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鸣 《南风窗》2007,(14):18-20
对于执政党来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虽然是老问题,但却是须臾不能忘、不能丢的立身之本,建设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就是这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绘制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对外工作部分再次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对当代中国对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目标的深刻阐述,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价值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制度上,就是创建了能承载理想政治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这四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书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智慧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演化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过程.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思维范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领域的实践诠释.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后十年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医院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人民民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人民当家作主"对人民民主的概念与内涵大而化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论断提出之后,以扩大人民民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人民民主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成为理论界需要首先回答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国之一,美国问题研究对中国各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经过长期筹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美国研究系列著作,有《美国蓝皮书》、《美国研究丛书》、《美国研究译丛》和《当代美国丛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成就、伟大创新与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的充分肯定,尤其是对30多年来我们党开创和推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制度成就的全面总结。这意味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不仅开辟了一条道路,创立了一个理论体系,而且形成了一项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30年奋斗的实践结晶和历史成就,是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突出贡献和伟大创新,也是当代中国继续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的现实给政党政治增添了复杂性,对政党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坚守政党旗帜与适应形势变化之间取得平衡是当代政党变革面临的最大考验.只有持更具包容性的政党纲领、实现从追求同质性到追求共同性的转变,通过协商、对话、吸纳、调和等来寻求最大程度的共识,政党才能既坚持旗帜又包客多样,才能保持活力得以存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双周·观点     
《南风窗》2002,(5)
10年前,邓小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10年后,江泽民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问题的科学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全球化的科学回答,是近十年以来中国政界与学界紧密结合进行理论探索与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它包括对全球化的由来、沿革、动力和内涵、内容、本质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本文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而较深入的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正砥砺奋进四十载,沧桑巨变展新颜。1978年12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回望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之路,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与生动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了  相似文献   

13.
我院叶自成教授撰写的《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一书,1997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和概念之一,但什么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又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对开放的研究有所欠缺的主要问题是:把它作为一种政策研究的多,作为一种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研究的少;对现状研究的多,对理论历史及比较研究的少;对经济开放研究的多,对文化和政治开放研究的少;对开放取得什么成绩谈得多,对开放可能引起什么消极后果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一书面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好评。这本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光芒的理论著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当今人们所关心、所困惑的六个"为什么"的重大现实问题。书中涉及到举什么旗帜、选什么道路、坚持什么制度等重大现实问题,既是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认识问题,也是事关我们党、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本书的出版,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关心的重大政治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情民意,这是立党为公、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①这一普遍规律也适用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社会因素”?为什么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形成这些因素?这些“新社会因素”是否改变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它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严书翰教授。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6.
双周·言论     
《南风窗》2002,(18)
[时政]我不是什么经济学家,我是学电机的。也不是我有什么威望,是因为我们国家强大。 ——摩洛哥当地媒体将到访的朱鎔基总理称为中国享有很高威望的领导人和经济学家。朱鎔基听到这个说法,如此笑道。 如果上海能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中国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展提总金额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援助对象及援助范围目前已经确定。 ——唐家璇外长在国际展览局第131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的承诺。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发达国家在遣返非法入境者时采取的严厉措施,但在中国没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研究是否需要人文底蕴,这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然而近来似乎又成为了一个问题。比如就有人发出了“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这样的疑问,不免令人感到讶异。我的看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人文底蕴,而且不能没有人文底蕴。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同样如此。什么是人文底蕴?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人文底蕴的基本涵义表述为,熟悉人类(世界的和中国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外哲学经典的基本内涵,理解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等。它对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又意味着什么呢?在社会科学中轻视人文而产生的弊害,人们已经有过教训了。在当代西方…  相似文献   

18.
李玲 《南风窗》2014,(16):45-46
<正>中国知识界的使命就是思考如何将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与西方文明的优秀部分集成,升华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体系。最近,关于北京大学建立燕京学堂的争议搞得沸沸扬扬,校方说法是,建立燕京学堂、开设"中国学"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而什么是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如何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北大校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清楚,在学术界这些问题也还没有共识,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持续不懈地探索。鹦鹉学舌该结束了在当代中国,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2007年3月16日,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在国关学院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题目是“伦理与价值:当代中国外交的困惑”。①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外交中这类问题的关注。国际政治中的伦理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是颇受重视的,在国内也有过一些讨论。不过讨论当代中国外交中的伦理、道德与价值等等,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还是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伦理与价值。其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广义一些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不过指当下的中国外交也可以。至于伦理与价值,如同与会的一位专家所说,在国际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问题,关涉对国内外反马克思主义诘难的正本清源,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性问题。分析整体性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当代解释力的核心;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诸重大问题之解是论证马克思主义当代解释力的关键;把握方法论视角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蕴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当代解释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