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数字乡村战略使传统基层政务服务供给模式向线上转变,构建数字乡村赋能框架进而加快实现乡村基层政务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供给的统筹发展,为基层政府更好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区“韶山”的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案例进行分析,以数字乡村建设情况为基础,研究数字乡村、基层政务与各赋能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的理论框架,揭示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的逻辑机理。发现基层政府建设数字乡村受赋能主体、赋能手段、赋能资源、赋能结构、赋能价值重要因素的影响,基于赋能五要素提出了理念体制创新、促进信息共享、实现社会赋权、吸纳乡村精英等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数字治理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有力抓手。可以从乡村公共管理数字化、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治理数字化三个层面,对乡村数字治理运行的社会基础加以考察。整体而言,乡村数字治理“三化”取得较大进展,但东中西部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各类数字治理技术优化空间较大。在乡村推进数字治理,会面临数字鸿沟,制约数字治理可及性;治理主体数字素养不足,制约数字治理有效性;数字技术场景适配度低,制约数字治理适应性;治理过程“孤岛”化,制约数字治理协同性等现实挑战。未来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村数字鸿沟;提升干群数字素养,培育数字治理有效主体;精准研发技术,推动数字技术适配治理事务;加强条块、政社协同,强化数字治理执行保障。  相似文献   

3.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抓手,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牡丹江市西安区是全国首批数字乡村示范区,也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更是牡丹江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西安区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探索,在公共服务、农村产业、乡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着缺乏充分的顶层规划与协调、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应通过加强顶层政策设计、统筹振兴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振兴之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振兴活力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具备在农村生产、生活和治理等领域的数字获取、使用、分享、创新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但当前农民数字素养水平难以适配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农村缺少数字化应用场景、农民缺乏数字化理念和缺失数字化场景参与能力等困境。破解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应筑牢农民数字基础,丰富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普及数字化理念,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政策监管,建立差异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是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态势,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利用不足、乡村文化资源流失、农民网络话语权缺失的现实问题。要不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借助数字化技术充分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加大乡村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强化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打造乡村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重焕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乡村电商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乡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器。然而,乡村电商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法律问题,既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又冲击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乡村电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电商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必须从完善相关立法,优化顶层设计,抓好源头管理等方面入手,营造有益于乡村电商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乡村电商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技术助力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以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针对资源分配、人才结构、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要坚持数字乡村文化政策的引领作用,以数字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0个省区市2011~2019年的发展指数进行分析,探究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滞后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仍处于中等水平和失调状态,且均存在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差的不均衡现象。建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向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缩小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差距,增强耦合关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赋能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发展,需要立足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分析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逻辑理路和功能定位,解决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乡村治理信息化发展,为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法律保障和伦理道德遵循,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两个角度对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创新中发挥的功能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提出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建设及基层治理创新具有独特的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0.
数字要素和信息技术为乡村产业、生活、治理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赋能;数字化服务促使乡村生活现代化;数字素养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对数据要素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低估与轻视限制了其作用的释放;农民数字素养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乡村数字治理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成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数字乡村的建设。针对困境和不足要坚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社会价值,以实现治理现代化;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美丽中国建设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本文以青岛市为个案,客观分析了青岛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挑战,剖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现实困境的具体原因,对青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重要保障。乡村振兴需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内涵、价值向度和现实困境,从"护住乡风、抓住乡情、守住乡土、汇聚乡贤"四个方面思考创新路径,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延边州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国家、省里的政策变化,不断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路径,一边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旅游业有机融合等方面摸索出一条适合加强延边州乡村文化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网络平台能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培育公民法治意识,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参政议政权,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法治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挑战,依托互联网法治进行法治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文章从法治乡村概述入手,分析互联网法治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价值,梳理应用现状,探究建设路径,以期使互联网法治更好地融入法治乡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5.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基于湘、川两地实地调研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存在两种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和制度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本质在于村社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血地缘网络的团结能力推动农民自主开展建设。制度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薄弱的地区,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建设来创设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而激活农民的自组织能力。两种路径虽有差异,但内核在于激发农民内在的参与动力,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乡村建设路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持续动力支撑,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增量赋能的契机。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域论,乡村产业振兴为着力点,立足于长丰县“数字草莓”,集中探讨长丰县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三重动力,并在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长丰县“数字草莓”的效能经验,通过技术赋能的主体“共建”、技术赋能的资源“共用”、技术赋能的价值“共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现代化,走出“乡村衰落圈”。为破解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数字技术与保守意识的矛盾、数字技术与应用人才的矛盾、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的矛盾,要提升数字素养,破除守旧意识;推动人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要素下沉,进一步释放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各民族基于我国乡村文化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根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云南省弥勒市有乡村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性,对以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弥勒市为例深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建设需求迫切,但存在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有待优化提升,民族文化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造和培育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等路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被裹挟在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之中,乡村公共文化的变迁是乡村社会历史性巨变的缩影和表现。乡村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获取文化资源、表达文化情感、实现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文化受生存基础、建设主体、文化心理、文化空间、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日益走向式微。基于此,从乡村公共文化重建的内生力量、外在条件、重要依托、有力保障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形成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法治乡村整体建设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为法治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法治必须同行。目前,法治乡村建设依然面临许多困境: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法治方式没有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法律人才缺乏等,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进程。只有发挥法治的独特优势,才能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破解当前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应对世界发展革新的必然路径和选择。在探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标、现状与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作用机理。具有一般性和均衡性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数字经济,通过优化收入分配、减少城乡差距、协调区域发展三条路径赋能共同富裕建设。浙江有着良好的数字经济现实基础,同时存在着数字经济地区发展不均衡、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红利差异等现实挑战。建议通过区域协调、公平受益、收入调节、数字转型和数商兴农等实施路径,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