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可看出,由于错误记忆导致的证言问题是案件侦查和审理的难点。对证人证言中是否有错误记忆,可运用个体差异研究、误导信息范式提问、脑生理研究的方法来判断。要应对证人证言错误记忆造成的虚假供述,要从询问方式上改进,使用认识访谈法;找出逻辑上的问题,用客观的态度对待证人证言;使用脑生理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击证人对犯罪嫌疑人辨认的结果可以作为定案的重要依据,但目击证人的错误陈述又是案件错判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提高目击证人辨认的准确性有利于惩罚犯罪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通过探测奖励方式、预警呈现时刻对目击证人错误记忆影响,结果表明:(1)预警呈现时刻主效应显著,即预警提示可以降低错误记忆;(2)奖励方式主效应不显著,即奖励方式对错误记忆的产生没有明显作用;(3)项目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即实验成功引发了DRM范式的错误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3.
证人的证言是证据的一个重要成分,在审判中起着重要作用。证人证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证言的可靠性问题,即证人的证言是否属实,是否是对案件的真实描述。造成误证的原因很多,除了证人作证的各种动机等主观原因外,还有许多是由记忆机制这一客观原因造成的,这一情况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对由记忆机制导致的记忆错误做一些初步概述,并对如何避免记忆错误出现和如何唤起证人的真实记忆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证人的虚假记忆是导致错误判案的重要原因。虚假记忆是人类记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分析虚假记忆的来源,探索虚假记忆产生的原因,明确虚假记忆和真实记忆的区别,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在此基础上,改进取证和审讯程序,科学对待证人语言,是减少错误判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被害人的陈述内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内容,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通过研究发现,被害人陈述的记忆可信度较高,证人证言的记忆可信度一般,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记忆可信度则分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击证人证言的可信度是长期诉讼程序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其可信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判结果。目击证人的感觉、目击证人的知觉、目击证人的记忆和司法人员的认识是影响目击证人证言可信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证言的形成过程与我国证人条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言的形成过程经历感知、记忆和表达阶段 ,证人必须具备感知、记忆和表达能力。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的证人条件悖离了证言的形成过程 ,存在若干缺陷 ,因此主张对我国证人条件的法律规定进行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8.
证言是指证人就案情及相关情况向司法机关所提供的陈述。它是公安机关确定侦查和方向,查明案情,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线索依据。在实践中,证人提供的证言多数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证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会提供不可靠的证言。因此,我们在使用证言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可信度分析。一、形响证有可信度的因素分析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证人的证言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如图所示:感知案情——记忆案情——陈述案情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证言实际上就是证人对案情的陈述。这种陈述是以证人对案情的记忆为基础的,而证人的记忆又是以…  相似文献   

9.
目击证人对嫌疑人的辨认是法庭定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心理学以及司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些年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击辨认错误是错误定罪的主要原因。记忆缺陷、目击证词评估人员缺乏相关知识以及现有司法程序存在弊端是目击辨认错误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对刑事司法人员的培训,建立正规的目击者访谈和辨认程序,进一步完善证词评估的相关司法程序以及促进心理学家与法律专业人士的合作。同时,我国在关于目击辨认的程序与政策的建立与完善方面也可以此为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的因素包括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侦查人员对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因素的认知程度与辨认过程的组织、辨认结果运用紧密相关。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对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的相关因素缺乏必要的认知,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减少错误辨认的发生和对错误辨认结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刑法中,伪证罪侵犯的客体应该是国家司法机关刑事诉讼的正常活动。在客观方面,“虚假”是违反证人的记忆并且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陈述。在伪证罪主体认定中,共同被告能否互为证人,应当以共同被告人之间是否存在实体上的共犯关系区别对待。另外,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鉴定人不包括单位。  相似文献   

12.
证人当庭翻证的情形有三种,即否定庭前真实陈述的翻证、否定庭前误述的翻证和否定庭前故意虚假陈述的翻证。以此为基础,根据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要求,证人翻证后与当庭陈述相矛盾的庭前陈述在一定的条件可分别作为独立证据和弹劾证据使用。对证人伪证罪之追究,必须从保障证人和被告人权益的角度充分考虑其追究的特殊性,从程序上进行特别的规定以使其符合程序正当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证人拒不出庭作证、作伪证等现象普遍存在。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主要有 :法律规定的证人保护制度不完善 ,未能形成对证人权利或权益的有效保护机制。我国应在立法上消除对证人范围的限制 ,赋予证人拒绝作证权。  相似文献   

14.
询问证人是刑侦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方法。为有效地从证人陈述中获取有价值的案件信息,既要遵守法定程序,更要讲究询问策略。询问人员应当预先弄清目击证人的作证资格,理性地分析其作证的心理特点,询问交流时应从方便证人的角度去选择询问的时间和环境,科学安排询问的步骤,讲究听取陈述的艺术。必要时还可利用认知询问技巧,引导证人更加全面地提取业已存储的记忆内容,使其陈述更接近于事实。  相似文献   

15.
试论“民事、行政伪证罪“之增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实践中大量的民事行政诉讼存在伪证行为 ,违反《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原则和当事人、证人诉讼权利义务的规定 ,具有社会危害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不足以惩罚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增设“民事行政伪证罪”是法制建设、健全和配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伪证罪主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伪证罪的主体应为法定的特殊主体,当事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并非所有的证人都能成为伪证罪的主体,共犯在分离程序中受审时,已审结的共犯在后一程序中尽管可处于证人地位,但因共犯罪责关系的特殊性,不宜成为本罪的主体.应完善伪证罪的立法宣誓应成为本罪主体的限定性条件,与此相适应在刑事诉讼法中应确立证人宣誓制度;记录人不宜规定为本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我国证人证言准确性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文章认为可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式的结合,提高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二是从本土文化和主导价值取向寻找广阔的心理来源。  相似文献   

18.
儿童证人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心理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对儿童作证主体之适格性问题的争论已经转变为对儿童证言的可靠性的判断。儿童证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其记忆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方面存在着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认儿童作证的适格性。相反,应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制订出相应可行的实践操作原则以提高儿童证人证言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