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心结     
近几年,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以及围绕这场改革而引起的争论,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各抒己见,却又莫衷一是。 辽宁省本溪市钢管厂的领导者们却从这场争论中悟出了一些新道理。他们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生产发展作为企业党政团结的基点,“核心”和“中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2,(9)
新年伊始,全国各地围绕破除“三铁”(“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转变经营机制展开了“攻坚战”。企业内部这场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深刻变革,将使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营大中型企业重新焕发活力,调动这些企业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这些年,我们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地都涌现了一些经营机制转换比较成功、生产经营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但是,发展社会主义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反思改革的讨论从2004年开始,到现今日趋激烈,2005更被称为“改革反思年”。在这场讨论中,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失误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今后中国改革的基本走向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越是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前 ,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研究和探索围绕企业改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有着重要意义。现就如何围绕企业改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国有企业改革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国国有企业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 ,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则是企业改革的重头戏。企业要打破…  相似文献   

5.
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 许许多多“进山、钻洞、隐蔽”的军工企业,走出了深山;素来不愁材料和资金、不愁产品销路,过惯了“旱涝保收”无忧无虑日子的军工企业领导人,不能不经受这场改革的磨炼。 湖南省有三家大型军工企业的领导者,被改革“逼上梁山”,果敢地带领成千上万的职工到改革中弄潮,终于成了赫赫有名的“好汉”。  相似文献   

6.
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关键。基层企业的党政分开,是全党全国实行党政分开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基础性的层次。基层企业的党政分开搞好了,能够直接为全党从上到下实行党政分开创造条件。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观念和习惯做法的影响,面对这场重大改革,人们的认识有差异,或者有点什么失落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既然党政分开是重大改革,大势所趋,我们总应要求自己多点自觉、多点积极性,不这样就会落在“大势”后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迈开了重要的步伐,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致富”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比如有的说:“改革形势好不好,就看给的钱多少”。有的说:“工人苦,农民甜,不三不四赚大钱”。有的说:“干同样的活,钱差那么多,太不合理了。”种种议论,有的有道理,有的没有道理。如何正确认识“致富”问题,涉及到对改革的实质和政策的理解,我们应当通过学习,把认识统一到党的政策上来。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5,(37)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命脉,它的前途兴衰关系着我们这场改革的成败.长期以来,本刊一直密切关注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动态,并力争把这方面的进展全方位地呈现给读者.如何正视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并寻找搞活国有企业的出路是当前工作重点.8月下旬,本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座谈会”,30多位来自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专家官员、金融界人士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在山清水秀的镜泊湖,就这些颇为不轻松的话题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关键,取决于微观基础重塑—一企业改革。而“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邓小平文选佛三卷,第192页)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及随之而来的权利变化、政经分离、政企分开,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同上书,第192页)根据邓小平同志“关键要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指示,近年来上海的理论界、企业界大胆探索了多种改革思路,指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从而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行政改革运动.随着这场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了这场改革的潮流之中.中国作为一个行政大国,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把行政改革作为整个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后,以“市场导向”为中心的行政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把中国的行政改革与西方“市场模式”的行政改革予以比较,探究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进而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对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冲击着那些旧观念,还有那些传统观念对人们产生着影响?新旧体制交替在观念上引起哪些矛盾和冲突?为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以无记名问卷形式在四百一十七名纺织职工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一、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不容低估我们今天进行的这场改革,顺应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赞成和支持。对“改革是上面的事,与我们老百姓不搭界”这道题,百分之七十五点一的人表示“不同  相似文献   

12.
荆棘 《瞭望》1999,(35)
“行百里而半九十”。任重道远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经过ZO年的探索实践,好走的路走过了,剩下的是绕不过去的“硬骨头”,要打的是“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我们这场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命运,关系着国民经济全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说,国企改革既是一个困难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道难题无法回避、非解决不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业已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的大政方针,政策日趋配套,提出的措施也切实可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自去年5月开始,广西下决心、动真格开展了一场国有企业改革与整顿的攻坚战。这场攻坚战的规模之大,氛围之好,气势之强,影响之深,是建国以来广西所罕见。企业改革整顿为何能在八桂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根基扎得很深,具有如下几个内涵深刻的鲜明特色:第一,坚持以产品为中心。企业到底以什么为中心,曾有多种提法:一曰为“以生产为中心”,起了发展生产的一定作用,但也出现了一味地追求“量”的现象;二曰为“以营销为中心”,起了一定的促销作用,但也出现了“打商仗”的现象;三曰为“以效益为中心”,起了重…  相似文献   

14.
粮食问题事关安全,如何依靠市场的力量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成为国有粮食企业此轮改革的关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历时五年,这项被认为是中国最具难度的改革之一的巨大工程,其计划体制的坚冰已逐渐消融。随着政企分开、解决企业“三老”问题、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等改革的推进,一部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85,(19)
四月十六日晚上,常州市市长陈鸿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记者提出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现按回答顺序整理如下: 问:常州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三年了,这场改革既然称为“第二次革命”,就绝不会是轻松的,想必在改革当中有许多甘苦。很想知道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三处,是铁道部同类企业中的第一亏损大户,人均负债1万元。如今,却一跃成为全路同类企业的盈利大户。谈起这些变化,全处上上下下都说这得益于改革;而讲起改革,干部、工人又都夸党委书记顾中久,说他在改革中站到了自己最佳的位置上。改革“路障”多,他甘做“清道夫”如今,改革已全方位、深层次地进入了“深水区”,上了“快车道”。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然触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引发各种思想问题。对此,顾中久就象一个辛勤的“清道夫”,改革途中哪里有“路障”,他就在哪里工作。前年,处里决定改革管理体制,精简非生产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股份制改革问题,近十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最主要的焦点集中在股份制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个抽象观念上。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股份制改革也摆脱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抽象争论。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  相似文献   

18.
莫斯科专电 今年10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以333票赞成、12票反对、34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的《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这场在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上历时一年之久的激烈争论终于告一段落,苏联的经济改革从此进入了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兼并,这种长期被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弱肉强食现象,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经济生活中来。据有关部门介绍,企业兼并已形成一股浪潮,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到目前为止,全国至少有1500多家企业在竞争中被兼并。 一些敏锐的经济学家指出,不管今天的这种兼并如何粗糙,如何有待完善,但它本质上是一种产权的转移,是向现行所有制下模糊不清、凝滞不动的产权制度的直接挑战。因此,兼并也就较之前一阶段“简政放权”、“两权分离”等措施,更接近我们这场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非常时期。面对这场伟大的革命,我们企业的共青团员们在思考什么?他们对各项改革政策的态度如何?这关系到我们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改进企业青年职业思想教育工作。为此,我们在最近对全省若干工矿企业的二千三百四十七名共青团员进行了综合的问卷调查。现将其整理如下: (表一)“你对现在理顺工资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