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支出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辉 《编制管理研究》2000,(2):24-26,32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资分开。而这几个分开的一大重要标志是,政府公共支出是否从相关领域中退出,或者支出的形式是否作出合理的变革等。政府职能转变向纵深推进,离不开政府公共支出改革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社会结构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动因,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机构改革、干部政绩考评、公务员理论素养提高以及效能网建设等,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机构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是联动的。提高公务员理论素养为政府职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按照干部政绩考评标准和要求严格考评干部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效能网建设又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转变政府职能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这就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并真正确立起法律的权威地位,使政府职能转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树立起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对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法制工作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职能的塑造作用体现在:建立新的有关政府职能设定和履行的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废除不合时宜的职能和职能履行方式;保留完善政府的基本职能;等等。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还存在职能异化、“三位现象”、效率低下等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既牵涉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也牵涉到既得利益的调整,需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后的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永建 《前沿》2005,(2):92-94
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特别是加入 WTO后的新形势, 给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 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部门利益的存在; 二是行政法规不健全。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从参与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转变;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6.
陈建华 《政策》2007,(4):38-39
转变政府职能是个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讨和实践之中。客观地讲,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对比计划经济时代,现在政府职能已有突破性转变。但是,要与新时期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相适应,要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政府职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对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工作的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辽宁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方案并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放管服”改革的政府职能转变放到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加以总结梳理。通过对我国以往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放管服”改革的政府职能转变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放管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创新性表现为:政府职能价值取向的转变——由注重社会经济效率转向注重社会公平;政府职能转变动因的变化——由外生性转向内生性;政府职能转变重心的变化——由注重结构性转向注重效能性;政府职能转变对象的变化——由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政府职能转变方式的变化——由注重权力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向注重制度化、法制化、网络化的间接管理方式。“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具有内在性、主动性、伦理性、创新性的特征,标志着“放管服”改革是以往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延续与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表征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对于中国而言并非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千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来。为此,政府工作人员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要顺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一定要大力倡导和建设行政文化,靠行政文化引领职能转变。要创新行政观念文化。牢牢确立“科学”、“高效”、“让群众满意”等行政理想;牢牢确立“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等行政价值,并以此作为职能转变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要创新行政制度文化。树立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意识,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制度建设过程就是深化改革的过程;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创新行政行为文化。坚持求真务实,实干兴邦,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廉洁奉公,风清气正,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实施民心工程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县、乡两级政府的走访调研,现就实施民心工程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在联系、民心工程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黄永涛 《前沿》2011,(18):25-28
我国正处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我们的转变方向在哪里,这就需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逐步地进行,科学发展观的适时提出为我们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在进行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与参考西方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的理论与经验,以对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提供些许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潇 《青年论坛》2003,(3):98-99
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顺利地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3,(5):70-72
拆分铁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重组国家海洋、能源管理机构……从年初开始,一系列举措拉开新一轮机构改革大幕。随后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指出,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转变政府职能是一场政府自我革命,最终指向“放权、分权、限权、用好权”,要防止“越权”和“侵权”,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如何划定政府权力边界?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政府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思考。而中国特殊的国情更是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在管理模式、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公务员队伍等方面都还远不能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需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转变、优化。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2,(9):96-96
陈宏在《桂海论丛》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评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厘清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涵盖评估对象、评估内容和依据、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结果运用等基本构成要素的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18.
李楠 《前沿》2007,(12):140-14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政府把工作职能定位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重心逐渐集中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张立艳 《前沿》2006,(2):158-160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核心工作。中国经济进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应尽快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提升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使之与WTO的规则相适应,同国际接轨,以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20.
顾戛良 《前沿》2002,(8):52-54
我国政府是入世的主体 ,也是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因此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按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入世后我国政府的职能不是弱化 ,而是转化 ,是由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该弱化的要弱化 ,该强化的要强化 ,笼统地强调弱化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