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韩寒的博文既有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又有对传统文学的颠覆,一方面他继承了五四以来文人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利用博客针砭时弊;另一方面,他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与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的内向化创作对英美现代文学影响深远,它转变了传统的审美取向和题材取向;他的"意识中心"理论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创新;他为二十世纪的英美文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传统文学所无法给予我们的全新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郑振铎的俗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分析,剖析他最早具有世界文学的意识、提出中外比较文学的研究,并在五四时期否定传统的声浪中,更看重向传统的借鉴,更注意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独特的实主义文学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情结。他的新文学思想至今对我们改革开放有独特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是颠覆与"承接"关系.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颠覆,是通过知识考古学对历史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否定达到的.知识考古学以历史先天取代了历史规律,以作为空的功能的陈述主体虚化了历史主体.同时,他对马克思的承接是一种批判性的承接,主要表现在批判哲学方面.知识/权利模式扩大了意识形态批判的范围,而系谱学分析对阶级斗争的替代则在某种程度上把斗争泛化和细化了.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的美的方程式是非常复杂的,但其早期创作是以日本传统和东方传统的美为根基,运用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和表现这种美的传统技法,从精神和技法两方面来体现日本文学传统特质的。他的早期作品继承了美的物哀色彩,其笔下的女主人公集外表的古典美与心灵的纯真美于一身。川端康成崇尚"雪月花"的自然美,更注重自然美的心灵美。  相似文献   

6.
哥特式复兴是当代西方文化的景观。哥特式文化出现有其审美和文学根源。早期英国哥特式文学的发展是哥特式文化的土壤,并由此确立哥特式传统。其后,哥特式文学传统又影响了电影,从而产生了哥特式电影。而哥特式电影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继承和发展了哥特式文学传统的要素,从而为哥特式在当代的复兴或哥特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推助作用,并成为当代哥特式文化重要的景观之一。  相似文献   

7.
《紫颜色》中莎格人物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格·艾弗里是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黑人女性的形象,继承了黑人妇女的传统的文化和信仰,她独立、自我、个性十足,并帮助其他黑人女性反抗父权制度。莎格是黑人女性反抗男性霸权和争取独立自由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我国侦探小说在经历了西方模式、前苏联模式之后,新时期的侦探小说无论在题材的选取上还是艺术的技巧乃至叙事的策略上都突破了过去那种创作主体意识狭窄、模式单一的状态,各自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共同形成侦探小说文本的多元共存局面而真正进入反模式时期。叙事结构的复线行进、两种叙述角度的同时采用、侦探过程弱化、人物心理探微以及结尾的违反常情等超越传统的玄学侦探小说,颠覆了常规侦探小说的许多或全部规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思想教育史上,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教育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今仍然挥之不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开始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研究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艺术的精华,继承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对培养当代公民的修养,尤其是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在其研究唐诗的代表作《唐诗杂论》里论述了关于孟浩然,贾岛,杜甫等人的相关批评,本文旨在就闻一多所提出的有关中西文学批评的相关论述里,探究其唐诗个案研究的批评模式。比较其所受的西方批评模式的沾溉及所继承的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亚健康问题已倍受人们的关注。祖国医学中“医学目的、预防学思想、健康标准”等方面都涉及亚健康不同层次的内容。“从继承病因学说精华,发展形神统一观念;继承辨证论治模式,发展专病微观辨证;继承传统四诊方法,提高诊断科技含量;继承传统医学成果,促进临床疗效飞跃”等角度思考亚健康的有关问题,在保持中医学术特色、弘扬中医学术的优势、寻找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系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它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础上,经过凝练和升华而形成的,既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伦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寻找家园的孤独之旅--论20世纪女性文学的逃离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逃离话语经历了从逃离到皈依━━在逃离中拒绝的历史性演变,这种通过逃离使妇女得到力量和自信并走进历史的乌托邦,有其批判和颠覆菲勒斯中心的作用,为妇女进步提供了前景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非文学界限日益模糊 ,文学理论对象逐渐泛化 ,文学理论研究遇到问题。这种对象泛化是由于将文学现象“视听化”造成的 ,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又加剧它的发展。这可以说是对文学存在的根本性颠覆。文学理论的对象仍应是语言艺术的文学 ,文学的“文化研究”应是对文学作为特殊文化现象的探讨。如果“文化研究”只是研究文学以外的东西 ,那文学理论就被排斥和吞没了  相似文献   

15.
杨过是金庸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具有一个文学形象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同时又体现着传统年赋予的文化共性。他的身上首先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批判、反抗精神,敢于一往无前地追求个性的自由,对当时僵化的社会规范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抗。道家的这种精神与现代反异化思想暗合。同时杨过的身上也体现着儒家对社会义务的提倡。金庸作品受到普遍喜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虽然中国传统法制自清末修律被隔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法律理念并未随之消逝,有些甚至被保留和继承。因此,本文对中国传统法制中所蕴含的“能动”因素进行探究,能动司法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其一是诉讼模式;其二是取证制度;其三是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戏曲改革的先驱,田汉自幼便怀揣对传统艺术的情怀,树立了要以戏剧作为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欲研究之学术、维持生活之方法。在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在传统戏剧中不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改革。他为推进传统戏曲发展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给当前我们推进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双创发展提供了方法借鉴,即一方面要把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作为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题,另一方面要在坚守中华戏曲个性特质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在其发展中所蕴涵的对某些文学陈规的破除和新文学观念的建立,客观地反映了网络文学的存在和研究的价值。只有以现代性姿态立足现实,超越传统,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时代文学观,让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变异中共同提高,更好地促进文学的发展。要通过构筑适应网络文学发展的机制和审美规范,建立网络时代开放、宽容的文学观,使网络文学从价值上实现文学的审美本质,成为传统文学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消灭哲学”在本质上体现为两个递升的逻辑:首先将传统的形而上学置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基础上,从而瓦解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自足性的幻相;第二步是深刻批判现存的社会生活本身,这是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途径。而“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彻底颠覆形而上学的哲学。在传统哲学终结的地方,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真正开始。在这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三重变革:(1)从哲学的功能和表现形式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完成了哲学功能的转换,实现从传统理性万能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转变;(2)从思维方式来看,马克思哲学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性思维模式”,把自己哲学的立足点放到了“关系性的模式上来”;(3)在历史观上,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平面的现成性历史观”到“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以“形式主义”为旗帜颠覆了现实主义的审美霸权地位,扫除了文学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增强了文学领域的审美张力,开启了汉语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其深层动力在于审美现代性的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