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民的养老需求与日俱增,为了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有效推进试点工作、规避基金失衡风险,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为政策依据,运用社会保障统计与精算技术方法,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基于制度风险参数优化的视角从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两个维度模拟和预测基金收支平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参保率、个人缴费率、养老金计发月数和基金投资收益率四类参数分别具有扩大或缩小基金长期、短期缺口的影响作用.以参数调整对比分析结果为基础,本文从分阶段逐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设置弹性多样的参保缴费方式、合理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实现符合新农保特点的投资与管理创新四方面提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危机、促进新农保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从龙 《团结》2013,(4):23-27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口,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亿人,老龄化率接近15%,其中超过1.3亿是农村老年人。尽管我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排名世界87位。由于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之间发展差距大,解决数亿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改革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已由传统的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行政服从关系,转向以相对经济实体为基础的对策博弈关系。在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优势明显,往往相机采取诸如讨价还价、曲解规则、改头换面和公开抗衡等对策以谋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而上述博弈行为易导致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地方保护主义、经济行为短视以及“政治创租”和“抽租”等负面效应。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是回归到集权的旧体制下,或者简化为“放权让利”的改革路线,而是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新的博弈规则,提高双方的博弈水平,力求在满足地方利益的前提下达到全局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从命令-服从单维逻辑,转向博弈与服从并存的双向逻辑,并将随着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完善,逐渐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财权与事权相均衡的法治格局.可以说,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关系制度变迁既不单纯体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也不单纯体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而体现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其主要含义有三层:制度变迁领域的动力扩散;制度变迁主体间结构的中间扩散;制度变迁发展阶段的中间扩散.  相似文献   

5.
徐阳光 《团结》2008,(6):24-27
财政分权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普遍趋势。纵观世界各国,既没有出现财政权力完全集中在中央政府层面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财政权力绝对分散在地方政府体系中的现象。因此,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也就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财政分权不仅在发达国家得  相似文献   

6.
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用以保障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这一约束性指标的重要政策,本文从中央-地方互动视角研究该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的制定过程呈现出"中央政府提出方针——地方政府进行创新性政策实践——中央政府肯定创新并颁布新政策——地方政府进行政策复制"的中央-地方互动特征,具有地方政策创新和自上而下政策复制相结合的特点。源自省级政府的政策实践是我国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建立的主要学习源,为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台提供了参照与经验,加速了中国节能考核政策的发展。但这些作为政策备选项的地方实践,总体上比较单一,并在中央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出台后迅速进行了复制式修订。此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的地方创新性实践主要发生在省级政府层面,地市级政府和更低层次的政府更多起到的是政策执行的作用。本文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7.
黄波 《学理论》2010,(25):42-43
近年来,我国政府驻京办数量肆意膨胀,其机构内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以及权力寻租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在其存与废的问题上也引发了一度争论。从纵向府际关系的视角进行分析,简单的对改革采取一刀切的作法是不可取的,理性的路径选择应采取标本兼治的逻辑方法,既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政策应对,又要从根源上对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加以协调规范。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的行为深嵌于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复杂交错的府际关系网络之中.并受制于国家宏观环境和微观制度安排的影响,表现为对地方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追求.分析和消解地方政府阻碍区域协调互动的行为,应该在承认地方政府理性逐利人本性的基础上,从行为与制度的视角入手.本文通过Int-B-Ins模型的建构分析,对地方政府阻碍区域协调互动的行为与制度成因进行了深层解析,并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互动提出引导地方政府优化行为的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制度要求与审查实践遵循并强化着“个案纠错”的制度逻辑,重视个案文件的纠错结果,存在以个案效力限缩整体监督权能的问题。审查能力悖论导致实践中全面审查客观不能、撤销权虚置使得制度刚性被削弱、倚重客观法秩序而公民权利保障功能发挥受限等现实困境的存在,使得现有制度设计难以高效发挥“整体监督”的应然功能。因此,应尝试合理扩展备案审查制度的监督权能,进一步厘清维护法制统一、权力监督与制约、公民权利保障等多元功能的内涵并理顺其关系。进而,据其调试现行制度内容,通过优化审查方式、增强制度刚性以及加强信息公开等,保障地方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实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产权理论视角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有效性分析,找出了其在排他性、可行使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益结构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现实出发,提出的重要治国目标、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优化和提升为包含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界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看来,我们所生活和所建设的社会无疑是由众多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团体、群体、阶层、阶级等单元或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或有机体,这其中利益博弈是各类要素或单元之间的基本作用机制,利益关系是其基础性的关系,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本专栏的五位作者从政治学角度对社会利益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深层次的关联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得出了比较新鲜和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及其运行,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本文基于既有研究,构建以事性定权属、以事项配事权的分析进路,以此分析了美国等六个典型国家的经验,提炼了公共事务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发展战略等属性对于央地事权划分的意义,阐发了宪法和法律为主、其他为辅的划分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国家央地事权划分的事务、权力类型和权力关系。最后,针对我国相关症结问题,阐述了相关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优化央地事权划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与行政体制改革进程,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社会力量成长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种动态的关联性,使得不同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我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不同的难题和困境。通过对A省2012—2015年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执行过程的长期跟踪研究,尝试深入分析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执行困境的新变化,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余敏江 《行政论坛》2022,(5):110-117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逐渐走向制度化、常态化,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将环境精细化治理转变为持续有效的常规治理。在现有的权力配置结构中,地方核心行动者是环境精细化治理的支配力量,其行动偏好与行动能力主导着环境精细化治理的政策走向和效能。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人的目的性行动是宏观结构性因素与微观个体理性选择交织互动的结果,行动者理性不仅包括经济理性,还包括社会理性。这一理论对分析中央环保督察下地方核心行动者的环境精细化治理行为逻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基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考察发现,制度的非耦合性、公众的“软约束”以及“政绩标尺化”泛化和异化的惯性,给地方核心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实施环境精细化治理扩大了行动空间,并衍生出组合赋权、差序应对和反向避责的回应方式与行为取向。为此,需要“理性扩充”,以“无缝隙”制度、协商民主机制和行动者网络等规制和导引地方核心行动者的环境精细化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地方政府逐渐与中央政府成为利益相对独立的主体,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诸如政绩考核体制和财政分权体制等,给了地方政府在紧缩性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与中央政策博弈的动机;而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惩戒力度明显不足,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的博弈动机。本文认为,正是制度供给的不足导致了地方消极对待中央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赶超战略的历史任务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行为进入了制度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香港的养老服务政策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两种看似"对立"的模式——日本形成了以国家为主导的福利型养老政策体系,香港形成了更加凸显市场化与社会化特征的去福利型养老服务政策模式。日本、香港养老服务政策的构建及模式差异,深刻地嵌入到各自特定的历史、制度传统之中,受到了不同内涵的历史制度因素的复杂影响。其中,政府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的认知理念,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传统关系格局,特定时期的经济与财政能力状况以及关联性或替代性的制度安排等因素,对养老服务政策的构建及变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对J地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增长过快,行政成本占GDP比重、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行政成本不断增加,行政成本弹性系数偏大。政府支出偏好是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诱因之一,表现在政府预算最大化偏好、政府支出结构偏好和官员职务消费偏好三个方面。为了达到治理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的目的,应该强化预算约束力,发挥道德激励力,消除主观因素影响,实施"零容忍"负激励和完善考评激励。  相似文献   

18.
环境政治是洞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理论和时间理论,为中国环境政治构建“理念创设—制度供给—实践探索”的分析框架并运用“理念—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环境政治建构过程是一个以理念变革引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革,进而迈向环境治理理念、制度和实践“同频共振”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环境政治经历了“短暂间歇”“密集调适”“稳中有序”的演变历程,理念、制度与实践这三重要素在不同阶段的组合叠加及其作用强弱,共同塑造了建构中国环境政治的实然结果。同时,责任政治逻辑、注意力配置逻辑和场域构造逻辑,分别扮演着维持中国环境治理理念创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接续性、治理实践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独特角色,共同形塑了中国环境政治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