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使个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最初形成、初次传播、定型和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受众的行为趋同机制和内容渐变机制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相应地,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产生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传播过程中的阻断机制以及终结后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谣言---网络谣言应运而生。网络谣言具有不同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特点,这也导致其产生原因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应该齐头并进,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多元化治理,建设和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3.
网络在给人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谣言滋生的问题。谣言的传播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学界有关网络谣言的研究逐渐增多。文章在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谣言的传播机制,认为政府在治理谣言方面应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遍,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危害也日渐凸显。网络谣言传播方式多元、传播主体匿名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大,内容具备高度迷惑性。当前国际社会动荡,网络谣言对于大众舆论的引导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愈发强烈,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体部门公安机关任重而道远。当前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谣言管控的困境、不足主要有辟谣缺乏全面性、法律界定不完善、高新技术运用不足三个方面。在完善网络谣言治理路径上应当增大辟谣全面性,发动群众力量,完善高新技术手段,以此来应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在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谣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井喷"趋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研究与把握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对预防和控制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建立预警机制,将网络谣言扼杀在萌芽之中;及时、主动、全面公开信息;健全网络谣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的内涵与特点并深刻分析网络谣言扩散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邪教组织为制造事端、扰乱社会大肆炮制和散布网络谣言。邪教组织网络谣言呈现出种类繁多、造谣手法不一、传播能量大等特点。从邪教组织的本质、现实生存环境以及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局势看,邪教组织网络谣言仍将长期大量存在,且更加政治化。治理邪教组织网络谣言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技术攻坚和反制力度、加强防邪反邪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迁、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可以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一种分析框架。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每个层面所包含的若干因素的组合也可能触发网络谣言。治理网络谣言要坚持网络立法与处理社会矛盾并重、行政监管与推进信息公开并重、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重、网民理性与技术保障并重。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迁、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可以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一种分析框架。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每个层面所包含的若干因素的组合也可能触发网络谣言。治理网络谣言要坚持网络立法与处理社会矛盾并重、行政监管与推进信息公开并重、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重、网民理性与技术保障并重。  相似文献   

11.
刑法将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罪是符合我国现实需要的。就刑法规定而言,寻衅滋事罪的刑法规范可以作为治理网络谣言的刑法依据。就司法适用而言,在认定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时应当结合网络空间的特性进行判断。刑法既要对网络秩序中的侵害行为进行矫治,又要避免公共秩序受到网络谣言的侵害。另外,治理网络谣言不能以牺牲公民言论自由为代价。刑法治理网络谣言应当在刑事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调整刑法向轻刑化发展,构建严而不厉的刑法结构。  相似文献   

12.
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的泛滥使网络成为了造谣、传谣独有的温床。先有司法解释通过扩张传统的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来治理网络谣言,再有通过立法增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制裁和打击网络谣言犯罪,使得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刑法法网日趋完备,但也有几点不足。司法解释存在定罪量刑的随意性、权宜性和不确定性,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治理网络谣言,应以完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为主要制裁依据,排除寻衅滋事罪的适用,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就一直因恼着人们.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通过《谣言》一书向我们描述了微博时代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市谣言传播与治理的现实中得到了回应,这其中既有对规律的验证与诠释、也有对规律的补充与完善.在现实与理论的反复磨合中,提出一些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网络谣言具有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网络谣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我国刑事立法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进行了规制,两高司法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明确可以分别适用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非法经营罪。推进网络谣言刑事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加大对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鉴于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差异性,本文以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50起网络谣言为案例库,对其中10起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关键因子,并对关键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有别于传统谣言的网络谣言传播公式,并针对网络谣言传播关键因子,为政府处置网络谣言提出策略建议,为政府应对网络谣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7.
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及其谣言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文化交融、改革转型期的社会阶层分化、信息传播模式的新技术增益,是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产生的客观因素。源于中介的刺激—反应机制的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怨恨,成为网络意识形态之战的重要内在动力和心理机制,是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产生的主观因素。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怨恨及其谣言具有差序性,文章分析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序怨恨"和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的"差序类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治理采取的差序治理原则,从而有效地化解意识形态怨恨,防止意识形态谣言无限度地传播。  相似文献   

18.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市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忧虑,公众对社会管理者和权力掌控者的质疑是正当且永恒的。谣言生于人们的忧虑与关切,加速传播并泛滥于言论不自由,信息渠道不畅通所造成的信息匮乏情境中。谣言的治理,涉及到政府、社会和公民三个维度,具体言之,言论权利有充分法制保障、政府公信力昭彰、信息传播渠道畅通和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是谣言治理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20.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