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拓新导学     
《创造》2008,(11):112-112
经过“七五”至“十五”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学校共有农村能源工程、教育学原理、光学工程、环境科学、无机化学、汉语言文字学、应用数学、哲学与民族文化、心理学等11个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8个学科为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学校启动“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项目,分期投入专项经费重点建设17个学科。  相似文献   

2.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和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科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存在诸多内在联系.在当代大学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建伟 《今日民族》2011,(11):42-46
“认同”一词最初由西方的心理学家提出并加以使用,后来延至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关于认同的含义,学界看法并不一致。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社会学家汉斯·摩尔认为,在个人层次上,“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位,个人能够据之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人手,通过对“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强调在个体化的生存时空中向着自由本真的个人抗争,展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路向关于个人的生活理想;马克思则将个人的生存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中,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进行社会历史分析,指明了实现自由个性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方向,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蒋文英 《传承》2012,(18):40-41,53
国内外学者从哲学、心理学、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分析和阐述了"体验"的概念和内涵,认为体验具有情感特性,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主体对于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情感把握。情感需要体验,其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体验的本质或同义词,即为"情感体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运用情境事件体验法、社会实践体验法和交流参与体验法等情感体验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有理性也就有非理性。虽然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但非理性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也多有关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非理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非理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差异;二是非理性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青年大学生可因疾病、性格、刺激、逆反、定势等产生非理性因素类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成效有可能产生影响。我们的教育中,要有一个关注非理性的视角,并用这样的视角来考察分析大学生的一些现象,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朱建国 《求索》2014,(11):189-192
职业教育专业是因职业而生的教育专业。对职业教育专业学科性问题的追问,应以教育教学为逻辑起点。从教育类、学科综合类和执教学科类三分的专业课程框架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极其复杂。教育类学科课程应设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史等。这些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等。但是,以综合文科方向为例,通过对与职业教育专业特征相匹配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与语文教学相匹配的执教学科课程进行分析,可知: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有所侧重的,重心是各专业方向学生在入职后所从教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9.
<正> 应把个体放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范围之内来考察,从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两方面的统一来规定教育目的,这是教育理论界近来就教育目的达成的较为一致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反过来又不断为个人发展开辟新的天地,两者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片面强调社会的发展,以至宣传以对个体的彻底无代价牺牲来换取社会发展,其结果只能  相似文献   

10.
一、总体设计(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1.本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方面,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具体科学大多将其分为遗传、环境、教育等;在分析这些因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时,一是忽视个人在个性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二是未能说明影响个性发展的诸因素在个性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不同地位。三是不能有效地说明这些因素是如  相似文献   

12.
刘卫儒 《前沿》2011,(16):62-66
王艮的和谐思想离不开他的和谐哲学。王艮和谐哲学的出发点主要在于解决好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等问题。王艮提倡尊身尊道、身道合一,主张保持人们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王艮提出“百姓日用是道”,为人们正确地去“求道”指明了方向;王艮的良知天然理论,既揭示了人性的本质特征,也否定了圣愚差别,反映了百姓和新市民阶层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的发展;王艮的格物正己说,深刻地阐明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强调了正己在正人、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本期《研究“二分问题”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指向》一文中,郝孚逸编审认为,研究“二分问题”是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约束”的矛盾、也就是人的社会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矛盾,演化成分工与分配的矛盾,找到了一条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成守勇 《求索》2014,(12):81-85
个人主义语意复杂,但多以“个人”(个体)为共同要素而形成。古希腊哲学中个体所具有的诸特点为各种形式个人主义所承绪。个人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对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重视无疑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主义也存在着把人导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及社会的关怀而使生活平庸化与狭隘化的危险。因此,对个人主义观念我们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对其批判分析应超越实体性与主体性思维方式,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应注意其并非是单向的机械决定而是有机交融互动,脱离这一识度的考察总会留下片面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主题,是如何结合环保、全球化、高科技、争取和平和发展的斗争等问题,深入价值论的研究;如何从内外打破学术界限,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发现价值问题的转化形态,同时做到价值基础理论、伦理与审美价值研究的相互促进。也有学者认为,21世纪价值哲学的主题应回归生活世界,即研究生活中的价值,这是价值哲学的理论品格,也是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另外,还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哲学”的研究,关注人的生死问题。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李清青 《传承》2009,(16):78-79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对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加以典型特例为代表逐一分析不同统计学方法在心理学与教育学文章中的应用,对近几年来心理与教育学统计方法在实际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我校自1988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上职业道德课。几年来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改革要把握好度,保证正面效应;职业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健全网络,发挥整体功能。对此我提出以下哲学思考。一、共性、个性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共性比个性深刻,但不能完全代替个性,它只有与个性结合才有生命办。我们上课用的《职业道德》的内容是共性的,但每个地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又不能没有个性。只有根据当地历史特点和现实支柱行业特点进行“以人为本”的有内涵…  相似文献   

18.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对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加以典型特例为代表逐一分析不同统计学方法在心理学与教育学文章中的应用,对近几年来心理与教育学统计方法在实际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中的灌输问题是上世纪以来西方(主要是美国)教育界、哲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对灌输这一现象,他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各种有效的实验。介绍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自古及今,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与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联系。诚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在半个世纪前所说:“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已成为一种常识。就教育方面讲起来,教育是一种实践的技术,一切技术都须有科学的基础,而教育的一种主要的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象农艺师培养禾苗和果树一样,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基础学科……教育有待于心理学的指导,而心理学也有待于教育所得的经验和帮助。”由此可见,一个不关注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