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九月初刚刚面市,诗人流沙河写的,曰《隔海说诗》。这是一本今诗话类的著作,所话者,台湾当代诗人们的诗。这已是流沙河第二本评述台湾诗人的著作了。一九八二年,他在《星星》诗刊上就有过一月一篇,连载一年的文章,后来结集于八三年出版,是为《台湾诗人十二家》。十二家者,根据台湾出版的《当代十大诗人选集》选的十家:纪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白萩、痖弦、罗门、商禽、杨牧、叶维廉,又添入了郑愁予、高准两家。每家一篇简短的介绍,再附录若干首诗。  相似文献   

2.
王玲玲 《民主》2015,(2):59-60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新理念将日益融入城镇化建设。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简单的"记得住乡愁",直抵人心,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在广泛共鸣的同时也赋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乡愁"是什么?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乡愁》中写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相似文献   

3.
乡愁     
正现在距离我上次离家已有两个多月了,如果从我第一次离家算,距今已有八个多月了。但直到今日,这离家的思绪还宛如滁州天空中的云彩般漫卷漫舒,虽时时笼罩在心头,但没办法把它的每时每刻都描摹得清晰。离情别绪的乡愁,作为千百年来文人游子每每抒写的主题之一,却很难让某一篇传世作品表达出万分之一二。这乡愁时而复杂、时而单调,往往强烈得让你的思维和肢体都不受支配,让你把全部的内心揉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连续性,通过回答"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谁"等问题,乡愁书写与认同问题重叠、交叉起来。事实上,现代汉语的乡愁书写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学实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汉(华)语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使得认同日益成为问题的今天,对汉语文学和文化中的乡愁认同方式和特征进行探讨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外功夫]典出宋代诗人陆游父子关于[诗]的对话。陆游有一子也想学父亲样做个诗人,但又苦于写不出好诗来,于是!便向父亲请教写诗的*诀窍*。陆游告诉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二指出,能不能写出好诗,关键不在于一诀窍』,而在于诗本身以外的东西,也即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后人便用「诗外功夫*泛喻与事物本体表面看来并无直接关联,但又在实质上能起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诗外功夫*是指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范围以外的那些对人的思想、感情、意识有影响的因素。比如,用人上的取舍啦,规章制度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6.
乡愁重构迫于时代需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诉求。制度设计是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突破口,为此,必须做到:对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在充分了解、尊重、认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对其进行保护、恢复或建设等,使乡村的核心价值重塑、文化记忆重拾、文明主体重现、良好生态重显。  相似文献   

7.
春夏之交,深圳湾无风无浪,显得格外宁静。但是位于海滨的深圳大学却人来人往,异常热闹。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十日在这里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台湾图书展销会。四个展览室琳琅满目,来自祖国大陆各地的图书馆、出版社、学术界人士以及广大读者,边看边记边议论,气氛非常热烈。 品种齐全 洋洋大观 这次展销会是由香港汉荣书局和深圳大学文化科技服务总公司联合举办的,共展出台湾中文版图  相似文献   

8.
日本作家的“乡愁”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不单纯是一个情感的问题,也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民族的行为的结果,是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连这座都市所具备的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决定着研究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价值所在,看似平凡的个人化的日本作家的“乡愁”和“大连记忆”,其实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情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折射出残酷血腥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罪恶。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工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出于巩固统治而竭力扶持工会组织。由于扶持力度的不同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别,台湾工会出现了非均衡化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台湾政治转型后,工会组织率出现了下降。造成工会组织率下降的原因颇为复杂,这些原因主要包括工会功能弱化、维权能力下降,以及企业族群强韧;台湾产业结构和劳工结构的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的独特特征,以及台湾当局实行自由的工会政策。  相似文献   

10.
台湾夜市     
梁良 《党政论坛》2008,(24):32-32
台湾菜并没有什么特别端得上台面的大菜,如今享誉四方的“台湾美食”大都是些风味小吃,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却反映出台湾人善于在小事上努力钻研和不断改进的灵活创意与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1.
正真正的哲学,应当用思想把握时代、以时代引领未来。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新近出版的著作《乡愁的文化表达》,力图通过文化哲学的视角,去把握社会文化特质,追溯时代文化精神,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做出了富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破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之谜",是《乡愁的文化表达》的核心价值关怀。众所周知,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启了现代化历程,由此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更多、更大的生产力。但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个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廉洁文化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各单位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实践中我们对廉洁文化存在一些认识偏差:重视物质层和思想层的廉洁文化建设,而忽视行为层和心理层;将廉洁文化视为一个孤立的文化体系,忽略了反腐需求的原动力作用;廉洁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思维,内部生态与外部环境不能协调改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必须明确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深刻理解廉洁文化建设机理的基础上,从公众的反腐需求出发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廉洁教育,促进廉洁行为和廉洁心理的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并合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完整意义上的赠答诗出现在汉代,但事实上以诗赠答的风气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栏目以“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成就”为专题,约请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撰写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成就的文章,并组织了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文化建设成就的文章,为基层单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开展成就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出之以哀婉的情思,常予人一种凄迷朦胧之美的感觉。他的一组《毁家诗纪》,共诗十九首、词一首,脍炙人口,陆续写成于1936年春至1938年冬,主要记述他的家庭婚变和个人  相似文献   

16.
史玉凤 《学理论》2010,(26):185-187
李贺是中唐时代一位独特的诗人。凄凉的人生境遇、体弱多病的生理特点、忧病畏死的心理特征、中唐社会的动荡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将他经世治国的理想抱负击个粉碎。所有这些促使他对人生、命运、死亡进行思索,其"鬼诗"便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的探索,浸润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而其诗歌的悲剧意识具有独特的审美,即: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由此可见,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杨金海 《瞭望》2011,(43):22-23
长期以来的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会带来思想文化建设新高潮,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是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彭国兴台湾、香港、澳门本属我国的固有领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却长期分裂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尽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比较圆满而又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本...  相似文献   

19.
诗人夏吟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阅读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诗与生命之关系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获得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徐谋 《瞭望》1985,(52)
崇文门往南,至磁器口往东,不远就有一家餐馆。这里本算不上闹市,可是,这餐馆最近却忽然门庭若市。这大概是应了民谚“好酒不怕巷子深”吧,原来这里是北京第一家台湾风味的菜馆。北京的餐馆,著名的少说也有好几十家,各种风味的——山东、广东、四川、江浙的都有,更有中外闻名的清宫御膳房的真传——北海的仿膳,但前此唯独没有台湾风味的。明于此,也就不难索解,这台湾餐馆何以生意这般兴隆了。这固然有社会心理的原因——北京人对台湾的一切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到台湾餐馆吃上一顿饭,心理上会觉得和祖国的宝岛更近了。不过,毕竟还是因为孟老夫子所说的:“舌之于味有同嗜焉”,台湾风味的菜肴确实有吸引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