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深刻阐述了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指导我们新时期成功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发展起来"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前提条件。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不是科学发展观。单讲"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都不是从科学发展观意义上讲的。即使都强调全了,也不一定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四个方面相互协调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针对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发展与创新.主要包括:民族定义"六要素"理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理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三个不容"理论和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八字"概括.这些理论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体现了在新世纪、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我国民族问题上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是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基础和前提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是经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的。探讨党历代领导集体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在如何认识和对待私营经济的问题上 ,邓小平有丰富而又深刻的论述。这集中体现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发展私营经济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发展私营经济的理论基础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发展私营经济的价值取向 ;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发展私营经济的强大动力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针是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导向 ;邓小平保护私营经济典型人物 ,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体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基础上 ,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认识、对待私营经济 ,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私营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无不围绕着发展问题特别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来探索和回答当代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和深入地回答了发展问题,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发展观。这一轨迹反映了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高度重视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这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政协理论的深刻阐述,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创新指明了根本方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继承与发展,把人民政协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开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平均利润率模型是和均衡经济相关联的,但"均衡"只能是假定均衡,现实中却是实际非均衡。马克思的假定均衡,相应地有两大部类模型和转形模型。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供求平衡=价格平衡,斯拉法的生产费用价值=成本平衡,这是以价格或者以成本作为平衡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做的是,把实际非均衡调整到假定均衡。理性均衡要求科学的调控,要求科学的决策,决策必须经过经济学理论的论证。零利润和非零利润,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问题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始终是社会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纵观中共三代领导人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不断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框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逐步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和任务,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观。每一种发展观都有其合理的内核,同时又根据不同时代的要求进行了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经济法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得以凸现,经济法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补充、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经济法应以全社会乃至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树立人、社会和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法应全面追求社会公平、全面公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一些设想,在总体上把单一公有制看成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确立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宏观调控、科技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做好宏观调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将“三农”问题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之中通盘考虑,而不是就“三农”论“三农”,这是邓小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视角。在此视角下,邓小平把稳定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三个总抓手。邓小平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主要有:必须以人为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改革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行的探索既取得了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领域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就要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目的,就要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就要努力做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全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竞争法政策目标的选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竞争法政策目标的内部协调、竞争法政策目标与产业政策目标的协调以及竞争法政策目标与社会政策目标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进行了艰辛地探索,逐步形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发展观。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