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申论作为包括公安系统在内的各级各类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为高校(包括公安院校)的实用写作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申论考试所反映出的社会对新型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普遍性要求应引起高校对实用写作课的“实用性”的重视,即实用写作课只有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实现“实用性”,才能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2.
公文写作课与公务员应试中的申论科目在考察目标、能力体现上的要求都是一致的。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出现和推进,申论科目必将极大促进公文教学的发展,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以申论考试为突破口,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技能方面改进公文写作教学,以适应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在方法上适应时代发展,包括开辟网络新媒体的"第三课堂"、鼓励课上利用手机进行教学互动、开展慕课方式的探索、完善红色教育网站、进行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网络问卷和答疑等手段,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的"互联网+",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校扩招和减少成本投入的双重压力下,表现得越加突出.怎样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使得"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应用写作课是我国高校知识体系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当前高校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政治意识、角色意识淡化导致公文语体风格缺失。从应用语言学学习策略看,元认知策略和语篇教学对阅读与写作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应用写作课程本质看,写作教学依赖于有效的阅读,写作教材的编写就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写作背景材料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鲜明时代特色,真正把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加强实训。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已将思政课列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与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革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营造教学环境和变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背景下,"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课堂教学管控难度加大,教师教学空间范围扩大,教学主客体关系模糊化等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教学"微模式";要更新教学方法,重塑教师"微权威";要完善教学设施,保障教学"微条件",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不少教师和学生忽视了那些不直接作用于考试教学活动的内容,形成了大学英语写作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写作教学的关注点是词汇的运用,句子语义,语法的正确性,句式的选用。强调重模仿,背模版,以便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使考试训练成为教学行为。结果,在所谓的英语万能写作框架的束缚下,英语写作水平滞留不前。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整个教学环境中起促进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搭支架、协作探讨和独立探索等步骤,可以降低学生在写作中的茫然与困惑,并帮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了解写作、学习写作和解决写作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其中"和而不同"思想可引导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由传统单一的学科范式向现代多元的"思政+"的跨学科范式转变;"知行合一"思想可促成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由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倾向向现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转变;"以民为本"思想可推动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上由以往"绩点为王"的趋势向现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及"立德树人"转变。  相似文献   

10.
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但学生们往往认为收效甚微。如何端正学生们对写作课的正确认识,如何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本文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入手,强调以读促写和以写监读的新型写作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公安应用写作课教学,只有树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观念,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体现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一是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二是创设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四是改革写作课期末考试形式,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与"微课"的结合,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教学时间简短、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成果开放共享的特点和优势。对此,应积极探究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有效运用的思路,即:加强学习,增强运用网络信息工具和微课的能力;精心设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吸引力;拓宽互联网信息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共享度。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高校学生英语状况来分析,可发现公外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度课教师不仅要重视词、句的讲解,还应认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要把写作教学引入精读课的教学中,使写作教学以精读课教学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在大一新生中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成效如何,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方向、顺利成长成才的重大问题。当前,提高"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党委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是根本;强化实践教学,拓展教学形式与途径是重要环节和关键;加强管理,做好教学班级规模控制制度建设,确立考试考评优化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土资源是可资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当地就近资源,挖掘并利用本土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境遇下,需明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本土资源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利用本土资源在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空间、解决学生认知困惑、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价值定位。以观念转变、优势发挥、特色办学和创新体验为着力点,从本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现进路,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和运用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活用历奇教育教学新手段、善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法来演绎"基础"课教学,并辅之以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实现"基础"课教学的突破,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公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是当前公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当前公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距"金课"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有以教育部提出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频共振,即通过坚持问题意识,整合教学内容,用紧贴实际的专题设计激活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坚持集体研讨,用教师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课内课外有效衔接,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转对象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感染学生等途径才能更好地打造公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相似文献   

18.
自2012年秘书学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后,秘书写作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秘书写作教学应遵循秘书写作规律,切合秘书职业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据秘书写作与个体成长发展的关联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秘书写作思维训练,积极探索有益于提高秘书写作效率的有效教学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设置思政课的制度安排是维护和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与思政课教学是互为表里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提升思政课课程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价值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上存在思政课形塑国家主导思想与个人思想自决、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思政课影响潜隐与专业课绩效彰显等方面存在张力。因此,应建构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化时代,微课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的可行性,探讨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微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运用策略,将有助于加强对于微课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真正发挥微课在思政课中的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