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在美国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于是西方国家把其当作发展经济的“药方”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拉美国家成了新自由主义的“试验田”。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使拉美国家迎来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数年之后它们纷纷爆发了金融危机。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在使拉美国家的经济体制不断走向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同时,也为拉美国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是近些年来逐渐在国际政治学界和国际实践中广为使用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风险也随之加大。在经济安全方面,国际行为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施加干预和影响的工具。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982年墨西哥爆发的债务危机加以干涉。社会安全包括政局动荡、犯罪、人权、道德、人民健康等问题。在社会安全方面,在西方国家的干预下,拉美国家进行了经济自由化改革,其结果是,失业人数大增,价格剧烈波动,劳动者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作者认为,拉美国家受新自由主义危害的惨痛教训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的改革不能照搬新自由主义模式,应处理好经济自由与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以防范非传统安全的隐患。  相似文献   

2.
3.
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 0年前地缘政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力增长与空间扩张的关系、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 ,尽管这种支撑强权政治的理论仍对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但它对现实国际政治的解释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文章尝试着从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视角 :“地缘重心论” ,来分析现实国际关系 ,强调地缘重心国是区域一体化的引擎 ,是世界政治的支点。同时认为可以从地缘重心的角度分析当前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中发生国际冲突的脉络。文章主张各个地缘重心国之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与合作 ,建构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 ,维持人类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北极气候暖化推动了北极能源开发,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东北航道有望成为北极能源向欧亚运输的新通道。同步推进北极航道与北极能源开发,尽快建成"北极能源走廊"是俄罗斯北极战略的核心支柱。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俄罗斯最大的北极能源开发项目,也是"北极能源走廊"的支撑点。本文解析北极能源走廊的内涵、风险及愿景,为中俄开拓北极能源合作路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把广西打造成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给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带来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应该适应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明确新任务,更好地发挥新平台、新动力、新亮点的作用。本文建议: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应以打造合作典范为战略定位,以强化发展引擎为发展路径,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新动力,加快园区的开发建设,积极主动地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将园区建设成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及中国—东盟合作的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没有把伊斯兰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一方面是由于伊斯兰世界内部客观存在着差异和分歧,美国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区别对待;另一方面是因为将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7.
8.
宗教自由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宗教因素在美国人权外交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进一步使之得到强化.本文旨在探讨该法出台的历史背景与现时原因,并着重分析该法所反映出的美国人权外交新特点以及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自由、民主、帝国的"最后边疆"。就像看待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利益应该从其全球战略的视角出发一样,评估政治伊斯兰的威胁也应上升到大战略层面来展开。从这个角度看,政治伊斯兰不仅对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构成急迫的现实威胁(如上文所述),而  相似文献   

10.
三、“9·11”事件与“伊斯兰威胁” 如果说,地缘战略和能源战略利益构成了美国对伊斯兰世界战略的部分实质,以及实现和维护全球霸权的部分基础,那么应对和消除“伊斯兰威胁”  相似文献   

11.
12.
伊拉克战争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化企图之间的较量更加激烈,导致大国关系纵横捭阖、重新洗牌。美国与中东穆斯林民族的矛盾将上升,它难以很快搞定中东地区。与美国原来的愿望相反,这场战争将引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新危险。国际社会围绕加强还是削弱联合国在未来国际体系中的作用问题进行激烈复杂的外交博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未变,但我仍面临周边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和综合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研究的兴起,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日益突显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即强调区域主义和区域主体在解决全球、区域和国家等各个层面安全问题中起核心作用的安全区域主义(Security Regionalism)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联合国在国际制裁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使国际制裁在全球反恐、打击军事独裁统治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完善国际制裁机制 ,并有效发挥其作用 ,遂成为联合国的重要议题之一。由著名国际制裁问题专家大卫·科特莱和乔治·洛佩斯合著 ,美国琳·瑞恩纳出版社 2 0 0 2年出版的《国际制裁与安全———联合国制裁行动面临的挑战》(SanctionsandtheSearchforSecurity:ChallengestoUNActions)一书 ,即对之进行了有益…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plores US perspectives on the new transatlantic security agenda in the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culture. The war on terrorism and the Iraq War of 2003 serve as focal points to examine sources of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US and European security policies. The article explores key questions including: Have we seen the collapse of a shared, transatlantic security culture since September 11? How have US leaders manipulated strategic cultures to achieve security objectives in the new era? Why ha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illingly engaged (and even encouraged) the intra-European divide? How significant to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shift in “old” and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he war on terrorism?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lications of recent events for the future of transatlantic security ties.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 ,在非传统安全理论视角下探讨了以自然的传染病威胁和恶意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安全威胁的非传统特点 ,并对由生物安全所引发的“人本安全观”作一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与越南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两国的证券市场在市场结构、政策特征、不完善性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两国的国情差异则导致两国证券市场在管理制度、股权结构、规模、市场准入等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文章提出两国均需要针对自身证券市场的不足采取积极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Huiyun Feng 《安全研究》2013,22(4):637-662

Whether China's strategic culture is offensive or defensive in nature is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in understand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Alastair Johnston argues for a parabellum culture of offensive realism that leads to a pattern of Chinese aggressive behavior. But China's behavior in the Korean War, the Sino-Indian War, and the Sino-Vietnam War shows a defensive pattern that Johnston's analysis cannot fully explain. By analyzing the operational code of Mao Zedong's public foreign policy speeches, using the automated Verbs in Context System (VICS) of content analysi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termine whether Mao's belief system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a defensive or an offensive strategic culture, and compares the results to Johnston's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Johnston's cultural realist argument is only partially correct and needs to be qualified in important respects. The operational-code analysis of Mao Zedong reveals a more complex reality than did Johnston's analysis. The results partly support Johnston's claim about Mao as an offensive realist, but this result cannot be generalized across situations, as the operational code analysis shows that strategic beliefs are not static. Mao's beliefs were also the product of his personality 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