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冬涛  孔令兰萱 《德国研究》2013,(1):12-26,124,125
国内外学者多以短时工作制和施罗德政府推行的哈茨改革解释为德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出现就业"奇迹"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短时工作制仅是德国应对危机的惯用手段,哈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德国良好的就业表现,而工资节制是短时工作制得以发挥作用和提高德国劳动力市场均衡就业水平的基础,即就业"奇迹"出现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工资节制阻碍了德国生产率的提高,长期失业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德国的经济发展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2.
杨磊 《当代韩国》2012,(3):95-107
在当下的翻译研究中,翻译活动中的“赞助者”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而韩国文学汉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处在萌芽的阶段。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韩国文学翻译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其2001年成立至今资助翻译、资助出版中文译著的情况进行梳理,力图揭示其对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传播中起到的作用、影响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方国根 《当代韩国》2009,(1):99-100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甚至兴起了一股“韩流”,这与中韩两国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文化认同不无关联。但是,我们要了解当下韩国社会,就必须深入探究韩国的深层文化——儒学。就学术研究而言,从东亚视域来考察和探讨中国儒学或韩国儒学,是当今学界众多学者颇为关注的热点领域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甘露 《当代韩国》2012,(2):108-114
冯玉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帝爱国将军,对中国境内的韩国反日独立运动也给予了不少关注与支持。他在革命生涯早期就与韩国独立运动人士建立了联系,在抗战时期又大力支持韩国临时政府及各党派的工作,还积极参与中韩文化协会和韩侨基督教会的活动,为韩国独立运动和中韩友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苏杭 《当代韩国》2011,(4):107-123
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经历了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国内韩国学研究多集中在对韩国经济、政治、朝鲜半岛局势等方面,对于韩国基督教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本文收集了国内现有50篇研究韩国基督教的论文,依据这些文献所阐述的中心命题之不同,将它们分为六个专题进行了梳理,分别是:韩国宗教现状、韩国基督教近现代传教史、东西文明的冲突、基督教与韩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进程、基督教与韩朝政治。通过综述这些研究文献,以期明晰韩国基督教研究的系统化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韩国学者对新农村运动的众多类研究,试图指出韩国新村运动是顺应西方“发展”话语的产物。而这套在西方形成的话语体系,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落实,实际上经过了两次“本土化”的过程。第一次是总统朴正熙采取了拉平城乡差距的发展方略;但这个策略欲图实现的目的,却在韩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中加以实施的时候遭到了扭曲。因此,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发展”本身无法完全自上而上取得成功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2011年韩国的政治外交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安哲秀现象"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保守和进步两派左右韩国政治的格局,韩国社会开始形成超越保守与进步理念的"第三势力"。朴槿惠、韩明淑等一批女性政治家活跃于韩国政坛,备受瞩目。韩国在继续强化韩美同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大力开展FTA外交,并取得了显著成果。2012年是韩国大选之年,韩国各种政治势力正在积极整合力量,希望在选举中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韩国政府将继续调整与大国的关系,开展多边外交,并积极推进与中国和日本的FTA谈判。  相似文献   

8.
李斯  李燕鸿 《法国研究》2005,(1):159-169
一、理性旗下的两个极端 近代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基督教哲学家帕斯卡尔有两次皈依,一次是随同家人接受了冉森派教义,第二次是目睹奇迹之后决定献身于上帝.其妹雅克琳在作为冉森派大本营的罗亚尔修道院里被据说来自耶稣荆冠的一根棘刺碰触后,腿伤当场痊逾.  相似文献   

9.
强强联合,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这在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上海展览中心最初的名字叫中苏友好大厦,1968年改称上海展览馆,直到1984年才改为现名。鲜为人知的是,它是由苏联著名建筑设计师维克托·安德烈耶夫、吉斯诺娃夫妇和结构工程师列夫·戈赫曼主导设计,中苏联合团队七天拿出设计图纸,仅用10个月就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让这个几十年间都是上海市中心的地标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
具天书 《当代亚太》2012,(1):98-117
本文认为推动韩中日三国的合作是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的关键所在。原因不仅在于韩中日三国经济占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比重较大、对世界的影响力极为重要,还在于韩中日三国间开展经济合作的难度较大。中国学者大多认为,由于历史问题、领土纷争、政治制度差异以及区域外美国势力的干预,韩中日三国间缺乏信任。而这一系列的因素正是阻碍东亚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障碍。本文认为,欧洲整合的历史经验即新功能主义理论,值得东亚地区学习与借鉴。韩中日整合的示范作用,势必外溢到整个东亚地区,进而带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从而最终实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企业联盟与韩国的奇迹方行明在最近几十年来取得重大经济成就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的表现可称之为奇迹。在过去的30年中,韩国一直保持将近9%的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60美元增至近一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促成韩国经济腾飞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企业联盟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外开发援助政策与韩国的经济“起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志 《当代韩国》2009,(1):30-38
1961年,肯尼迪政府依据沃尔特·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制定了新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援助政策。在新方针的指导下,美国努力减轻对韩国的经济援助负担,积极鼓励韩国遵循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走向“起飞”,最终成为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外部动力。美国对韩国的开发援助政策存在悖论:一方面接受甚至促使朴正熙政权广泛干预经济,协助当地政府制订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又以韩国为“样板”浮夸式地宣扬西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对欠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推动作用,抵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第三世界的传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目标与手段的分离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朴东勋 《当代韩国》2013,(2):109-119
中韩建交20年来,中国的韩国学研究得到"全方位、多领域"飞速发展。本文以1996~2010年间在《当代韩国》和《韩国研究论丛》刊载的论文为样本,对国内学界韩国政治研究现状及趋势作初步的评价。结果显示:韩国政治研究已在国内韩国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研究者从我国国情出发,把对方经验"化为我用"当做研究的根本目的。但总体上,尚存在理论化研究缺失,多主题发展失衡,文献研究为主,论文规范性较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晗 《当代韩国》2010,(4):79-88
二战后朝鲜半岛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美国为了执行冷战反共的战略,需要韩国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和稳定的政局。美国还帮助韩国实现了军事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社会政治地位,栽培扶植了一批韩国新军人。这些军人以全斗焕等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为代表,建立秘密军事集团"一心会"。这支新军部集团在冷战的背景下迅速壮大,抓住朴正熙遇刺事件的时机,通过一次次政变夺取军权、政权,打击社会民主力量,最终从冷战的工具成为韩国的统治者。当冷战缓和、终结,民主力量壮大的时候,韩国威权统治也就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回顾了东亚各国签订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历程,认为随着东亚各国相互依赖的加强,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加深,并提出了未来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三种可能方案,进而分析了各种方案可能性的程度。韩国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战略方面,都应该在建立东亚合作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东盟和韩国在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达成的过程中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在中日之间也发挥着协调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金凯 《当代韩国》2016,(1):28-41
"中等强国"外交近年来在韩国政界、学界都是一个持续升温的关注热点。而有关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讨论在中韩两国的学术界都有过一些颇有见解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全球体系的视角来分析韩国"中等强国"外交。本文作者选择的视角同样是从演变中的全球体系中观察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战略定位,即冷战后全球体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型的结构,而"一超多强"或雁阵式结构也不能恰当描述全球以及地区的变化趋势,同时韩美同盟体系的"升级"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该同盟的单向强化。本文将首先回顾并分析冷战后相对稳固的"金字塔"结构的国际体系是如何出现相对松动的"区块化"趋势。之后,笔者将从外交层面分析韩国是如何应对这种国际体系的变化以及韩国如何在全球体系中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最后,笔者也将尝试分析并评估在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与中国的全球外交举措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对韩国"中等强国"外交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韩国的新村运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0年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农村扩散到城镇,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民间主导,从解决农村问题演变为实现国家现代化。30多年来,新村运动通过一系列改造和发展项目以及启蒙教育,取得了物质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取得了精神激励方面的成效。新村运动的实质是各地区居民依靠自主努力和相互合作,改善居住地环境,发展地区经济的开发运动和现代化建设运动,更是一场改变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唤醒国民精神的意识改革运动和社会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18.
智缘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各国致力于科技的角逐和科技人才的开发。韩国和印度都是亚太地区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它们不仅综合了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而且融合了男性与女性两种角色。在发展内容上,也突出了数学基础和信息技术高端两个极致,体现出鲜明的“智缘政治”特色。  相似文献   

19.
詹小洪 《新民周刊》2012,(20):19-19
为改变韩国三流政治的落后形象,韩国朝野磋商引进符合世界潮流的国会议事方法。韩国的国会屡屡以会议期间议员之间的打斗、肢体冲突而闻名于世。每当国会审批重大法案时,对立的朝野政党总是互不相让。我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看到过多起韩国国会打斗的闹剧:议席多数的政党往往仗着人数优势,以强行表决的方式处理法案,而少数党则通过占领议长席...  相似文献   

20.
王霞 《当代韩国》2013,(1):118-124
"身土不二"是20世纪60年代韩国农协为号召韩国人消费本国农产品提出的一个口号,最初的含义指人和故土不宜分开,吃本土产出的东西对身体有益。后来经媒体宣传,它所代表的理念逐渐上升到了爱国层面,"身土不二"的出现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能迅速普及并被韩国人认可却是必然的。简言之,韩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为"身土不二"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身土不二"是韩民族性格在当代演绎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