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对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完善全国海域经济发展布局和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都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愿景,应加强多层面的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人才作为"战略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辽宁发展沿海经济带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但是目前辽宁省的科技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用人机制和高校教育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企业创新用人机制、改革教育体制以及政府应尽的公共职责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适应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科技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耦合内涵的阐释,提出了初始化沿海区域“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针对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区域,提出了超前规划和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建立沿海重点区域横向联合协作制度、确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反哺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等建议,为预测和规划“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健康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热潮的影响下,辽宁省至少参与或主导了两个层面四种类型的区域式发展,沿海经济带便是其中之一.制定于2010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是一部用于推动和保障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专门立法.鉴于该部条例的实施情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此类立法的得失,因此有必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借助于立法后评估理论,通过调研和分析可知,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精细化程度不高、政府角色过重以及合作机制不足等问题.在立法技术方面,该条例也存在着语言表述不准确、逻辑结构不合理和缺乏有效的实施保障条款等问题.在反思和论述区域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立法这一问题后,文章最后就如何改进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优势、促进沿海区域及周边区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推动低碳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实施“旅游+”工程等对策建议,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是一个区域共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上的一个具有制高点作用的"域面",但整体空间规划缺失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存在沿海经济带、两个核心城市和一个"三角域面"的高梯度空间。在空间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寻路径是:建设北京与京津冀沿海经济带的"点轴系统",以京津"双极联动"带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实现京津唐"三角域面"的梯度推移。  相似文献   

7.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丹东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一翼,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值得引起特别的关注。本文从丹东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产业集群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政策、战略与丝绸之路的部分资源、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化综合价值,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增长路。不可想象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我国深居内陆的地区推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经提出来,就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欢迎、追捧,主要原因是其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利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国家战略的落实,必将会对我国及其相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明确的发展思路,使天津滨海新区赢得了历史发展新机遇,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认真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经验,整体推进珠海西部沿海经济带开发,将珠海西部沿海经济带打造成珠海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强劲的、最具活力的重点区域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无疑为陆地与海上新丝绸之路开辟了通道。如何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皖江示范区新支撑点,变沿江为沿海,促进皖江示范区融入与竞合长江经济带,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沿江马鞍山、宣城、铜陵、滁州、池州、芜湖、安庆等城市进行调研和走访,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基础上,重点分析皖江示范区融入与竞合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寻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战略定位。从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协调机制共生共荣、转型升级分工协作、创建自贸区等不同层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皖江示范区融入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机理和途径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认为要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必须考虑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的优劣势,从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四大集聚入手积极促进产业集聚生产要素的高级化、产业环境高级化和产业网络区域化。  相似文献   

12.
“良性非均衡发展”与江苏“江海联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联动”以江苏沿江、沿海为基本发展轴线,以“联动”发展为途径,以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布局拓展为基本手段,在行政区联动、经济带联动、开发战略联动等方面,实现江苏区域经济的“良性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东营市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全国石油最高学府——石油大学的所在地。这里正处于渤海湾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点上;位于中国北方两大经济发达区,即山东半岛经济区与京、津、唐经济区的中枢地带;又是中央提出的沿海开放区和黄淮海开发区的重合部。这里资源丰富,气候良好,交通方便,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因此,抓住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认真落实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我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往来不断增多,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多方合作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包括相关争端解决机制并没有建立,而国家间争端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切身利益及区域安全。本文从分析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国际上存在的多种争端解决机制,最后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争端解决机制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黔东区情区位以及黔东经济和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发展要素互补的论述,立足黔东经济在武陵山区率先发展、后发赶超的战略思考,分析黔东经济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加快推进武陵山民族团结模范区的黔东经济无缝对接、顺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长江经济带新世纪以来不同时空演变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判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后续攀升动力不足;区内四大板块经济协调程度趋同特征明显,且西部地区后来居上;区内省市之间经济协调程度差距不断缩小,但沿海内陆层次依然分明。为此,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即优化资源流动配置,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缩小区际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发挥落后地区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弯道赶超等三条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由于长期被看作是海防前线,福建各项建设曾十分落后,福建在我国沿海经济带上属于“凹陷区。经济低洼地带”。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从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古典模型入手分析了我国三大经济区的状况,并与海西区作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以及海西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绥中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西部起点,第一个省管县试点县,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但绥中的县域经济始终在辽宁44个县级单位经济总量处于下游位置,经济发展过程中暴漏了许多问题,比如经济结够不合理,并没有摆脱农业县的基本面貌,农业产业化有待提高,工业底子薄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这些问题所在找出相应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压力。目前,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生态治理能力呈现出薄弱、分散和高损溢的现状。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环节中每一生态要素的强度及衔接程度决定了其生态治理的整体能力。本文试图寻找一个新的视角,以政治生态学来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能力的现状,通过选取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大生态要素中的六个关键变量,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面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四五”时期,重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空间尺度出发,以“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为行动指南展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国家尺度下,在集中力量缓和东西失调、南北分野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以“一带一路”为牵引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区域尺度下,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五大核心增长极,助力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县域尺度下,抓好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工作,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在此基础上,融通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尺度,共同引领“普遍沸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