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题询问是询问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如何组织实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专题询问不只是一问一答,而应重点把握询问前、询问中和询问后三个环节,唱好"三部曲"。第一,询问之前认真选题。专题询问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庄严之  相似文献   

2.
人大动态     
正河南首次直播常委会专题询问近日,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就职教工作开展专题询问。与以往"关门询问"、"群众看不到听不见"不同,此次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向全社会同步直播了专题询问的内容。这令许多市民网友大呼过瘾。据介绍,为了保证问政的有效透明,省人大常委会将职教工作询问纳入计划后,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历时两个多月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明查暗访等方式开展调研,确保情况清、底数明,确保询问有的放矢,并对询问形式做了创新调整。在专题询问会上,除1位副省长外,还有6位厅长被安排接受询问。一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对专题询问进行电视  相似文献   

3.
刑事案件侦破中的询问环节,本质上是一种侦查人员与被询问者的"共赢"谈判。共识的确立是询问成功进行的前提,侦查人员的"共识者"扮演是促成共识确立的重要因素。新的刑事侦查形势、新的询问模式以及新的社会约束保障条件,均要求作为刑事案件信息收集者的侦查人员在询问中能够充分挖掘"共识"的价值,转变谈判思维,化解角色冲突,促成角色信任的形成,并以此打开询问的突破口,为最终的询问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询问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方式。专题询问是询问的衍生和拓展,是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有计划、有准备、有组织、有重点地集中开展的专门询问活动。四年多来,地方人大纷纷学习借鉴全国人大经验,积极开展专题询问,取得较好的政治、法律和社会效果,并日趋成为广泛运用的监督方式。但专题询问作为一种人大监督形式,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思想认识不统一、制度保障缺乏等,专题询问尚存在法律规定不明、独立性不强的"先天不足",也存在"一哄而起",操作程序不规范等"后天失调",重形式轻内容,重问答轻落实,甚至有的盲目地视专题询问为一种全新  相似文献   

5.
金果林 《人民政坛》2013,(10):42-43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力,是人大监督权的题中应有之义,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如何行使好询问权,使询问成为人大监督增强实效的杠杆,需要问者与答者的责任、胆识和智慧,千万不能"走过场"、甚至"走秀场"。"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杨原 《公民导刊》2013,(3):27-27
专题询问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可以"问钱",可以"问粮",也可以"问医",更可以"‘问法",其法律依据是监督法第34条。法律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专题询问不是专挑政府部门"毛病"、"揭短",而是通过专题询问这一监督方式,最终推动实际  相似文献   

7.
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自2010年首度"试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开展18次专题询问,其中十一届开展了9次,十二届开展了9次。过去的2015年,结合审议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等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三场专题询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高度重视专题询问质量。三场专题询问,他无一例外地场场出席,甚至主持会  相似文献   

8.
金果林 《中国人大》2013,(17):19-20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张德江委员长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流于形式的专题询问、问了白问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不如不问。这是因为,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浪费国家资源、损害人大权威、伤害政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的专题询问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是客套地问,而是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地问,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当场‘红了脸、出了汗'",这是5月22日,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就区政府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后,一位常委会组成人员道出的心声。奉贤区四届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以来,将开展"专题询问"作为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重要举措,严格按照张德江委员长提出的"专题询问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的要求,做深做实专题询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真正使询问成为深度监  相似文献   

10.
吴婷婷 《公民导刊》2011,(12):10-11
问题的民生性,即所询问的问题直接关涉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方式的新颖性,即采取了联组询问的方式;程序的公开性,即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对整个询问过程进行了直播。专题询问不能一"问"了之,而要落实到"责"上,让它充分发挥监督实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为保证会议有序进行,会前对询问内容、询问对象、询问时间,甚至问什么、答什么,谁问谁答,都做了周密安排。有人认为,常委会组成人员行使询问权,想说什么、该问什么,均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会前早作安排,少了"真刀真枪"的交锋,询问的监督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12.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吴邦国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作出"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的郑重宣示。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了关于"钱袋子"、"粮囤子"等专题询问。重庆各级人大"专题询问"之剑也悄然祭起。  相似文献   

13.
<正>专题询问作为询问制度的拓展与深化,是介乎一般询问和质询之间的一种形式,是在制度框架内创新监督工作方式方法的生动实践,是对人大监督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充分运用专题询问这个监督形式,切实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笔者认为需要探究和解决几个询问之"问"。"问"什么选好题是做好询问工作的前提。相对于询问,专题询问的主题更集中、主体更明确,问题更有针  相似文献   

14.
专题询问因兼具"韧性"与"刚性",有利于增强监督实效,彰显人大的权威,因而备受推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法律规范的缺失使专题询问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以各地的专题询问办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区对专题询问准备、实施以及监督落实三个阶段中重要事项规定的异同,以此为基础提出专题询问规范化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覃剑 《人大研究》2014,(8):44-45
<正>2010年全国人大成功开展对中央决算实施首次专题询问之后,成了全国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样板,由原来的"问钱""问粮"逐渐发展到了如今的"问医""问教"等。笔者认为,要不断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逐步从"尝试"走向"常态",从重"个别"到"普遍"的转变,切实把专题询问渗透到人大各项监督工作之中,进一步增强专题询问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钱昊平  莫南 《浙江人大》2012,(10):24-27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先河"以来,国内20多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也已开展,更多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也纷纷尝试。尽管专题询问存在着刚性不足等局限,但在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和实效上,影响深远。开展专题询问,是本届全国人大的"破冰"之举。"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根据监督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决定的精神,今年我们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要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依法开展专题询问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17.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这是张德江委员长8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流于形式的专题询问、问了白问,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不如不问。这是因为,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的专题询问,浪费国家资源、损害人大权威、伤害政府形象、动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念、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风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湖南省花垣县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城区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情况,事前不搞"彩排",被询问人完全不知晓询问的具体内容,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提问及时作答。这种"闭卷"考试式的专题询问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影响和权威。询问作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一项法定职权,原本是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及时提问,由"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作出答复的一种方式。多年来,这一职权由于运用不够、  相似文献   

19.
"代表询问国家机关"作为一种监督形式,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过程中被运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要慎重对待询问,谨防步入误区。组织代表询问国家机关的目的不是"考一考"政  相似文献   

20.
与国外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相比,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证言这一证据形式规定得极为简略粗疏。为了恢复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地位,杜绝虚假证言,应当对目前证人询问规则加以所谓"科学化"、"规范化"的整体改造。我们必须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成熟的"交叉询问",建立证人询问程序和证明力判断标准,充分激励代理律师,加强对证人的询问,努力向法庭展示案件事实,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的庭审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