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我国将于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自己的主权,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近代革命史极其光荣的一页。“声明”意味着香港被外国统治的不幸历史将告结束,也意味着历史赋于我国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即将到来。维护香港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担,必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3,(4):149-149
1982年9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会见了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会谈。此时的英国刚在阿根廷群岛上打了一个胜仗,“气壮如牛”。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始终抱定“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并在来华前就早有声明,大造舆论。会谈一开始,她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统一论坛》2014,(5):17-21
前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中国政府通过与英国政府的外交谈判成功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现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愿望。香港从此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走上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决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允许香港保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这是中国政府以“一国两制”的构想对香港采取的一系列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特殊方针政策。由此看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台湾回归祖国后,这些地区将成为独立的法律区域,实行不同于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提出的解决香港问题构想,当年在香港乃至国际社会曾引起轰动,钦佩赞叹者有之,担心疑惑者亦有之。如今,小平离开我们已经10年,“一国两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满意地回顾了近年来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一致认为通过协商要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有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有助于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此,经过两国政府代表团的会谈,同意声明如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相似文献   

7.
得到香港问题圆满解决的消息,我们青年学生都非常高兴,但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又感到费解: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岂能容许资本主义制度?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我们逐步弄清了这个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方针政策,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就是从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8.
更正声明     
《青年探索》2014,(3):58
<正>本刊2014年第2期27~33页刊登的《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一文,作者是涂敏霞,王建佶,谢美玲。在本课题开展过程中,得到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协助收发问卷,在此深表感谢。另更正蕭婉玲是"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协调干事"非"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注册社工"。特此更正,声明。  相似文献   

9.
媒体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8月25-31日召开会议,就香港政改做出决定,为香港特首普选方案定下框架。中联办主任张晓明指出:“站在维护国家安全的立场上,站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治伦理角度,并考虑到香港的政治现实,对于中央强调必须坚持行政长官要符合爱国爱港标准、不能允许与中央对抗的人担任行政长官的立场,相信部不准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天经地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两个“站在”和一个“考虑”,表达了中央对香港特首普选事关国家安全的关切。因此,在处理普选问题时,不仅要重视香港社会对民主的各种诉求,还要重视国家的关切,必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设计特首普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订。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1996年间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厅政长官人选。1997年6月30[l,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后,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满意地回顾了近年来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一致认为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有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有助于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此,经过两国政府代表团的会谈,同意声明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党的十五大也将召开,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将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香港回归,是我们党为民族、为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是小平同志的一个伟大创举,它解决了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没有“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回归时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正确途径,也是我们有信心的表现。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收回香港、澳门主权,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中,发挥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并将继续指导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当前,重温这一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哲学光彩的思想,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一国两制”的辩证构想“一国两制”的产生,有一个长期酝酿、不断明晰的过程,起源于解决台湾问题,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香港问题的临近,便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加以尝试。其主要内容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  相似文献   

14.
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李言蓉“一国两制”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出的伟大构想。这一科学构想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有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是...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苏联政府向中国送交了一个关于在雅加达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会議筹备会議的声明。这一声明也发给了其他亚非国家,并且已經在五月四日正式公布。苏联政府在这一声明中,对雅加达会議沒有邀請苏联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議一事横加指責,对与会国家特别是中国領导人进行了粗暴的攻击和无礼的谩駡。中国政府不  相似文献   

16.
中英两国政府草签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公布后,全中国人民,包括五百多万香港同胞在内,欢欣鼓舞;世界舆论包括英国朝野人士在内同声赞誉,认为用和平谈判方法解决香港问题,为和平解决当今世界各项历史争端问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因而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平解决香港问题这一决策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设想。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这个设想的内涵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  相似文献   

17.
香港人的“中国心”彭建群●彭定康的“民主”实质是要建立一个没有港督的“港督政府”。●如何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与繁荣?●逸夫基金将转向中小学基础教育。再过3年──1997年7月1日,中国就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解决香港问题,中英双方于1984年签署了联合...  相似文献   

18.
香港问题与“一国两制”方针洪银娴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第一篇章,标志着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是邓小平创造性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现。一、香港问题的由...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不久前,中国政府派驻澳门的代表机构──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接受了本刊记者邓树林、韩琳的独家专访,现将访谈全文发表如下。本刊记者:请谈谈中国政府在实现澳门“九九”回归、保持澳门的特区地位及进一步促进澳门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实行的政策措施。王启人社长: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葡两国政府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于1987年签署了联合声明。中葡两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ZO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声明,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在对澳门恢复…  相似文献   

20.
2004年5月17日,德国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发表题为《台湾当权者只能摒弃“台独”才有出路》的声明。声明指出:在当前台海形势严峻,两岸关系处于危险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发表的“5·17声明”非常及时,明确地就台湾的前途指明了台湾当局应选择的道路,也表明了中国政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2004年5月17日,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