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和理论水平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只要我们立足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进行一种扬弃、改造和再整合、再创造,为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理论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其必将再次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发展的历史依托和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儒学传统内涵博大精深,包含了普世价值﹑社会理论、政治架构﹑经济伦理﹑教育思想以及文学观、哲学观﹑民族观﹑战争观﹑人格观等多个文化主题,本文单从先秦儒家的部分政治思想对中国封建政治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主要分为天人观、内圣外王之学、民本思想及传统民族观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提供了丰富的人格理论,荀子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荀子的理想人格体系分为士、君子和圣人三个层次,在总体人格特征上他强调重智求全,在品质上倡导遵循礼仪。在荣辱观和役物观上,荀子也发展出了自己的见解。荀子的理论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儒家诚信观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支柱,诚信一直被儒家视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交友的根本准则、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执政的重要之所在。探讨儒家诚信观,目的在于从儒家诚信观中得到借鉴,这不但有助于改进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还能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且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形成与发展来看,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与后来经过宋儒和近代儒家改造的“禁欲主义”的义利观是不同的。必须把二者区别开来,才能真正把握先秦义利观的本意,才能结合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实际评述其现代意义。一、先秦儒家义利观主要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义利观为代表,准确的理解三人的义利观是正确认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根本。1、孔子的义利观。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明确提出“君子愈于义,小人愈于利”。把义利先取后取作为衡量人格的标准。他认为“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就直接在人性上对君…  相似文献   

6.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将士的精神与儒家的圣人理念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观。他从性善论的立场出发,指出“圣人与我同类”,作为其理想人格观的人性论基础。通过化约道与势的紧张,孟子的理想人格观最终落实为内圣与外王合一、士的精神与儒家圣人理念合一的“圣之时者”。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人对山水情有独钟。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分别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开创了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和道家的“山水比情观”。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得出儒家注重社会伦理,道家崇尚个体人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亲情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文中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大学生亲情观的特点,并据此探讨如何切实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相似文献   

10.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整合方案,礼乐教化、为民制产、与民同乐、仁义道德、修身克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与其他学术流派相比,先秦儒家社会整合思想具有注重内在途径、偏重社会整体利益等特点。先秦儒家的社会整合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这一根本是由先秦儒家奠定和确立的。本书以“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为题,就是想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发展,认识其本来面目,对其性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析。本书着重探讨了孝道的源起及其宗教伦理化、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认为,"和"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本质规律及运行状态,是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目标、评判准则和理想境界,是人们处理自然、人际、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和"的核心内容是多种不同成分、要素的和谐统一,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为一种"适度"的状态,即"中".先秦儒家提出"礼以制中"、"仁以适中",倡导"中和人格",依靠内在之仁和外在之礼致中达和.  相似文献   

14.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大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大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以生命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重在落实,应根据大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特点,开辟有效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哲学含有丰富的价值内蕴.建立在先秦儒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德性"为其价值尺度;由"修齐治平"而"止干至善"则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哲学含有丰富的价值内蕴.建立在先秦儒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德性"为其价值尺度;由"修齐治平"而"止干至善"则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主张以“义”为重,同时兼顾“利”。其根本特点是“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义以生利”。正确认识和借鉴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儒家为主的传统诚信观有自身的规定性 ,其关注的是培养非经济因素的“修齐治平”型君子人格。早熟的人本主义、性善论以及帝国全力体制自身的缺陷及其他因素使得中国古代的诚信政府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19.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原有等级制的破坏与社会转型,原有礼仪的失范与思想纷争,人自身的奴役性状态,诸侯国的分裂与长期争战。在先秦儒家那里,“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  相似文献   

20.
仁爱、公正、不惑是儒家文化人才修养观的核心内容。仁爱的胸怀是儒家人才修养观的根本要求,对公正的追求是儒家人才修养观的实现途径,不惑的境界是儒家人才修养的最终体现。三者相互鼎力,浑然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