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官员外逃"已成为凸显的腐败符号,"贪官外逃"现象频发,并有蔓延之态势。"贪官外逃"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坏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贪官外逃"的滥觞,以官员财产申报等制度建设为先导,积极构建封堵"贪官外逃"的监控网络,以形成阻隔"贪官外逃"的天罗地网,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体现了强烈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2.
"法盲"一解     
贪官落马后,都会忏悔.虽然也有惠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洪永林那样的人,为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却没有住过宾馆的总统套间,没有喝过路易十三"而后悔,更多者,是在追寻堕落的原因.<贪官忏悔录>一书收进了几十个贪官的忏悔,其中让我最感不解者,是他们的犯罪源于"法盲"说.  相似文献   

3.
<正>从事反腐败新闻报道近20年,贪官是接触最多的报道对象之一,今时今日尤甚。一天突然发现,对这个群体的媒体叙述,随着这些年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贪官不是人,到人是怎么变成贪官的。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的反腐案件总量比较少,在为数不多的反腐案件报道中,落马贪官跟我国古代民间戏剧中的贪官形象差不多,属于传统的"单细胞恶人型",套一句当时惯用的话,就是"其人其事,令人发指"。让人痛骂,这些贪官,怎么就那么坏呢!慢慢地,除了这种"简单粗暴"的贪官叙述,反腐报道开始揭落马贪官的"画  相似文献   

4.
雨蒙 《党史纵横》2006,(3):54-55
如今的贪官,活得也累.当然,这个累并不是指工作上的,而是捞钱和对捞来的钱如何处置之累.江苏盐城有个贪官,叫李树春(原盐城市政协副主席),他在任响水县委书记时,据说夏天从不午休,不是去忙工作,而是在盘算一笔又一笔已经到期或快要到期的银行存款如何转存,用谁的名字,存到何处.因白天要工作,晚上忙应酬,只好牺牲午休时间了.案发后有人称其为"存折"贪官.现在,再说个"保险箱"贪官,此人名叫李福生,是吴江市国税局原局长.在任上他捞了数百万元的不义之财,存入银行后一有风吹草动,就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5.
田艺欣 《先锋队》2011,(6):36-39
如今,包养情妇似乎已经成为贪官的时尚。据广东省纪委的调查统计,95%的贪官都有"情妇"。掌握着公权的贪官一旦包养情妇,权力就有可能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翻看过往的案例,总结其中规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贪官与情妇狼狈为奸,他们之间的"情"并不单纯与美好,他们之间的"情"是一种肮脏的权色交易,更是一种无情的利益共同体。所谓贪官的情妇,无一例外都是权力的情妇。  相似文献   

6.
贪官的背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成功的女人.在一个贪官的背后同样也站着一个贪婪的女人.这种女人当然不是指那些贪官们大搞权色交易中包的"二奶"、养的"小蜜",而是指贪官们还是"人民公仆"时的"糠糟之妻".我们从这些贪官的犯罪事实中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贪污受贿,触犯党纪国法,在主观上除了贪权恋钱好色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是缘于"枕边贪风".从原海南省东方市委书记戚火贵,到原福建省政和县委书记丁仰宁……在这些贪官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那些贪婪的妻子或怂恿、或唆使、或抱怨、或"垂帘听政",甚至"夫卖权妻收钱",在背后起到了推动和催化作用,使丈夫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最终双双坠入法网,导致家毁人亡、人财两空.  相似文献   

7.
官员有雅好并非坏事,可以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情操,但如果由"好"而"贪"、由"雅"而"腐",就不止是自身跌倒这么简单。"只要是为了摄影,一切都可以接受。"说出这句惊人之语的,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2015年3月,中央纪委网站刊登《"雅好",错就错在越界——秦玉海案件警示录》,详细披露了秦玉海如"吸毒"般地迷上摄影,又疯狂地接受商人为其"摄影事业"奉上贿赂的全过程。自古以来,贪官以"雅好"为幌子牟利生财已不新鲜。如今人们更关心的是,贪官的"雅好"有什么新的变化,一个贪官的喜好,是如何深刻影响着一地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个讲究孝道的国度,一个人是否孝顺父母,往往是坊间评价其人品、官方评价其私德的重要指标。"非孝子,不为伍",也是很多人的一条处世原则。因此,人们都很在意外界对自己是否为"孝子"的评价,包括那些因违法而身陷囹圄的贪官。而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很是耐人寻味。时常听到有人对犯了事的某个贪官这样评价:"他虽然挺贪,却是个大孝子!"在多年的采访经历中,笔者也听到过一些贪官这样表白:"我可是有  相似文献   

9.
第二部分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大、最烈的腐败 第四章 贪官发迹之谜三: 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 (一)"官场关系学",其"学问"博大精深 对于贪官发迹,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如今的一些贪官会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为什么在一些地区和单位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腐败→升官,升官→腐败"?为什么一些劣迹斑斑的腐败官员常常被"带病提拔"?为什么现在的反腐败工作会如此艰难?为什么相当一些干部群众对腐败官员的监督失去信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贪官们善织"关系网",借用"关系网"来搞腐败,依靠"关系网"来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0.
贪官评论贪官,有时蛮有看头。看郴州"纪委书记第一贪"曾锦春对市委原书记李大伦的评论,就有这种感觉。据说,李大伦案发后,在湖南省纪检监察调研工作座谈会分组讨论时,曾锦春抢先发言说:"李大伦出事是迟早的事,他台上讲的一套,台下做的一套,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群众  相似文献   

11.
在石林县文化馆,有一块特殊的"贪官碑",全称是"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立于1944年1月10日。有趣的是,在此之前55年,路南还立过一块"去思碑",颂扬清代路南知州陈先溶的功德,民间俗称"香碑"。2007年9月20日,这两块碑的样品被搬进了在昆明市博物馆举办的昆明市党风廉政教育展览,一右一左立在展览的出口  相似文献   

12.
正贪官被抓,俨然喜讯传来,群众总是备感振奋,媒体也热闹炒作。这本来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贪官招人嫉恨,干的坏事应该不少,很多人早就窝着一肚子气。坏人一朝得报,人们奔走相告且喜形于色,不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孔子有种说法,叫"哀矜勿喜"。贪官固然可恨,而一旦面临审判与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一批"大老虎"落马,一些贪官的细节陆续被曝光,比如非五星级酒店不住,入狱以后还摆谱想自装空调等。其实不仅现代,古代也如此,那些大大小小的贪官,总有那么些细节,被记录下来。之贪贪官之贪,贪财、贪名不一而足,但往往贪财占首,其姿态手段让人切齿。《太平广记》记载,唐朝裴佶小时候,其姑夫在朝为官,清名在外。姑夫有一次退朝归来,深深叹着气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乾坤金银精炼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裁宋文代被抓时,正忙活着装修即将开业的金银珠宝店。此时,他已经贪占了公司黄金约60公斤、白银1.4吨,还有数千万元赃款……宋文代2002年以来一直被举报,官司不断,连检察官都惊叹,他是"百查不倒、百炼成钢"的"双百贪官"。(据新华网)以往看贪官的贪腐程度,都以纸币为计量单位,这次干脆以金银重量来呈现了。宋文代腐败到这个程度,当然有其生存的技巧,解剖这个"双百贪官"的样本,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映照某些国企管理混  相似文献   

15.
曾任安徽省巢湖地委书记的周光全与其他贪官有一个共同点--既害怕因受贿被抓,又遏制不住自己的贪欲.不过,他又与其他贪官有不同之处,那就是:他在长期的受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受贿方式:风声紧时退回--风声过后再收--风声再紧再退.被人们戏称为"天气预报"受贿模式.  相似文献   

16.
"贪内助"推波助澜,加剧了贪官的贪婪--这是我们以往所见到的案例的共性.可这个贪官不同,他不但有廉妻严父,还兼有诤友,然而,这一切都没能成为他保持廉洁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葛朗台式"的贪官屡见不鲜。从"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到吃饭时只点一碗面,却在其家中搜出现金上亿、黄金37公斤的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节俭"贪官们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让人震惊。疯狂敛财,却仍执拗地披着"节俭"的外衣;贪来的钱不用,却依旧欲壑难填,直至坠入无底深渊。是什么造就了"节俭"贪官们如此分裂的表现与人格?看相关部门如何撕开"节俭"贪官的"画皮"。  相似文献   

18.
秦川牛 《共产党人》2009,(13):47-48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先后亲自批准处死的"贪官"有7名。这些"贪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党、为人民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是革命的功臣,他们分别是谢步升、左祥云、唐达仁、黄克功、肖玉壁、刘青山、张子善。  相似文献   

19.
贪官们的"腐败接力"与其"链状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有的是因为权力过分集中;有的则是上头在捂盖子,总觉得"蛀虫已除,万事大吉";更有贪官自身选择了贪腐这条路。然而,官场生态绝非问题的唯一答案,不能洗刷掉个人的所有责任,也并非意味着只能随波逐流,你本就有更多种选择,来做一个好官。  相似文献   

20.
谁害了贪官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气习为贪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令人深思:一是混淆是非,道德低下。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那就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礼诚信”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