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厦门大学文学院长,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群体共存”为基本追求,法律被看作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西方法文化则从“个体自由”出发,把法律看成保证社会活动公平、民主的行为规则。作者对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西方法文化从史源、法律观、价值观和法制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提取西方法文化中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益的成份,营造依法治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人的个性、兴趣、能力、意志的一种综合体现。人们都喜欢幽默,喜欢与那些满身焕发出幽默光彩的人交往。幽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性的闪光点。谁都向往拥有幽默,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发出光辉。本文仅就幽默与社交、语言幽默特点与技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当然应该讲究研究方法,方法错了,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形必定南辕北辙.所以,顾乃忠教授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系列论文(以下简称"系列")中,集中力量探讨方法论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作为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的文化形态学.文化形态学就是对文化自然演进过程的研究,把不同文化的自然演进过程加以比较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比较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文化互补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羡林先生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理论,借用了中国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学术界对此说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系统梳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东西方文化的未来,不是西方文化会被东方文化消灭,而是西方文化必须吸收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以弥补西方以分析思维见长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将在21世纪再现辉煌,正是指此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的西方文化观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周恩来针对如何解决中国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两大主要问题而提出的自己的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他的西方文化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推求比较,后一个时期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文化透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价值观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中西价值观念差异表现在:自制、内省与等级尊卑和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依赖性与独立性;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重义轻利与重物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钱穆从文化的角度探询现代中国的出路,回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文化危机。他从历史研究入手,对中西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做了比较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风险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风险社会"的出现正在从制度上和文化上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将矛头指向资本扩张的贪婪本质和割裂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冷冰冰的工具理性。虽然资本逻辑对于中国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非但没能远离风险社会,可能在应对风险社会上还会遇到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加艰难的问题。但是,"避风险、求和谐"是中国人数千年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中国传统思想中应运而生的除了"爱人"还有"爱自然",注重人文关怀,讲求天人和谐等,由此我们相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治理风险社会、防御现代性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当今我国的文化安全已经上升到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国内三大文化市场存在的缺点和劣势影响,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一方面必须要坚持中国文化的根基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在吸收和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做到合理扬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的格局,以达到中西方文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老舍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所体现的中西文学及文化的交融,包括了西方文学在作品内容、人物刻画、写作手法、创作思想上的渗透;基督教思想及《圣经》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本文还论述了老舍作品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传承,包括满族文化、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及俗文学在老舍作品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2.
一、西方后现代法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法文化之暗合及分析(一 )西方后现代法文化不同于西方现代法文化的明显变化学术界将 2 0世纪西方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所谓西方“后现代”法文化是指 2 0世纪前后开始出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法文化的明显变化 ,我国学者一般习惯于用“法的社会化”一词加以表达 ,即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国内外矛盾加剧 ,资产阶级要求充分利用国家权力 ,以缓和阶级矛盾或加强暴力镇压 ,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进而导致崇尚个人权利的法律精神被社会本位的法所代替 ,法律不仅保护个人权利 ,而且更强调保…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崛起它需要自己文化的支撑;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它包括文化的现代化。在建设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如何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作了阐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不是恢复,而是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4.
艾临 《工会论坛》2006,12(5):95-96
翻译的大原则是“适度原则”,在这个前提下,幽默翻译宜遵循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原则方向,即译者不仅中英双语俱佳,也应该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译文也必须是幽默的,承认语音类、语法类、词形类、多语种糅合类幽默无法等值翻译,敢于对过激的宗教类、政治类和黄色幽默说“不”。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调解传统研究——一种文化的透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调解是古中国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富于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其源远流长。调解的形式有官府调解、官批民调、民间调解等,其范围虽仅限于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但均贯穿了“息讼”、“德化”以及“和谐”等原则与精神,是依法调解和依礼调解的互补,体现了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最高价值导向。调解有强大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观念作基石,故而能踏入雅俗与共的主流文化之列,成为一种长久的文化传统。在讲求法治的今天,调解国其目的性的需要,更显恒古的价值,亦因其弊端而需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7.
西方节日文化中国本土化现象是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西方节日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新鲜、时尚、浪漫的过节方式,特别受青年人喜欢。但是,西方节日来到中国也被赋予了很浓厚的中国元素,它既丰富了我国的节日文化,也给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及消费观念带了不好的影响。对待西方节日文化的中国本土化现象,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正确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内涵,吸取其积极、合理、优秀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建构文明时代文化形态学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演化历程作了形态学的考察.文章认为,西方在中世纪及其以前存在过与东方文化完全相同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区别的因素是西方文化在希腊时期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文章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而是基于人性一致基础上的同一类型的文化,其区别仅在于二者发展的迟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以节日为例,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各种洋节在我国日益热闹,而国内的很多传统节目则被冷落。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延续性的,现代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不可能斩断历史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适应民族文化自觉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的客观需要,舆论宣传应当正确应对思想多元和共享核心价值统一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生活的实际,传播中外优良文化成分,推动中西文化融合、促进民族文化自觉、塑造共享信仰和价值体系、化解"公"与"私"价值追求的背反,提升社会和大众的道德底线,确立主体良好的自律理性,健全社会的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等他律秩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发挥积极有效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