周氏是大姓。据史料记载,宜兴籍的周氏是三国时吴国广平太守周宾的后人。周宾一般少为人知,但他有个孙子却很知名.叫周处。初中课本曾选摘了《世说新语》的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周处的故事:“周处少年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后来幡然而悟,刺虎击蛟,“终为忠臣孝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八年抗战中国海军军人正面战场的历史真相,邓晨曦先生在长篇新著《铁甲家族》小说中,以中国八年抗战中的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江阴血战、武汉会战、长江布雷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重庆大轰炸等一系列重大历史真实事件为“场”,精心刻画了以林中天为代表的中国海军世家和以落叶为代表的日本别浦左卫门世家从甲午海战到抗日战争逾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在这里,林中天和落叶是邓晨曦先生刻画的最具特征的两个灵魂人物:作为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恪守传统的讲求中庸之道的典型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林中天又是一个忠勇英烈的铁骨铮铮的接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国海军军人;  相似文献   

17.
肖巩 《今日上海》2008,(9):40-42
今年7月17日,是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程先生的四位弟子汪大文、毛国伦、陈明和曹晓明共同携手,于7月16日至7月26日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举办了“2008桃李情——缅怀恩师程十发画展”。此次画展向喜爱和景仰大师的观众呈上程十发先生与其弟子共同创作的多幅绘画作品,画展上,程十发先生从未公开的珍贵照片也一并向观众展示。  相似文献   

18.
钱超 《政协天地》2023,(6):61-62
<正>算起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十年。他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又似模糊不清。但每当用家中的那把松竹梅紫砂壶泡茶时,父亲的与壶之缘、待人之道、思乡之情便随着茶香不断氤氲开来。父亲在世时说过,这把松竹梅壶是20世纪60年代他回家乡江苏宜兴,在等候轮船回钱墅王婆桥时,在城区逛街购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中,那取材各异、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壶具,一直是人们的钟爱之物。陶壶、玉壶、金银铜锡等金属壶和瓷壶、宜兴紫砂壶等制造技艺和代代名师,积淀了丰厚独特的东方文化。80年代初,一个工艺美术园地的新品种——石壶,先后在上海和台湾两地诞生。这其中,上海的陶昌鹏、陶昌骏、陶昌耀、陶昌荣、陶昌平五兄弟创办的“陶沙斋”,在开拓者之中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壶艺世界。陶父是个艺术爱好者,一生喜爱写字作画、扎制宫灯。孩子们从小耳儒目染,对此均心有灵犀。1979年,老H陶昌骏从插队的安徽回沪,到一家工艺美术厂…  相似文献   

20.
从“贤才名士代不绝书”到“两千教授一故乡”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宜兴只是小小的一角。然而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宜兴却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不仅因为这里是“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最令人赞羡的是这里熠熠生辉的教育,久盛不衰的读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