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言论自由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微博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个人名誉权保护存在着内在冲突。是否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构成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是否必然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已经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仅限于民事责任还是情节严重到必须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要回答这样问题,必须要结合微博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行为内在特殊性,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量,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2.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无可争议地享有隐私权。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不同于一般大众的隐私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要受到公共利益、公众知情权、权利人同意及公共场所等必要限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成功的立法经验,合理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冲突,切实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3.
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有二:有一定知名度,并且自愿进入公众视野。公共利益非认定公众人物的标准,而是公众人物人格利益的保护界限;公众人物无须类型化,官员与公众人物是并列的两个概念,不存在非自愿的公众人物;我国应当建立限制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实质恶意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划定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边界要从新闻报道的主观态度和批评对象的社会身份两个方面进行。对一般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力度要大于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力度;新闻媒体对于公众人物的报道只有是出于"实际恶意"的才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5.
辩证地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光辉 《法学杂志》2006,27(3):63-65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无可争议地享有隐私权。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不能无条件地对抗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要受到公共利益、公众知情权、权利人同意及公共场所等必要限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成功的立法经验,合理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成为了当下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公共人物的隐私接二连三的被爆出,严重影响了公众人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与普通群众的隐私权保护并不相同,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虽然没有成本规定,但是我国民法应该要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保护加以完善,将公众人物在法律中进行分类和限制,才能实现未来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邱婷 《法制与社会》2014,(22):255-256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格权,公众人物因其主体的特殊性,要受到公众知情权的约束,但其仍应享有隐私权。面对公众人物隐私权在公众知情权面前被剥离的现状,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合理界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辩证地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是公民,是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中的自然人。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无可争议地享有隐私权。但公众人物有是特殊的社会成员其隐私权不能无条件地对抗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要受到公共利益、公众知情权、权利人同意及公共场所等必要限制.同时,不同类型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也应有所区别。本文就此问题作了概述,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探讨,从理论上讲,即是探求名誉权、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本文从分析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背景入手,结合笔者对该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阐释了公众人物的概念、分类,以及公众人物名誉权的特征,并引入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关系探析,从而得出该问题的实质所在。文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与制度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下,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公众舆论监督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愈发凸显.公众人物面对一定程度的负面评价,即使感觉受到一定伤害,也须容忍.笔者以伊能静诉天津某出版公司(《某某周刊》主办方)名誉权纠纷案为例,对“轻伤害容忍义务”展开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享有新闻自由权,当新闻报道聚焦社会公众人物时,往往会引起公众人物、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之间关于名誉权的法律纠纷。本文从分析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背景入手,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与制度设计建议。在本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几项原则,以供立法与司法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唯唯 《法制与社会》2011,(23):188-189
2008年"艳照门"引起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又爆出了多起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的事件。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被暴露在公众的眼皮之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公众人物因此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及其家人的隐私,包括采用法律途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大众的知情权到底要如何协调与平衡,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我国法律在这块仍是空白状态。因此,本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程度进行概述,并提出了一些立法、司法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涛 《检察风云》2011,(2):60-60
从国际诽谤法通行的规则来看,官员、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与普通公司保护标准并不相同,名誉权的保护程度呈阶梯状。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公众人物为捍卫自身名誉而将批评者和媒体推上公堂,不仅为公众所理解,而且被认为是推动法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善举。但过低的立案门槛、过轻的举证责任、过小的诉讼成本和败诉概率,不仅助长了公众人物滥用诉权的勇气,有限的司法资源被无端浪费,甚至让媒体和批评家噤若寒蝉,这却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对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的名誉权给予“平等”保护,客观上是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知情权的蔑视。缺少了监督和批评的制约,公众人物行事便更加无所顾忌。可以说,除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的打压和限制外,时下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最大威肋,莫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克林顿绯闻案的报道进入高潮,独立检察官斯塔尔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这位“多管闲事”、“死心眼”的独立检察官何以有如此胆量,要把“皇帝”拉下马呢? 独立检察官是美国负责对国家高级行政官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调查和起诉的官员。这一职位的设置直接起源于水门事件。由于在事件中尼克松总统本人以及他的许多高级官员包括司法部长都成了嫌疑对象,参议院开始对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表示不信任,它  相似文献   

16.
论美国形象公开权对名人姓名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形象公开权”(the right of publicity,又称“形象权”或“公开权”)是指个人,尤其是公众人物或知名人士,对自己的姓名、肖像及其他类似物的商业性利用行为实施控制或制止他人不公平盗用的权利。美国学者认为“形象公开权”属于知识产权领域; 我国一些学者也主张将这一权利划入知识产权,主要理由是:从范围上看,形象公开权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  相似文献   

17.
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的法理分析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制约,公众人物隐私权应当有所限制,但不同类型公众人物所受限制不同。应通过立法完善进一步明确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和保护的合理范围。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知情权是一对相互冲突的权利,体现不同的价值追求,在立法中药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士林 《法学论坛》2003,18(6):5-11
本文从界定公众人物的含义和范围入手,说明了公众人物名誉权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及其和言论自由的冲突关系,并大体分析了这种冲突的原因。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解决这种冲突的机制,而宪政先进国家则通过引入宪法确立了对这种冲突的平衡机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名誉权法制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由传统上的侵权法调整转向宪法调整,这种趋势说明在名誉权案件特别是在涉及公众人物名誉权案件的审理中,要兼顾名誉权和言论自由这两种价值,而我国近乎没有宪法适用,怎样从宪法的高度解决这种冲突,司法实践迫切需要宪法学理论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史佳欣 《法制与社会》2011,(12):253-254
本文以公众人物隐私权为研究对象,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概念及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应对其采取限制性的保护,并对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提出法律建议,旨在对我国未来的公众人物隐私权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区别于普通大众的隐私权,本文以道格拉斯婚礼照片事件为切入点,首先分别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以及何谓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等概念进行了初步介绍,分析公众人物隐私权规制的缘由和内容,最后针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机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