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此以后 ,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也陆续步入了改革之路。到上一世纪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改革在这些地区遭到了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却一直稳步前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日趋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改革的成功有何经验 ?苏联东欧的失败有何教训 ?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 ,无疑是有益的。一、正确处理改…  相似文献   

2.
王梦奎在《阵地》杂志1992年第一期撰文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结局遇然不同,原因是中国先进行经济改革,而苏联则是先进行政治改革。这种说法,表面上似乎有点道理,实际上并未触及事物的本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并不在于先进行经济改革而后进行政治改革,而是在于: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就是说,是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科学地总结历史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归功于邓小平实施的广泛改革。不可否认.各种经济和体制改革.促成了中国经济勃发。但中国不是唯一从计划经济转向事实上的市场经济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也纷纷推行过改革.但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那样经历巨变。中国在其转型过程中做了哪些正确的事?中国所做的与苏联、东欧国家有何不同?我们不妨来看看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9,(9):57-57
徐元宫在7月6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调整和改革,而这种改革首先是建立在对苏联模式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时候,理应深入考察和研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然而,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其长期坚持苏联模式的结果。苏联模式又叫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则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将市场经济灵活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逐步减少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干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态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理论经济学在具体演进中,创新、改革与若干不良倾向是并存的。改革前的主要不良理论倾向在于模仿苏联经济学,改革后的主要不良倾向在于模仿西方经济学。重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以世界经济和人类经济的发展历史为大背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7.
与同是改革者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相比,邓小平不仅权力基础深厚、威望高,也更有改革智慧。他慎重处理历史问题、以渐进方式推进经济改革、寻求变革中的稳定秩序、掌控党内分歧和社会思潮、运筹有利的战略环境,既有力推进了中国改革进程,又稳稳掌控着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腾飞世界的灯塔,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创造的丰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本来是19世纪产生于西欧,预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首先在西欧实现。可是,到20世纪,由于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却首先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俄国胜利。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固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又有教条式照搬科学社会主义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在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遭到挫折和失败之后,唯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巍然屹立而…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基础大同小异,都是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但由于中。苏在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存在着原则区别,其结果则是完全不同的。总结中、苏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继续深化改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一、中国与苏联改革的差异(-)在政治领域方面:中国的改革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政治保证。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航12亿人口和多党派存在的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至今还远远没有最终完成.那么,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能够在中国持续下去吗?改革的前景会是怎样的呢?这引起了海外中国问题观察家们的普遍关注.实际上,海外观察家们对中国改革前景的关注,并不只是近几年才有的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就已经有不少人一直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我有幸于1983年、1988年两次去苏联考察经济、计划体制改革,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突出的印象。一、改革的来龙去脉五六十年代,笔者曾多次访问苏联。20多年后旧地重游,感觉变化是很大的。也可能和我的职业有关系,我感到变化最明显的是苏联不仅有了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毛泽东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实际情况,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独特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经济思想。一、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中,中苏(为行文方便,本文对前苏联统一沿用“苏联”称谓—编者注)两国属于两种不同的典型,前者在改革中走向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而后者则走向了自身的毁灭。尤其当独联体各国陷入经济政治困境难以自拔,而中国正在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掀起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大潮时,人们更不免把二者加以对比,同是改革,结局迥异,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把改革也看作一场革命,那么,和历史上任何一场革命一样,改革的成功,亦取决于它的主客观条件,取决于改革从起步到进行中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取决于执政党的改革战略。本文拟从环境和战略这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和前苏联的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初期对国外经验的系统考察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模式选择,不只基于自己的经验,也基于对当代现代化趋势和外国经验的新认识。改革之初,决策层就开始了有组织地对外国情况的系统考察。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考察,直接推动了先进经济管理经验的引入,并引发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成果的重新认识;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考察,着重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经验的借鉴。这都为反思中国自己的体制弊端,寻找改革的途径提供了外部经验和思想资源。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有着广泛的国际经验背景的。  相似文献   

15.
近四十年来,从南斯拉夫独辟蹊径的自治制度,到匈牙利和等国“静悄悄”的变革,从苏联艰难曲折的改革历程,到今天中国改革的全面高涨,改革浪潮席卷了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涉及到政治、经济及其它各方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人们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迫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走上了改革之路.然而,国际环境给它们的改革带来了外在的压力,同时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国内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是越南、老挝的改革持续进行,发展较快,成绩较大,经济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另一方面是古巴、朝鲜的改革进展不大,尤其是朝鲜,基本上还是建国初期的老体制.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思想理论上的自闭性,特别是过分迁就和照顾个别人的利益,又阻止甚至窒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陆南泉 《理论学刊》2008,5(1):71-74
农业落后一直是苏联与其继承国俄罗斯的一个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这迫使苏联时期各届领导人一上台都先抓农业问题.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与普京亦力图通过农业改革来解决农业问题.他们的改革涉及到两个相互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内容:农业土地所有制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组问题.总结这一领域的经验教训,中国亦可得到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8.
百家言     
《求是》2012,(12):59-60
张维为:中国的改革模式最为成功过去二三十年,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种是苏联和东欧的"激进改革模式",即对政治体制、社会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后期,经济体制僵化,限制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为指导,没有切实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去分析,可以看出苏联的解体有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现实上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散木 《党史博览》2012,(11):4-8
参与援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在苏联帮助下开始的,而作为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也直接参与其中,并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1955年1月,苏联帮助中国改建鞍山钢铁公司第二期工程。为了能使工程如期完工,周恩来致信尤金,请苏方将第三炼钢厂、冷轧薄板厂等的施工图按中方提出的期限交付,以保证工程能够按期完成。尤金当即转告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