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害了贪官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气习为贪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令人深思:一是混淆是非,道德低下。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那就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礼诚信”的道  相似文献   

2.
贪官之言,位高权重之时,往往是豪言壮语;组织审查之时,往往是巧言辩语;身陷囹圄之时,又住往是真言悔语。贪官之言,常为花边新闻,多为饭后谈资,然而贪官言权力、金钱亦不失有“精彩”“独到”之处。今摘录几段贪官之“精彩”语言,加以点评,让大家换个角度看看贪官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说长道短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 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 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 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 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 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 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 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 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习气力贫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一是混淆是非,道德滑坡。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那就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孔诚信”的道德规范。二是纵容贪官,助纣为虐。正确的舆论应该监督、揭发贪官丑行,让贪官无处藏身,使贪官无地自容。可舆论一旦同情贪官,包庇贪  相似文献   

4.
我是《工人日报》的编辑。所谓“八小时之外”,是对工作时间之外的一个通俗说法,学者们给了它一个更准确的说法叫“闲暇时间”。有关研究认为,从社会成员闲暇时间的生活内容及品位上,大致可以判断其生活质量的档次。具体到我国一些领导干部的闲暇时间问题,往往又多了一层含义,即这些领导干部怎样打发闲暇时间,往往成为百姓街谈巷议中甄别官员廉洁与否的一个不成文的参照,也因此而成为纪律监察部门发现贪官、追查贪官的一个突破口。从那些有着惊人一致的贪污腐化堕落的官员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八小时之外”往往成为滋生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看了几篇关于贪官心态的文章,发现一个共性——“出事”前,几乎所有贪官都有从噩梦中惊醒的经历.四川省彭州市原市委书记陈家荣在《悔过书》中写道:“第一次收到包工头的钱后,我每到夜深人静时,都为自己汗颧,既兴奋又害怕,收到的钱财一分也没敢动,且日夜为这些钱财忐忑不安.”其实,受贿后忐忑、心惊的贪官不仅陈家荣一个.“自走上腐败之路,就再也没有过消停日子,虽说不上惶惶不可终日,也是整天提心吊胆.”这已成为贪官们的普遍心态.以陈家荣为例,他们怕的东西确实不少.  相似文献   

6.
近来,有关贪官“迷信”的话题很是引人关注。据报载,原湖南省娄底市委副书记、纪委副书记罗子光“迷信”数字,他的前任的“坐骑”的车牌号码最后两位数是“17”,而他则强行霸占了单位里尾数为“66”的车牌号码。应该说,很多贪官都有一些个人“癖好”,但我们对于贪官的如上言行,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对于迷信活动的本质,是人们在对自身命运感到无奈时的一种心理要求。贪官的如上举动,有多少人会相信是贪官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另一个被认为是“迷信”的贪官丛福奎,当别人送钱给他时,他总是不要,他要人把钱作为善款捐给女大师,人们说到他时…  相似文献   

7.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8.
“贪官大多出身苦”被作为一个特点提出来,最先于去年7月25日《检察日报》署名周建达的文章《贪官的八大特点》,随后又被作者兰帆几乎全文引用并刊登在《青年参考报》上,再后兰帆的这篇文章被《政工研究文摘》2000年第五期摘录。此语先后被三家报刊(笔者所看到的)刊登,可见其影响力和影响面。笔者认为,“贪官大多出身苦”作为贪官的一大特点,不仅提法很不妥当,而且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对“贪官大多出身苦”提出质疑,目的在于澄清是非,正本清源。为郑重起见,现将周建达《贪》文中对这一特点的文字原文抄录:“六是贪官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利用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纪说法”进行警示教育,是一种成功的做法。日前,本刊特约记者探访了天津的几所监狱,采访了正在服刑的几名贪官。他们怎样含泪忏悔?他们在狱中改造得如何?他们有哪些悔悟和反恩?管教人员怎样做思想转化工作?本刊特别刊出“来自大墙内的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贪官腐败还有“艺术”吗?有的。否则,昨天做贪官,今天被查处,岂不短命?为生存发展而“适应形势”,贪官也就讲究起“艺术”来了。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5,(5)
贪官为何信“大师”贪官勾搭“大师”,乃权力与迷信的“结缘”,在这场交易中,“大师”们获得金钱,贪官们获得畸形的精神慰藉。“大师”们提供的“服务”形式多样:少数干部想被提拔重用,但精神不用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工作水平上,而是请“大师”占卜算命,预测官运,“除晦气”、  相似文献   

12.
精明贪官点太背“居然”“大意失荆州”大凡贪官者,往往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胆量和“精明”,能很好地把自己的言与行截然分开。但幸运并不总是罩着贪官,“拔出萝卜带出泥”虽然是他们经常表演的剧目,但有时出现的“钓鱼得龟”现象难免让人贻笑大方。然,现实生活中不乏如此“点背”贪官:周其东案。2002年8月13日,安徽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安徽芜湖市原行枪决。至此,周其东案画上了一个句号。周其东,从一个镇的镇长到镇党委书记到县长、县委书记,最后青云直上至芜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可谓官运亨通,还曾被评过全国百强县委…  相似文献   

13.
“人越腐败,死得越快”。日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在广州举办讲座,谈论贪官命短的话题。洪昭光指出,病由心生,贪官们之所以易患病或短命,是其心中的贪欲及由之而来的心理压力所导致。在列举了贪官命短的例子后,洪昭光说:“腐败的官员都活不长!”  相似文献   

14.
纪贺 《纪检与监察》2003,(11):21-23
2003年4月8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山东第一贪”潘广田受贿一案。称其为“山东第一贪”,倒不是因为他受贿数额在山东独占鳌头,论数额他自然比不上全国那些“著名”的贪官,也远比不上山东省内一些“落马”的贪官;潘的“第一”,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查处的级别最高的贪官,也是全国查处级别最高的无党派人士、非中共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5.
苏北 《共产党人》2006,(23):54-54
贪官,古今有之,但古今贪官都不一例外地与“权”、“钱”、“淫”、“盈”四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权”。古今贪官,首当其冲的就是贪权,没有权,贪官们就不可能达到贪脏枉法,欺压百姓的目的。有权,使有了一切。于是,贪官们削尖脑袋,钻天入地都要弄到“权力”。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  相似文献   

16.
说贪官     
贪官都贪什么 目前被揪出来的大小贪官,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事发前可能有一些荣誉称号,有的是“全省十佳公仆”、有的是“全市人民满意公务员”、有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标兵”……可见,贪官除了贪财、贪权、贪色以外,还喜欢贪荣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廉政风暴揭出了一批贪官,人们在翻阅他们的犯罪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贪官,都与“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美女”或者是贪官们享受的工具,或者是把贪官拉下水的诱饵,或者是与贪官沆瀣一气成为贪官鲸吞国家财产的帮凶。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美色伴贪官”现象。产生“美色伴贪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做一点透视。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利润效应”…  相似文献   

18.
她们分别是贪官的妻子和情人,本应是不共戴天的情敌,可她们不但成了“好姐妹”,还相互协作,一直默默而又“忠诚”地为贪官保管巨额赃款。  相似文献   

19.
相声日渐衰微,小品表现低迷,我们还靠什么博得一笑──也许当代贪官们炮制的一幕幕“黑色幽默”能有此效用。只不过这类“幽默”除给人留下笑料外,更多的则是深沉的思考。因为这类“幽默”不仅尽展贪官们的卑劣演技,而且刻画出了他们肮脏的灵魂。 这些连搞笑大师们都难以编撰出的噱头如果不是实实在在地发生,我们实难想象众贪官们竟会身怀如此精深的幽默“造诣”并能创作出如此骇人的惊世“杰作”。 贪官“黑色幽默”种种 ──讳莫如深不言“贿”。某市副市长因受贿数十万元被上级纪委立案。在“两规”期间,他不承认自己受贿,在其所…  相似文献   

20.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3,(24):20-22
大多贪官落马前,负评缠身,被调查的传闻也在私下流传,如本刊今年第22期封面报道《贪官“出事”前》所总结,这些贪官出事前会有一些兆头。但从郭有明事件的调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坊间不少人对郭有明落马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