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欧盟与北约两个国际组织角度对变化中的跨大西洋安全关系展开了剖析。文章认为,欧盟作为新的安全行为者的出现,在扩大并改变欧盟原有特性的同时,推动跨大西洋安全格局发生缓慢而深刻的重组。一方面,欧盟-北约"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对欧盟和北约意义重大,而且具有深远的安全和政治后果。另一方面,虽然欧盟与北约的关系是塑造跨大西洋安全关系、更广泛的美欧关系乃至全球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战略性伙伴关系"真正实现的道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2.
《欧洲研究》2021,39(2):135-154
在21世纪,北约面临的反恐形势日趋复杂多变,人工智能反恐是北约全球安全布局中的重点领域。从2001年至2010年,北约注重为人工智能反恐研究积累原始数据,推进陆上和海上的智能反恐实践。从2011年到2020年,北约全面推进了跨学科的人工智能反恐研发,构建较为完善的智能反恐技术平台,并将智能武器应用于反恐实战中。北约人工智能反恐面临的困局包括反恐政策调整滞后于恐怖主义形势演变、对于网络极端化的管控存在漏洞、智能反恐面临的诸多技术挑战以及成员国之间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北约扩张史     
非虫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4,(14):60-61
<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的军事组织。其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在苏联解体,与北约对抗的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以后,北约非但没有解体,还继续扩张。  相似文献   

4.
北约东扩是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以及未来欧洲安全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北约东扩所引起的欧洲政治安全边界的改变、在欧洲地区部署的反导武器系统,以及最近所部署的相当规模的常规军事力量,这"三位一体"的进程不可能不引起重大争议。在2017年慕尼黑北约峰会上,美国开始逐渐摆脱"大选效应",重新表示支持与北约的盟友关系。但是,俄、欧、美三者之间的立场依然相互分殊,北约、俄罗斯和欧洲安全关系的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今天的北约东扩是否会重蹈历史上西方扩张的覆辙:由一元主义的追求为起点,最后总是落得多元力量并存的结局,是一个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向度。  相似文献   

5.
欧美安全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北约与欧盟独立安全与防务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北约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结构下,欧盟独立安全与防务建设的自主性有限、能力建设长期不足。如今,在内外安全环境恶化、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政府调整北约政策的背景下,欧盟25国于2017年12月启动"永久结构性合作",目前已涵盖两批共34个合作项目。"永久结构性合作"是一个有雄心、约束力和包容性的安全合作机制,呈现出欧盟安全与防务领域灵活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但是,当前成员国对欧盟防务的"战略文化"和安全威胁认知存在较大分歧,"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聚焦领域和审查机制仍然存在局限性。因此,欧盟只能获得有限的战略自主性。"永久结构性合作"在资源获取方面与北约构成竞争关系,但在能力建设方面与北约互补、互用。从这一合作机制的设计来看,欧盟预计将通过"永久结构性合作"构建强大的北约"欧洲支柱",提升对北约防务的贡献度,从而协调欧盟安全与防务一体化和北约的平衡发展,使欧美安全关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与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极不协调的现象是,作为冷战时代产物的军事结盟组织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有继续向前扩展的势头。在欧洲地区,北约继续有力地向东部扩展。1997年7月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与波匈捷三国首先开始加入北约谈判,向波匈捷三国介绍北约组织有关情况。12月16日北约外长会议签署了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的条约草案。该条约草案将首先交由北约成员国议会批准,之后由波、匈、捷三国议会批准。如果获得批准,它将在1999年4月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正式生效。这一事件虽然没有引起很大的国  相似文献   

7.
德国国家身份、欧盟核心国身份和北约成员国身份从不同角度共同对德国安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德国在安全战略目标上,由服务于西方阵营安全以及寻求民族和国家统一,转变为维护德国和欧洲安全,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在安全观念上,以新的视角看待国家主权,认识到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接受综合安全观;在安全手段上,完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重视发挥综合国力的作用。德国依托欧盟加强自身安全,并扩大在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力。欧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盟的发展一方面使欧洲国家相互依存强化,成为德国安全战略的依托;另一方面,欧盟正成为世界一极,提升了德国在世界政治、安全事务中的地位。德国依托北约维系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作为北约成员国参加北约框架下的军事行动和战争行动,利用北约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德国安全战略未来将重视内外复合安全和欧洲一体化建设,为国际社会做贡献,实行全方位外交战略,发展与新兴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8.
北约东扩计划于1994年1月正式提出后,逐渐加快了实施步伐,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进逼,俄罗斯外交进行政策调整,力求阻遏北约东扩的势头,维护俄罗斯的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9.
1997年,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宣布接纳第一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尽管北约—俄罗斯就此问题达成了协议,但俄罗斯对本国安全空间的被压缩和国际战略地位的被削弱,仍然充满了戒心,并通过全方位的欧亚外交,拓展外交回旋余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特别是“9·1 1”事件以来 ,北约的性质、职能和目标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认识变化中的北约 ,给北约准确定位 ,是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从美国全球战略、北约适应性改造以及美欧俄的关系互动等不同角度 ,对冷战后北约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 :北约正在演变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与欧洲统一稳定的一个工具 ;北约在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同时 ,其政治功能空前加强 ,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成员众多、没有固定敌人的合作安全体系 ;北约内部的凝聚力将逐渐趋于松散 ,无论美国还是其他欧洲盟国对北约的依赖都将下降 ,对北约的使用也将日趋灵活 ,联盟关系将进入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北约从军事联盟向北约范围内的安全共同体的转变 ,有利于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德国最早看到了拓展国家利益、维护中东欧地区稳定与填补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之间的关联,并成为北约东扩的倡导者,积极敦促北约盟主美国启动北约东扩的进程。但在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德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德国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开始从积极交得消极,这同美国后期力主北约东扩的立场形成反差。强调国家利益、倚重北约但不被其束缚是德国政策转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萨科齐总统执政后对法国外交和防务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法国在2009年4月北约60周年峰会上正式全面重返北约。左右法国全面重返北约的要素繁多复杂,文章从法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国内方面,主要分析法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经济危机下萨科齐政策的调整和法国国内社会力量的支持;国际方面,分析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和新形势下北约的战略调整。法国全面重返北约,标志着法国彻底回归西方,有助于促进法国在北约内部改革和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发展。对美国,法国重返北约可帮助美国缓解中东地区的军事压力,促进双方在国际安全问题的立场上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自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来,学界对“印太北约化”倾向的关注日益增强。既往研究往往强调“印太战略”实践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效仿北约的政策倾向,并未触及对这一趋向产生的政策根源的深入探讨。理解“印太北约化”,不能脱离美国对外安全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应包含三个方面,即美国对印太地区安全观念的“北约化”类比倾向、在发展同印太国家关系时的“北约化”路径依赖,以及在介入地区事务过程中的“北约化”思维定式。对于中国而言,深入理解“印太北约化”的内涵、表征与影响,有助于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为未来应对区域秩序动荡和中美关系发展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1990年代初宣布独立至今,为了顺利回归西方阵营、防御俄罗斯的军事威胁和加入北约,在安全与防务问题上,波罗的海三国制定了不同的国防政策和防务战略。从最初的中立政策转到谋求加入北约,再到正式成为北约一员,三国的国防政策经历了重大转变。在此过程中,三国的国防战略也经历了组建国防力量、实施领土防御战略,再到执行北约集体防御战略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是,其军事力量也经历了转型过程:从零开始建立军队到建立防范威胁的军事力量,同时向北约标准看齐,再到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军事力量,力求与北约协同作战。但在这期间,三国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直接影响了军事转型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格局处于过渡时期,任何一个军事大国或军事集团都没有力量争夺全球主导权。但是对地区安全主导权,特别是欧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战却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提出了东扩的战略计划。美国究竟能不能继续充当欧洲支柱?北约为何迟迟未东扩?北约一旦东扩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应该说,北约东扩之路曲折漫长,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年初,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上,通过了美国总统克林顿所提出的“和平合作伙伴计划”,使争论已久的东欧加入北约、北约组织扩大问题暂告一段落。舆论普遍认为,“和平合作伙伴计划”更多地照顾了俄罗斯人的感情和利益,北约既没有向中、东欧国家提供安全保证,也未明确他们加入北约的具体日期,婉言拒绝了东欧国家的要求。但是,我们看到,北约仍重申了其将吸收新成员的承诺,并没有把东欧加入北约的大门关死,只是俄罗斯对欧洲的稳定又是重要因素,不能不予以考虑。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北约仍将面临着在两者之间痛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俄美分歧及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与美国围绕北约扩大所产生的多方面分歧,使俄罗斯能否最终加入北约问题带有开放性和长期性特点;俄罗斯要求加入北约及经历数轮扩大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北约保持门户开放,是衡量欧洲安全能否持久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刘军  张品 《俄罗斯研究》2007,50(6):65-70
冷战后随着欧洲政治安全格局的变化,欧盟、北约对俄罗斯的战略也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对比分析欧盟、北约对俄罗斯的政治认同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延伸稳定战略,可以发现两者对俄战略的一般规律,即都通过政治对话提升伙伴关系,通过吸收新成员国实施空间上的扩张,通过参与欧洲周边地区及国际重大事务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从差异来看,欧盟表现为强经济,弱防务;而北约则表现为强防务,弱经济.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未因对手的消失而瓦解,而是通过扩大组织、出台新战略和实施新行动找到生存依据并获得新的发展。在北约的新扩大、新战略和新行动中,中东欧国家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令北约成员国从16个增至30个,拓展了北约的疆域。东欧剧变带来的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前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战争促使北约提出新的战略概念,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马其顿危机更是成为北约新战略的试验场。中东欧国家参与了北约在波黑、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动以及乌克兰危机发生后针对俄罗斯的军事部署,做出独有的贡献。同时,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也给北约在决策效率、行动能力、责任分担和价值观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不过,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实力有限,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不大,这些挑战不足以危及北约的生存。  相似文献   

20.
克林顿政府与北约东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东 《美国研究》2001,15(2):54-69
北约东扩是影响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大事件.克林顿政府是北约扩大的主要推动和策划者.本文从文献分析入手,探讨克林顿政府推动北约扩大的缘由、决策的最终确定,以及北约东扩自身演变的影响.本文认为,北约东扩主要是个政治决定,扩大的北约发挥的主要是政治功能,目标是尽快使东中欧国家融入北约和使其成功实现向西方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转型.与此同时,北约东扩具有弱化其军事功能的可能,但其军事功能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原因在于防范、警戒乃至遏制一旦向西方体系转型失败而恢复扩张主义传统的俄罗斯.俄罗斯的转型与北约的转变相互影响,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对北约转变的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