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Collective bargaining, a core social institution, faces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al challenge. National survey data provide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bargaining process — reveal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wareness and use of interest-based bargaining principles is widespread but complicated by underlying tensions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value of conducting an institutional-level analysis of a negotiations process.  相似文献   

3.
4.
非洲百年巨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象 《西亚非洲》2000,(1):24-26
20世纪非洲巨变的特征是觉醒、独立和发展。从整体看,20世纪前期是非洲觉醒的年代,后期是独立的年代,发展仅是开始。21世纪将是非洲大发展的世纪。要发展必须改革,必须维护民族主权,注重生态环境问题,抵制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成为西半球霸主,进而依靠战争手段推行海外扩张战略,矛头指向亚洲。100多年来,美国至少挑起81次战争,其中1898—1919年间约40次,1920-1941年间约19次,1945-2003年间,有22次,包括目前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军事分析家们认为,纵观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有黩武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的兴起,导致能源安全观的重塑,追求供需安全的传统能源安全观正被一种新的综合能源安全观取代。综合能源安全观不仅涵盖了供应安全和需求安全,而且广泛地涉及环境、气候和人的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面临一些重大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能源储量集中于战略空白区、能源需求的集中、能源资源密集型国家去稳定化、不可抗力、能源运输阻塞点、不确定的投资环境、资源民族主义和气候变化。除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能源安全议题外,中国能源安全还有其特殊性,化石能源峰值,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过快,不仅制约了化石能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进口依赖度将不可逆转;从全球化时代的综合能源安全观来看,中国严重依赖煤炭,形成了一种不安全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下,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因此,能源安全的根本之路在于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技术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归根结底,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框架下,重构能源消费体系对于解决上述所有安全问题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印度与中国西藏地区接壤。印藏贸易虽古已有之,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才被迫对印度打开了西藏市场的大门。在双方的贸易中,印度表现出较强的贸易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印度国内的近代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肖彩雅 《东南亚》2011,(2):67-72
中国人移居缅甸历史悠久,尤其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华侨不断地涌入缅甸,缅甸华侨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的变化与19世纪缅甸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三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1852年、1885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随着缅甸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诸如华侨的籍贯构成、经济活动、人口分布、社会组织关系等。在移民与贸易的互动作用下,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网络逐渐形成并成为缅甸华侨网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策划、组编、出版的一套大型史典套书,共8卷.文章对8巷书的内容作了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梵社是“近代印度之父”罗摩.摩罕.罗易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为宣扬其宗教主张和政治主张而创建的。它是罗易所领导的一个强大改革运动的最显著的产物,而这项改革明显是针对传统印度教自身的弊端,同时为了应对英国政府所施加的巨大压力而展开的。梵社运动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改变了印度社会的某些传统,革除了部分弊端,改造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为印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原则反映了对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根本利益的认知。墨西哥外交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以前,墨西哥政府采取比较被动的、防御性的外交政策,其重心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墨美关系为核心,较少与西半球以外的国家发生联系。(2)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墨西哥的对外关系逐渐走出孤立状态,外交上摈弃了过去的防御性政策,转为更加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提倡第三世界的团结,最突出的表现是强烈的多元化色彩。(3)80年代中期以来的墨西哥外交政策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领域,其政治色彩趋于淡化,突破了外交政策传统的界限,对国家安全予以新的解释,这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民族主义有六个主要特点第一,从思想特征和政治实践上看属于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第二,关于“阿拉伯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第三,其主要和共同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而在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政策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四,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地区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合作因此受到妨碍;第五,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和泛伊斯兰主义之间也存在着复杂关系;第六,战后阿拉伯民族主义在目标上的多元化与经济合作的迟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美国共进行了8场重大的对外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朝鲜、越南、海湾、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以及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加在一起长达20多年,这意味着在20世纪美国人将近1/4的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与此同时,美国对外战争的频率也很高,从一战到此次对伊战争,几乎是平均每10年进行一场战争,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增加到平均每3年有一场战  相似文献   

14.
闫彩琴 《东南亚》2012,(1):50-54
中越边境贸易在18世纪达到一个高峰,早期以越人来商为主的情况发生变化,华商入越成为主流。入越华商主要由广西、云南边境地区的本土边民和其他外省商人构成,他们在中越贸易的过程中,逐渐当地化。华商的贸易活动对中越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前任外交事务特别顾问、现任欧盟委员会外交与政治军事事务主管的罗伯特·库珀三年前曾提出轰动一时的“新帝国主义论”,为布什政府“先发制人”外交战略的出台提供了理论基础。库珀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新帝国主义论”的理论雏形,后经十多年的发展补充,最终形成一套观点极端但思想较为完善的理论,并于去年以《国家的分裂:21世纪的秩序与混乱》①为名著书出版。该书以欧洲政治为轴心,以冷战结束后的“新的世界秩序”为思考框架,试图在美国霸权一统天下的时代维护和凸显欧洲政治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找到在均势与霸…  相似文献   

16.
一、越南史学界对越南19世纪改革思想的研究 19世纪越南的改革思想一向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学术界对19世纪越南改革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下半叶.因此,本文所说的19世纪越南改革思想,主要是指19世纪中后期所产生的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20世纪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兴 《西亚非洲》2006,48(9):12-18
从民族构建的角度看,伊斯兰传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近代,土耳其等国进行了初步的现代化改革,传统的伊斯兰制度出现裂缝。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多数民族国家的疆界基本确立,而各国的社会变迁为国家政权提供了政治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民族构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国际层面。战后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各国依然带有传统伊斯兰体制的痕迹,其民族构建进程遭遇了重大挫折。中东的民族构建之路仍然漫长而曲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 ,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也有严重失误 ,主要原因在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次大战后 ,资本主义表现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固有矛盾并无改变。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坚持独立和主权 ,加强合作。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二十世纪有新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俄国与欧洲的石油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俄国对外贸易主要面向欧洲,以输出农产品为主.俄国工业部门中唯一具有出口意义的是石油工业,在欧洲市场上俄国的石油产品与美国展开角逐,俄国一直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初俄国实行等级制度,收入存在等级差异.官吏、僧侣以及自由职业者不同等级间收入差距明显,且同一等级内部收入也有分层.官吏的收入有薪金和各类补贴等,加起来相当可观.僧侣的收入来源包括土地、政府拨款、信徒缴税、主持圣礼等,收入也属上游;与前两个特权等级相比,自由职业者包括教师、医生和画家等,是社会的下层,总体收入较低.但高薪官吏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官吏不过是官僚集团可怜的雇佣;也并不是所有的自由职业者都低薪,部分医生、教师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是官僚集团的一分子,收入丰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